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绩效提升路径
——基于心理需求的分析视角

2019-12-04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

刘 华

农民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兴劳动力量,为我国城市的繁荣、农村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庞大的农民工队伍里,年轻的一代逐渐成为主力军。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生,一般都在家乡接受过时间相对较长的、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对农民身份、农村乡土文化、传统和习惯认同感不强,甚至排斥。他们更希望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中,得到城市社会的认可,并且能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城市社会生活的激烈竞争,在很多方面他们往往难以如愿,严酷的现状给他们的心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影响了工作中的绩效水平。[1]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需求如果得到满足,那么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会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也显著提升,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心理分析和工作绩效现状

(一)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比较年轻,一般都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学历,整体素质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对于工作和生活方面的要求更高。其主要心理状况分析如下:

1.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能与市民一样融入城市社会

经过在城市的工作生活,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愿意继续留在城市,尽管城市的一些机会、待遇、环境、服务和管理与他们的要求有差距,他们仍然选择继续留在城市,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中。现实的城市社会中,农民工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相对较低,往往从事的是市民不愿从事的脏、累、苦的工作,非常辛苦,时常受到排斥,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即使工作生活现状很残酷,他们仍然选择继续留下来,不愿意回乡务农,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务农的经历,对城市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希望自己能够真正融入其中。美好的城市梦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差距,往往给这个年轻的群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

2.新生代农民工有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期望和职业要求

第一代农民工绝大多数都已婚,也有离异或者丧偶的。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未婚,他们有更多资本积累的机会和发展空间,而且学历层次普遍有所提高,大多数具有中专、高中或以上的学历,他们对于薪酬待遇、工作类型、工作环境的要求相对高一些,但是城市社会的竞争相对比较激烈,自身的知识技能、阅历经验又相对欠缺,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挫折,新生代农民工也懂得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由于种种条件所限,他们很少有机会参与培训,难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人才市场中依然处处被动,达不到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期望和职业要求,会有较大的心理挫败感。

3.新生代农民工注重城市社会对自己的包容性

新生代农民工一方面为自己的工作奔波,另一方面也关注城市社会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希望能得到像城市居民一样的工作和生活待遇。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仍然存在着用工上的“城乡有别”“同工不同酬”等现象。我国目前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跟需求相比,仍然有差距,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上得不到应有的福利待遇和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希望自己的合理需求能够得到尊重和满足,工作和生活环境都是宽松的,城市社会能有较强的包容性。但有时他们的正当权益和合理需求得不到重视,自身利益受损,往往心理会有失落感。

4.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呈现多元化

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和经历决定了他们面临城市严峻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前,是在学习读书的,没有务农经历,社会阅历少,成长经历简单,所以心理的抗压能力不强。在现实的求职、工作、生活中会有诸多的不顺利,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与他们的期望相差甚远,物质和精神的要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也会诱发种种的心理不适,感到紧张、焦虑、困惑、迷茫,也会有相对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导致违法犯罪活动。

(二)我国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绩效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一亿人左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他们在城市里的工作绩效如何?总体来说,他们的工作绩效有待于提高。[2]工作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工作环境及机会、工作目标及标准、个人能力及动机等因素。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绩效情况总体如下:

1.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绩效普遍不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些统计数据,农民工的每周工作时间普遍超过法定的时间,深圳市总工会通过对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的深入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月平均工资只有1 838.6元,只有36.7%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在1 800元以上,总体来说,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不高,受自身知识技能水平的限制,加上所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较少,他们一般在城市里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会资源,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只能借助自己有限的知识、不高的技能主要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作,如制造业、加工业、服务业等,粗放型,低效率,很少从事知识密集型的质量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很难真正融入某行业或城市社会的纵深领域中。收入低,经济地位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的劳动产出普遍较低,绩效水平有待提高。

2.工作难找,行业职业有一定的局限性

与城市同龄人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只能在城市里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农民工获得公共信息的渠道不畅,择业盲目性大,从公共信息渠道获得就业信息的很少,城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也是区别对待,对于知识技能型比较青睐,在落户和就业安置方面享有优先权,优先被城市接纳,但大多数的农民工还是处于低技能或者无技能的状况,在城市中择业和就业都比较被动。机会少、工作不好找使得这些农民工丧失了与用人单位公平交流、讨价还价的资本,只能被动地被选择。由于在条件上占优,一些用人单位就无视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不规范引进和使用农民工,在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工作待遇方面有些不利于农民工的劳动合同条款,有的甚至根本不签劳动合同。工作不稳定、太辛苦、容易失业、安全保障不力、能从事的行业职业都相对局限等,这些是新生代农民工常遇到的问题。工作难找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没有工作就无法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安全无保障,就容易被城里人轻视而产生自卑。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

3.没有形成团队效应和规模效益,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

很多用人单位对农民工使用不规范,管理绩效低下,管理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行业的员工工资得到了增长,物价也不断地上涨,但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却远远跟不上其他行业和物价上涨的速度和幅度,大多数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另外,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很少通过组织或劳务市场的介绍来务工,这种无组织的个人劳务输出,使他们进城后,很难找到及时有效的就业方式,缺少必要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有些人力资源市场中介行为不规范,甚至违法运行,有些未经批准,擅自经营,扩大经营范围,非法从事职业介绍活动,另外,与单位正式职工相比,他们的待遇和地位明显低下,除工资外,其他的福利保障非常有限,甚至根本没有。这种完全不同的就业和工资体系,使新生代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约束十分松散,雇主经常克扣和拖欠工资,雇佣双方发生纠纷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当利益受到侵害时,在与用人单位的较量和抗衡中,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绩效。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一些理论可以解释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需求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尤其当一些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对绩效的破坏性很大。[4]

(一)生理安全的需要与认知失调理论

1.认知失调

社会认知是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在进行推测和判断时,往往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来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以己度人。社会认知是个体对外来信息进行心理接受和加工的过程。每一个认知结构都是有许多基本的认知因素组成的,这些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就形成了认知状态。各种因素意思一致,相互之间不矛盾的即为和谐,因素之间存在矛盾的就是不和谐。

从个人的角度看,是个人对社会价值、文化的接受、同化、吸收、利用。从社会的角度看,是社会成员群体对一定的社会信仰、价值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可以维系和凝聚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人是有社会性的,有趋同的愿望和要求,有相似的生理和心理结构,有趋同的逻辑思维体系,因此,易于认可赞同某些文化,包括价值观、伦理道德、理想信念等。也希望自己的观点被他人赞同。角色认同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扮演一定社会角色的个人对其社会分工、社会职责、角色功能的接受,新生代农民工不论从事任何职业,都要对其职业的特征、规则和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相对于其他职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哪些特色,需要遵守哪些规章管理制度,对从事该职业的员工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自己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要求。[5]另外,自己是否有相应的工作理想和工作兴趣,有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很多,个人的价值观、能力特长、兴趣爱好都对农民工是否喜欢认可本职工作产生显著影响。职业本身的声望、社会关注度、新酬高低、行业影响等也同样不容忽视。

2.城市的“排异”心理与农民工的生理安全需要

偏见和排斥不仅仅产生于群体和个人间的利益竞争与冲突,还有其历史文化因素。由于体制的原因,在我国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等无形中将全社会人力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层次分明、高低有序。长此以往,就在社会上形成了这样一种偏见和歧视,认为农民工素质低、不求上进、只求温饱等。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受过良好的系统学校教育,成长经历相对顺利,但他们进城务工后很快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是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他们只能在城市的边缘寻求城里人不愿做的一些累、险的工作,不稳定、薪酬待遇差。这是新生代农民工踏进城市的必经一步,适应性好的,能逐渐成长进步,融入城市,很多人还是无所适从。农民工打工的主要驱动力是增加收入,生活比在农村更好,但往往事与愿违,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很差,脏乱、拥挤、不通风、流行病滋生和传播、治安混乱,他们的工作环境差、生活条件艰苦、岗位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低,这与他们当初进城的初衷是相悖的。另外,新生代农民工的吃苦精神、耐挫能力、奉献精神明显不如第一代,而且他们的要求和愿望也与第一代有明显区别。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彻底告别农民身份和命运,也希望有自己的闲暇和更多的职业选择,与城里人平等地竞争。在逐渐的城市化进程中,他们对农村家乡的认同感和记忆逐步淡化,变得既不能适应农村的生活,又融入不了城市的社会,进退两难。

新生代农民工拥有相对较高的学历和良好的文化教育背景。他们在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文化需求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受工作环境、工作时间、薪酬待遇等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单一,基本处于文化生活饥渴状态。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意识很强烈,成长过程相对顺利,希望独立自主,自食其力,也向社会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由于思维能力还有待于发展,看问题深度、全面性还不足,容易草率行事,人际交往能力偏弱,假如再遭到周围城里人的冷眼和嘲笑,心理便容易遭受挫折。类似事件如果一再发生,超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加上无人倾听的烦恼,乐观开朗的性格也可能转变成内向抑郁,感到孤独寂寞。[6]尽管我国颁布了新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医疗、失业、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险,这些都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带来了后顾之忧。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自然对工作绩效产生很大影响。

(二)社交尊重的需要与挫折—侵犯理论

1.挫折—侵犯理论

阻碍个人实现目标的外部条件就是挫折,挫折会导致某些形式的攻击行为、侵犯行为或者退缩反应。认知因素在挫折和侵犯之间起很大作用,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而是由于人们对挫折的原因解释不同而有所不同。“相对剥夺”被知觉为一种挫折会引起侵犯。相对剥夺是指个体或群体将自身状况与参照群体进行比较,如果认为比参照群体得到的少,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委屈感,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没有得到,相对剥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经济上的进步却可能导致暴力犯罪逐步上升,暴乱频发的地区不一定是最贫困的地区。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提出,人类的很多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的,大多数的侵犯行为也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形成的,这种观察和模仿,班杜拉称之为观察学习或社会学习。侵犯行为的观察学习并不能在接触侵犯行为后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经过一系列步骤才能发生作用。首先,观察者必须注意到侵犯者的一些行为,了解侵犯行为的特征。其次,观察者通过相关的信息有效地储存侵犯行为的主要特征。然后,观察符号标记再现侵犯者的侵犯行为。最后,一定的诱发环境是侵犯行为表现的必要条件。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厌恶事件,如受委屈、环境的变化、受他人侵犯、拥挤等。个人的认知水平和道德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侵犯行为的一个诱因。对于侵犯行为的控制通常用宣泄、惩罚、移情、置换、传媒的控制、认知干预等方法。

2.社交尊重的需要和“越轨”心理分析

正常人都有亲和动机,亲和动机主要是指,人是有社会性的,人有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农民和市民在价值观念上也有很大区别,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不同,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因而群体间的冲突经常不断。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损害了城市中某些群体的利益,城乡观念、规则不同,都会产生矛盾冲突,解决方法往往不是通过协商和解,而是通过权力强行压制,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容易导致农民工越轨心理和越轨行为。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人的行为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有成本也有收益,诱因在于犯罪人因实施犯罪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其为犯罪所投入的成本。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时间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三部分。农民工收入低、地位低、压力大、受歧视,他们犯罪时付出的成本相对较少,如果侥幸不被抓获,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收益,收益就是他的犯罪所得。这种成本和收益的不平衡很容易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

(三)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动机激励理论

1.动机激励理论

人们都有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本能,很想成功的人比那些不太追求成功的人更能接受困难工作,这在求职择业中也能体现出来,一个希望成功高于避免失败的求职者,在择业中往往比较理性,定位比较合适。高成就动机者的共同特征:他们往往精力旺盛,不断创新,提高效率,出色地完成任务,具有较强的冒险性和创造性,也乐于接受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任务,自信、实事求是、应变能力强。他们也对自己的决定高度负责,往往理性地接受工作任务,一旦接受了,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努力去实现目标,责任心强。他们往往也喜欢选择具有一定能力的人作为合作伙伴,自身素质高,对合作者的要求也高。从而使他们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实现最高绩效。认知派激励理论是指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兴趣爱好、个人需要等。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来实现预定目标。侧重于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组织所需。

2.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卑心理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长期远离主流社会的居住点,工作生活在城市的边缘社会中,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收入低、地位低、机会少、物价高、压力大、受歧视等,由于环境和自身条件所限,农民工有他们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一旦形成便有了扩展性和传递性,对周围人和后代产生影响,代代相传。也对农民工后代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使他们从小生活在自卑的阴影里,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一生。

三、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矛盾及绩效提升对策

(一)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矛盾

首先,农民工期望的高收入与现实中的低薪酬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在现阶段,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薪酬的高低仍然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尺度,也是决定农民工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方面。目前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出售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获得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一些用工企业还尽最大可能地降低劳动力成本来获得利润最大化。随意增加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甚至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些严重降低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

其次,市民化愿望与低城市认可度之间的矛盾。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而现实中的城市对他们带有很多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歧视;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在城市打工经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融入城市社会,彻底摆脱农民身份。当意识到自己没有融入周围环境时,心理上会有很大的落差。与周围环境的差距越大,被剥夺感和被歧视感就越明显,心里的无助感、孤独感就越强烈。这些导致并加剧了一些心理问题,市民化愿望与城市认可度低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

再次,渴望接受知识技能培训与受教育机会缺少的矛盾。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也意识到知识技能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希望有机会多接受一些职业技能培训,以便使自己的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但现实中他们极少有人得到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培训费用高,社会培训机构相对较少,由公共部门主导的培训体系尚未建立,让新生代农民工也为此感到无助、彷徨。

最后,追求公民权利与社会制度不健全之间的矛盾。他们渴望能有机会和渠道来维护和主张自己的权利,而现实迫使他们在温饱线上奔波,政治权利几乎是奢望。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城乡分化显著,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新生代农民工跟市民相比,在消费公共产品、享有公共服务方面相差较大。如在薪酬待遇、养老医疗、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得不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益。民主参与程度低、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正当权益不能全部保障,长期下去,会诱发种种的对抗和侵犯行为。

(二)新生代农民工绩效提升的对策

在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对工作绩效影响的基础上,社会应该适应他们的心理需求,创造各种条件,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绩效。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完善农民工就业的政策制度体系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绩效,不是农民工自己的问题,是政府与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责无旁贷,应重点关注,统筹兼顾,制定出解决农民工绩效问题的科学方案,并积极付诸实施,积极促使这一问题得到尽快的解决。近、中期要解决的是农民工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如经济权益与安全权益,包括劳动报酬、平等就业、工作安全、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长期目标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确保农民工真正平等地融入城市或者自愿返回乡村,公平地分享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能够平等地参与民主政治,真正与当地市民融为一体。政府要加大政策力度,保障农民工的正当需求和合法权益,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健全,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子女基本教育、医疗、养老、工伤等需求要尽快得到制度保障。[7]要尽快修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一些歧视和排斥农民工地方规定应尽快消除,规范用工,也有必要强化工会的维权作用,积极实行集体劳动合同的签订。

对于最重要的农民工收入问题,目前有些城市规定了员工的最低工资标准,来保护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但最低工资标准高于用工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水平,有可能就遭到企业变相的抵制或降低实际工资水平。如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随意克扣农民工的工资就依法追究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解决了农民工工资的克扣问题,还有严重和普遍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尤其是一些恶意拖欠。目前主要有《工资支付暂行条例》和劳动法。在处罚上也仅仅限于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补发拖欠工资。法律上对拖欠者的惩罚不力也在一定程度纵容了欠薪行为,政府应尽快建立并认真严格执行对于拖欠工资的处罚制度,用法律这样强有力的手段来把拖欠工资行为降到最低限度,农民工才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工作绩效才会提升。[8]

2.完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

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不仅是在城市里求职择业,养家糊口,还可以学习本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有助于就业,但仍有6成以上的农民工没参加过培训。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对自身就业择业有利,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首先,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工作,这是提升他们工作绩效的根本途径之一,各级政府要牵头,以政府的公共投入为主,动用财政的力量,多元化投资相结合,在财力上保障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丰富的社会资源也要充分利用如教育领域、科技领域、劳动领域和建设领域等。使农民工通过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更广泛的职业适应能力,也能提高工作绩效,终生受益。

其次,除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进行培训外,还应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观念、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的培训,让他们真正适应城市社会,也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作绩效。[9]城市越大,物价一般就越高,工作成本、生活成本和心理压力也会越大。如果农民工在家乡附近就业,重点是县域的经济领域,县域的经济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另外,让用工单位充分意识到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会给本单位带来长远的收益,从而提高用工单位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的工作绩效,而且能够增加员工对工作单位的感情,有利于激发工作热情,提高绩效。

此外,激发农民工培训学习的自觉性。强化以创业、就业、择业和职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主要是自身要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需要和意识。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条件资源,达到自我培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快速便捷,农民工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和渠道增多。

农民工流出地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各类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围绕即将外出务工农民的需求,积极组织各类培训,提供政策咨询和相关信息服务,制定规则,引导资助,大力发展有组织有秩序的劳务输出;农民工流入地的所在城市,公共就业咨询机构和服务机构要向农民工开放,大力发展公益性的免费公共服务,提供供需直接见面、交流洽谈的平台;对一些营利性职业中介机构要统一加强管理、提高信用、强化服务、提高质量,也要进一步规范自发形成的农民工零散用工市场,加强农民工市场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规范职业中介行为;也要在城市中农民工流量大、密集地区如车站、码头、城郊农民工聚居地等地以公益广告的方式公布一些用人信息和合法职业中介机构的联络方式,来促进农民工顺利就业。顺利就业了,才能谈得上绩效的高低。

3.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提高社会包容性,增加农民工在城市的归属感

城市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否满足农民工的心理需要,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城市的工作绩效,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民工的正当合理需求,首先在制度建设方面予以保障,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歧视农民工的不合理制度以及各种限制条件,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样有同等的身份融入城市社会中,享有相同的市民待遇,对他们包容、开放、接纳,不得对农民工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除,让农民工顺利就业并且得到合理的薪酬福利待遇,根据社会发展和物价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也需要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简单依赖,彻底改变现有的以低成本劳动力为盈利基础的产业模式,注重劳动力与先进技术的结合,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价值协同成长。

城市的各种资源丰富,如经济资源、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也需在城市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合理分配,包括对农民工的开放和提供。为农民工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为他们的自我展示提供空间,也能使经济社会的成果面向全社会公平正义地分配,平等对待农民工和市民,创造让农民工真正融入所在城市的环境条件。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绩效,也需统筹安排,全局考虑,根据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潜在要求,为农民工的就业、培训、维权等创造条件,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与当地市民一样,平等发展,共享成果。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长期发展。

4.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强社会各方的人文关怀,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保障农民工的各种合法权益,经济因素决定文化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一般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体力劳动,经济收入普遍偏低,用于支付文化生活的费用非常有限,文化消费对他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农民工群体的文化需求不能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制之外,也要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逐步建立稳定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新生代农民工也是政府公益文化系统的服务对象,及时关注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尽可能提供农民工需要的种种文化服务和设施,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拥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文化消费权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平等化。拥有城市文化消费的权利,对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也起决定性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当前各级政府及用工企业为农民工提供的文化服务仅仅局限在:阅报栏、图书、电视、就业信息、免费看电影等,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工的实际文化需求。[10]这就需要政府机构、用工单位、大众传媒、社区等组织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需要,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企业应该关注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投入,满足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以人为本,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增强企业文化活力,激发农民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总之,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经历、思想意识和行为需求与城市居民高度相似,他们的心理需要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容易使他们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感到紧张、不安、焦虑、迷惘和彷徨,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工作绩效的高低,也关系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安全稳定。需要各级政府、用工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探求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满足其心理需要,提高其工作绩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丁程鑫 偶像新生代 演员请就位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PPE行业新生代的新视角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