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谁给她植入了错误观念

2019-12-03李迪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丫丫评判公主

李迪

新生入学,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任务:用最简洁的语言做自我介绍,告诉老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女生在介绍自己时说:“我是一个很‘二的人。我的性格是双向的,可以用‘静若瘫痪、动若疯子来形容……我的未来应该不会太出色吧,因为我做事本来就很‘二……”

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别逗了,哪有这样介绍自己的!

我估计,所谓的“静若瘫痪、动若疯子”,是指自己上课的时候死气沉沉,不爱发言;下课的时候疯疯癫癫,比较闹腾。看到同学们哄堂大笑,她兀自带着满不在乎的表情——显然她已经自我认可这个评价,尽管她也知道这不是个好的评价。

然而……我心疼!

她才15岁。究竟是谁在她的头脑里植入了“静若瘫痪、动若疯子”这个错误的观念并让她认可了自己很“二”的评价?是家长?是亲戚?是教师?还是朋友……总之,我想应该是她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人吧。他们是怎样一步步把错误的观念植入到孩子心里的?

我蓦然想起了关于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的话题,有太多人感慨“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网上一个关于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视频,點击率极高,视频里小萌娃委屈地哭喊:“从今以后,你的孩子就是笨蛋了……”可以猜测,妈妈肯定骂她是笨蛋了。她不服,她抗议,她自言自语:“就你这样的妈妈,我还能要吗?”然而,妈妈振振有词:“这道题妈妈教你一个小时了,你都不会,谁的错?”小萌娃不假思索:“你的错呗!”妈妈说:“我哪儿错了?”“你都这样教我了!我还能会吗?咋不是你的错呢?”

现实中,我们的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确实不是在讲,而是在吼、在吵。孩子被吓住了,她怎么可能知道你在说什么。

可以看出,这个小萌娃是有反抗意识的,而大多数孩子为了获得安全感,为了让妈妈息怒,会在妈妈问“会了没有”时,哭着回答“会了”。可一写作业,又错了。于是家长更加愤怒:“你明明不会,为什么还说会了!这是撒谎你知道吗!这已经不是智商问题,而是品德问题了……”于是,妈妈再花费半个小时的时间,去告诉孩子,撒谎是不对的。

其实这不是孩子撒谎,而是孩子还小,他们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愿望。他们是希望自己会了,所以张口就说“会了”。有时候我们亲眼看见孩子砸烂了花瓶,问她的时候,她会哭着说:“不是我!不是我!!”她只是希望不是她。这时候,只要妈妈问:“孩子,你是不是希望不是你?”孩子必然会点头“是的妈妈!我希望花瓶没烂……”

这和人品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如果妈妈不懂孩子的成长规律,便会狠狠批评孩子。事实面前,多数孩子很快就败下阵来,他们也会认为:“我的人品的确有问题。我是个爱撒谎的坏孩子……妈妈是对的,我是错的……”

是谁,在孩子的头脑里植入了错误的观念?

视频里的小萌娃有自己的思想,她当然不会这么认输。她认为自己不会,是因为妈妈教得不好。这样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极佳,做事善于抓重点。您真的觉得她的智商低吗?我相信,假以时日,这个孩子的数学语文成绩不会差。当然,前提是妈妈不要再这样辅导她。

更可怕的是,妈妈以不正确的方式辅导孩子后还做孩子的思想工作:“今天这个题,是不是妈妈教你一个小时了你还不会,然后妈妈才生气了?”

孩子含着眼泪点点头……

妈妈赢了。

孩子败下阵来,她在点头的同时,也就认可了妈妈的话:“是的,我是个笨蛋……一切都是我的错……妈妈吵我是应该的……”

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大人上纲上线,非要让孩子承认错误,也就是让孩子确信:我是坏的!我是笨的……我受到这样的惩罚是活该的!我不配拥有无条件的爱……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可悲可叹的事情吗?不仅仅是家长,教师也总是在孩子犯错后,让孩子写检讨,承认自己是错的,是不应该的,是不配得到尊重和爱的……

也许有人会说,那孩子错了,也不能批评吗?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视频,回答了这个问题。

视频里,小女孩说:“冰箱里的面包好像快要过期了。”爸爸说:“你看看你,吵着要买面包,又忘记吃,浪费可耻你知道吗?”(我们教师、家长经常会这样振振有词地批评孩子)这时候妈妈上场了,说:“孩子,这个店的面包是新鲜无防腐剂的,不能久存,最多放三天,三天后的就不要吃了。”孩子回答:“好的妈妈,我记住了”(问题解决了)!

何必非要争吵?何必一定评判?

爸爸问妈妈:“孩子浪费粮食,为什么不让我批评她?”妈妈说:“如果孩子长期被评判浪费粮食是错误的,类似这样的是非观会深深写入她的潜意识。一个本来完整的人,就会被分裂为对的部分和错的部分,她会恐惧排斥错误的那一部分,活得不轻松,而且会控制不住地评判别人,给人际关系造成各种冲突,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

视频的最后打出一行字:“教育绝对的是非对错,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生命力。”然而,在现实里,我们多少人都活在别人的评判中,同时又控制不住地要去评判别人?

再回到文章开头那个女生,她说自己很“二”。我猜测,可能这个孩子在小时候,因为天真、单纯,做了一些比较幼稚的事情,大人便在旁边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二!”

孩子不知道“二”是什么意思,就认定了自己“二”。在自己活泼的时候,被人评判疯疯癫癫很“二”;在自己安静下来后,又被人说是“提起来一条,放那儿一堆儿”犹如瘫痪,很“二”……久而久之,她就认可了这种评价。

然而,为什么要将话说得这么难听呢?“我们可以不可以换个词语,来形容这个女生的性格?”课堂上,我这样问学生。

马上有同学说:“她可以形容自己‘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我连连点头,对自认为很“二”的学生说:“你以后写作业的时候,要静如处子;在进行舞蹈、体育等锻炼时,行动敏捷,就可以动若脱兔了”。

女生点点头。

“还有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她的特点呢?”我继续问。

还记得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妈妈对正在玩耍的孩子喊:“丫丫,吃饭了。”

丫丫头也不抬:“妈妈,请你以后不要叫我丫丫。”

妈妈:“不叫你丫丫,叫你什么?”

丫丫:“请你叫我公主。”

妈妈:“还公主呢!也不看看你这样子,哪里有一点公主样儿。”

女儿不动,显然不开心。这时候爸爸出来了,喊:“小公主,我们要吃饭了。”孩子马上站起来:“好的,爸爸。”

爸爸说:“公主很讲卫生,吃饭前会洗手的。”孩子马上去洗手。

吃饭的时候,丫丫不停说话。爸爸说:“公主非常注意就餐礼仪,吃饭时绝不说话。”丫丫马上不说话了。

是谁,给丫丫植入了有修养的公主的观念?又是谁,在我们老师、家长的头脑里植入了错误的观念?

回首往事,我们小时候被大人无数次斥责、评判,长大后却忘记了。忘记了我们曾经被骂的无奈和怨恨。长大后,我们从受害者的角色变成了施害者,面对所谓的调皮的、不听话的孩子、学生或者是不合心意的人,我们肆意而为,把小时候积压在内心的负能量甩给比我们弱小的人。曹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又有几个人能真的懂?

觉察到问题的所在,就是一种进步!觉察到自己曾经被植入错误的观念,就是进步的开始。

让我们携手同行,一起进步!

(责编   李亚婷)

猜你喜欢

丫丫评判公主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星与花
评判陌生人的两条黄金法则
小公主
长了怪兽心的公主
快乐丫丫
公主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