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读书“死磕”

2019-12-03张健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读书人境界读书

“死磕”,是一个流行的新词,词典上查不到。据说是天津、北京一带方言。死磕就是“没完”,和某人某事作对到底的意思。显然这是一个有血性、有力度、有表现力和活性的词,泛化到语言系统中,由冷词变热词,自有它存在的需要和理由,它和东北的“掰扯”“得瑟”“倒饬”等有一拼。

但生活中对有些人和事决不提倡死磕。公安人员和犯罪分子斗法死磕,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路怒族和对方死磕,害人害己;夫妻之间斗气死磕,同事之间相互争斗死磕,还有反规律地和时间死磕,等等,这些极端化的行为,并不表明坚忍执着,只代表“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鲁莽。

但与书“死磕”,是个例外。它充满“正能量”,没有上面所说的那些负面作用。而且天下有那么多的书,管你磕个够。正如宋人倪思所云:“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少害者,唯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故曰:有全利无少害也。”再则,中国自古就有与书死磕的人。“夫周公上圣,而日读百篇;仲尼天纵,而韦编三绝;墨翟大贤,载文盈车;仲舒命世,不窥园门。”(葛洪《抱朴子·勖学》)还有司马光学习宋朝前史,编纂《资治通鉴》,隐居洛阳独乐园19年;王夫之遍治群典,著作等身,隐居衡阳石船山下,长达32年。这些都是和书死磕的人,却成就了盛德大业,流芳千古。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倡导和书死磕。读书是指向人的内心的一种个体化的精神活动,它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独乐乐”的自我完善、自我享受的过程。它并不影响和干预别人的活动,因而与书死磕不会起纷争、冲突,也不会有凶险祸端。再从书的角度看,书是人的精神密友、生命知己。它“利人而不争”,它带领人类走向智慧和文明。“使人获取信息、占有知识;使人开发智力、激发潜能;使人拓展思维、开阔眼界;使人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谢鸣敏,《简论阅读与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没理由不与书过从甚密,没有理由不热爱读书。

然而,当下人们读书却缺少“死磕”精神。许多人并不是把读书看成人的精神成长的过程,看成非物质文化的理性“喂养”过程,而是喜欢把深刻的理性阅读变成浅俗的文字游戏,把生成思想的洗礼变成视听的文化快餐,把认知的知识建构变成无聊的娱乐消遣。读书被代换成了读网、读图、读屏的轻松浅阅读和“去思想化”的流行阅读。许多人不喜欢古人苦读的精神,认为那是一种过气的东西,是落伍的表现。其实读书本来就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是“苦差事”,你非要把它当成“甜点”来吃,或想轻松拿下,实在是对读书的一种误解。还不仅于此,当浅薄、浮躁、喧嚣、逐利,成为某一类社会时尚,读书更是被挤兑成一种“边缘化”的存在。

但也正因如此,是时候呼唤人们回归阅读了。

死磕读书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源自读书人发自内心地对读书的热爱和敬畏,它是读书人感悟读书、感恩读书的一种最好的回馈方式和关系呈现,彰显的是一种“攻书莫畏难”的真心向学的勇毅和永不言弃的生命拥抱。读书人有了这种敬畏、感恩之心,就会与书结下生死相许的不解之缘,死磕读书,用书香濡染自己的一生春秋。

死磕读书是一种坚守。死磕读书是一种执着,读书是人一辈子的事,需要久久为功的坚守。它不是潮涨潮落的起伏,也不是三分钟热度,这种“短期行为”的读书是不会有成效的。死磕的读书比的是长劲、韧性。像康德那样一辈子浸泡在书房,像马克思那样40年完成《资本论》,这些都是死磕读书、坚守读书的典范。

死磕读书是一种境界。死磕读书是读书人与书融为一体的境界,是水和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成。它是读书人放不下、丢不开、忘不掉的一种牵系,是揮之不去、拂之还来的一种眷顾,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种情结。人读书倘若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就进入了一种自觉的大境界,它既是人的一种高贵的幸福,也是书的一种不胜荣幸。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倡导的死磕读书,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分寸的死磕。它不是古人宣扬的那种“头悬梁、锥刺股”,违反人的生理规律、不顾健康的玩命死磕,也不是在遇到理解障碍、不懂“死穴”时,非要死抠硬上,必须拿下。听一听陆九渊的“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毋耻不知”的宽仁忠告,学一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阅读智慧,暂时放下,退而思之,也许是明智的选择。这并不违反死磕精神,恰恰是对这一精神的智慧把持,灵活运用。

(本文选自《读书:让力量植入心灵》,张健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1)

(责编  王鹏飞)

猜你喜欢

读书人境界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是快乐读书人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读书人
我们一起读书吧
错别字先生
读书为了什么
最高境界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