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敬畏教育的理论分析及其在职业院校的实践探索

2019-12-03崔道伟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敬畏底线职业院校

崔道伟

敬畏之心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完善的阶梯,道德教育是青年学生净化心灵、提升素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深化对中西方关于道德敬畏的研究,以道德敬畏教育为切入点,更能让广大学生从生命层次产生道德感和责任感。

一、中国古代关于道德敬畏的思想观点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就把一个人是不是心怀敬畏作为区分君子还是小人的重要向度。《论语》全书“敬”字共出现21次,可见孔子对“敬”这一思想的重视和“敬”在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孔子对天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这也正是孔子敬畏思想的根源。孔子敬畏学说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道学说。这就意味着,“人”是儒家最为关切的问题。而以人为本的前提就是人应该达到某一种状态。我们能够从孔子思想当中体会到人对天的一片敬畏之情,而“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也由此形成。孔子敬畏思想既来源于文化传统,又与现实环境有着紧密关联。这对当下人们敬畏之心的重塑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之于敬畏,主要体现在对天和道德本心的敬畏。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第11章,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主张性善论,但是他并不否认人有善恶之分。对于人性之恶的产生,孟子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环境,另外一个是利益与欲望。孟子提倡人性本善,强调人性之美,树立道德敬畏,对我们当今道德敬畏心理和人格养成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认为,人们因为礼仪和内心的善意而不去做坏事,人性的光辉也在道德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体现出来。孟子的仁者之心,起源于亲情。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亲情不应该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多的表现在对父母、对亲人的敬爱之心。人生在世,最应该爱的就是自己的父母。这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亲情之爱,而这种能够让所有人达到共鸣、引起社会认同的情感,将会指引我们内心,从而形成道德人格。

道家敬畏自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学者认为,天、地、人都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天”或者称“天命”。而我们所谓的“天命”,换言之,即由“天”对我们的一切行使它的威严和权力。人不得不从内心遵从“天命”,人类只能祈祷,但不能控制。老子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其实也是老子所表达的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即“天人合一”的真谛所在。老子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尊重自然,做事情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能超越自然规律或者试图去改变自然规律。但他同时也认为,人的力量无所不能,在尊重敬畏自然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的力量。

纵观中国古代的道德敬畏思想,虽被赋予了抽象的含义和一股不可描述的神秘力量,但同时其也都是基于自然规律和人的基本认知,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尊重并顺应自然,这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之道,也是中国传统的敬畏主张和敬畏思想的渊源。由此看来,若想使社会处于和谐有序状态,那就需要人们对道德和法纪产生敬畏之心。

二、西方關于道德敬畏的思想观点

西方文明有三大源头,即古希腊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罗马文明。人们普遍具有宗教信仰,而其宗教信仰更多也体现在西方的敬畏观中。在具有宗教色彩的敬畏观里,“上帝”成为心灵主宰,而在他们的观念中,因为人生来有罪,所以必须通过敬畏的方式祈求得到庇佑和宽恕。

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期,信仰和敬畏的对象便是神。苏格拉底说:“真正的智慧是属于神的,神谕只是告诉我们,人的智慧微不足道,没有价值。”(王晓朝著,《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78 页)柏拉图曾经在他的著作《理想国》当中提到,当出现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功劳归于神,但坏事的原因不能从神这里找。亚里士多德提出:“神是有生命的、永恒的至善,由于他永远不断地生活着,永恒归于神,这就是神。”(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 7 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 279 页)所以在古希腊时期,主要的敬畏对象还是“神”。

西方的道德敬畏思想主要体现在德国哲学家康德思想中的道德敬畏观中。康德认为,“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德]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 年版,第 164 页)在康德的思想中,通过上帝来唤醒人类内心深处的敬畏感。康德的上帝观贯穿他的整个思想当中,他的思想从神学到道德上帝进行转变。在后期康德基础道德层面的上帝观中,不论上帝是否客观存在,我们在内心都要对其心存敬畏并付诸行动,使个体内心时刻心怀敬畏。因为只有我们心怀敬畏时,才会心生善的道德意向和道德行为,并且更加主动地去承担相关的义务与职责。

马克思的道德敬畏思想观中最明显的一个特性是,人的道德观念、行为举止、价值理念的差异,最终还是由其所在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但是马克思并不是一味地宣扬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影响,他同时又承认道德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因此,马克思主义道德敬畏观认为,应该将传统的敬畏天、敬畏自然,转变为敬畏人民、敬畏人生、敬畏历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敬畏观当中的一种理性敬畏心态。

三、道德敬畏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实践探索

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出现道德下滑问题,敬畏之心的缺失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个性特征、学业水平、认知能力、情感波动,以及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有些学生呈现出片面追求个性发展,而忽视了道德人格修养。近年来,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通过持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底线思维教育,加强学生养成教育,为培育学生的道德敬畏意识和健康心态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加强道德敬畏教育,弘扬核心价值

敬畏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选择。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教师、尊重同学是青年学生体现时代价值取向的态度。而如今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多地被利益、金钱所侵蚀,在诱惑面前迷失自我。解决这些问题的长久之道在于艺术熏陶和文化涵养。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润作用,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作为职业院校教师,我们要教育学生保持对道德的敬畏,明辨善恶,知荣辱,不逾越道德底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自觉遵守日常道德规范,自警自律,堂堂正正做人。只有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敬畏教育,才能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端正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品格。

(二)重塑道德敬畏意识,强化底线思维

敬畏是一种情感。基于一种情感的认同,人才能自发地从心底认同并尊崇敬畏道德。底线思维则是一种系统思维,它告诉人们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化风险为坦途、变挑战为机遇,如何守住底线、坚定信心、掌握主动,发挥正能量。但在当今社会中,一些人缺少道德敬畏意识,其实质是道德意志的丧失(唐凯麟,《伦理学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322 页)。当下,职业院校要重塑一种健康理性的道德敬畏观,建立清晰的底线思维教育。这需要加强对学生理论、政策、法纪、道德的教育,明确哪些行为应当做、可以做、必须做和不能做。加强底线思维教育,还需要让学生审视逾越底线的不良后果,并学会评价自己是否能独立承担这种后果,以及这种后果可能给家人、亲朋、社会造成的影响。加强底线思维教育,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管控能力,有的学生知道底线在哪里,不一定就不会触碰底线。因此,我们还应该教育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让自己被求新、求奇、求刺激的心理所左右,也不让自己被他人的错误想法和行动所支配。

(三)培育理性敬畏心态,注重养成教育

在马克思看来,未来的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530 页)。这其实就是在强调人的主体性,包括在教育的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活,树立道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形成自我的道德判断意识。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好的习惯、好的品质,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这就需要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培育理性敬畏心态,从日常小事做起,从每一次的教育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职业习惯,它是实现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重要载体,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如果能对学生进行完整的道德敬畏意识的培养,就能更好地使他们在以后的成长环境中形成更完善的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調,党员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严格自省自律,慎独慎微。这些要求同样也适用于青年学生。要实现道德敬畏的重建,除了对道德理念的丰富和完善,对道德规范的制定和道德目标的确定,还需要我们将道德理性和道德敬畏相结合,不断在教育中深化和发展。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道德敬畏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研究” 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2400410599)

(责编   王鹏飞)

猜你喜欢

敬畏底线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真相与底线
底线①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缺失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敬畏
底线抽击得手后上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