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中国美育研究的脉络与特点
——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
2019-12-03王郢,程曦
王 郢,程 曦
(武汉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引 言
美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给美育再次注入强劲动力,为新时代做好学校美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政策的指导必然带来实践与研究的多方呼应。在实践研究方面,美育师资持续增加,学生艺术素养稳步提升,美育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在理论研究方面,美育理论日趋深入,美育专著及教材不断涌现,美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然而,在美育研究充分发展的现实之下,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949年以来我国美育研究的发展脉络、时间维度是怎样的?研究的热点有哪些,又是如何变化的,作者间的合作关系有何特征,等等。回答这些问题有利于对我国美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廓清和梳理,也有助于我们对未来的美育研究进行科学的发展预测。
本文利用知识图谱软件,对1949年以来国内学术期刊中的美育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时间、作者、热点前沿等角度可视化地呈现我国美育研究的整体图景,为科学审视其发展成就,理性看待其不足之处提供依据,以期为美育研究同仁提供参考,为美育实践同仁提供线索。
一、研究方法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是目前国内收录期刊最全、公众认可度最高的中文学术数据库之一。根据文献学“核心效应”定律,本文将对“中国知网”中所收录的1949年至2019年间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分析。以“美育”为关键词,通过检索得到相关文献861篇,经过初次筛选,剔除会议、报告、通知等无关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844篇。同时,考虑到目前国内六大核心检索目录的出现时间较晚(均不早于1987年),故对照最初版的核心期刊检索目录,手工检录1987年以前的期刊中以“美育”为关键词的文献,再通过人工对比筛选,得到有效文献297篇。将检索所得的两部分文献相加,共得到可用于软件分析的样本文献1041篇。正如文献分散定律中“大多数关键文献通常集中于少数核心期刊”[2]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核心期刊的样本文献对我国美育研究有着很强的代表性。
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本研究采用了目前图情分析使用较为成熟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 8.0软件。它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某一领域知识的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为探究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结构、互动、演化等诸多内部关系提供了可能。Citespace能够将某领域来龙去脉的演进历程展现在知识图谱上,直观展现知识领域信息全景,识别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方向[3]。
在前述检索条件下,将得到的符合研究意向的初始文献1041篇,以Refworks格式导出,然后在CiteSpace中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分析时的具体操作是:(1)在preferences里选择Chinese Encoding for CNKI or CSSCI,将文字设置成中文;(2)设置时间分区(Time Slicing)为1949—2019,“Year Per Slice”设置2年为一时间分区;(3)分析来源(Term Source)选择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关键词(Author Keywords)和增补关键词(Keywords Plus);(4)在选择标准(Selection Criteria)设置,默认Top N为50,阈值(Thresholds)c、cc、ccv分别设置为2、2、10(c代表共引值,cc代表共被引值,ccv代表文献数)。采用生成最小树剪枝(MST)策略,绘制作者、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发现我国美育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挖掘美育研究的热点主题,根据时区视图分析其发展的新兴前沿和演进历程。
二、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分析
文献数量及其年度分布是文献分析中最基础的数据。美育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的数量与时间变化的关系,能够揭示出该领域的研究历史、演进路径,并预测其发展趋势。通过对样本文献进行年度数量统计得到图1。
图1 1949—2019年CNKI来源美育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
图1的统计分析能够呈现出1949年以来我国美育研究发展有几个特点:
第一,我国美育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沉寂酝酿期”(1949—1979年),这个阶段我国的美育研究虽已出现,但数量极少。第二阶段是“补偿发展期”(1980—1992年),我国的美育研究迎来了第一次“补课式”增长:发文量陡增形成小高峰,甚至出现了年发文量45篇的峰值。这是对过去数十年美育研究的一种弥补式爆发,对我国后续美育研究的发展奠定了总基调,打下了研究基础。第三阶段是“二次爆发期”(1993—1999年),这个阶段延续了前序研究的态势,不断生发和拓展:不仅发文量有了快速增长,在短短7年内发文168篇;同时在研究领域、关注热点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第四阶段是“关注退却期”(2000—2004年),此阶段在经历近20年的快速增长后,发文量有所下降,但年均发文量仍高于前一阶段的平均水平,表明美育研究在本阶段进入一个新的台阶。第五阶段是曲折探索期(2005—2014年),美育研究态势不稳,发展时起时落。第六阶段是“蛰伏发展期”(2015—2019年),此阶段美育研究经过前期曲折发展后并未得到恢复,而是呈现颓势,根据对2019年文献数量的预测,这种不容乐观的趋势仍然存在,这值得美育研究者警惕和奋起。
第二,高水平的美育研究可能正面临危机。在文献统计学中,“核心期刊论文数/普通期刊论文数”的商值可以用来表征某一领域研究的发展态势,我们将之称为“核心率”[4]。核心率刻画了该领域中重要文献的比例——核心率越高,表示该领域中的重量级文章越多,高水平研究发展越好。有研究显示,在核心期刊目录出现(1987年)之前,全国共有学术期刊5687种[5],而这一时期我们检索到的重要期刊上的论文共有297篇。随后几十年学术期刊快速发展,至2017年期刊总量已经达到130007种[6],但美育研究重要文献数量仅为844篇。综合考虑重要期刊数量、普通期刊数量以及时间跨度三个参数,不难看出,我国高水平美育研究的核心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显示我国美育研究可能正面临质量危机。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几十年间,期刊数量虽然不多,但能够让期刊一直存活下来,本身就证明其办刊质量很有保证。因此,1987年前美育研究的高水平论文数量多,比例高,核心率高;另一方面,鉴于核心期刊本身的导向性作用,核心期刊所刊登的文章囊括教育研究的方方面面,分配到美育研究这一领域的机会就自然变少了。美育研究成果须与其他研究方向的论文同台竞争,导致核心期刊中美育研究文章数量偏少。这样的现实也折射出我国美育研究缺乏高水平学科级期刊平台支持的困境。
第三,美育研究的发展受教育政策的影响甚大,几乎每次美育研究的快速发展都与当时国家重申美育地位、作用的时间节点高度重合。如1977年教育拨乱反正、实现历史性转变之后有关美育研究就出现了第一次爆发[7];1989年教育部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后,美育研究在1992年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年发文量从10篇攀升至48篇;2015年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美育给予了清晰定位,同年美育研究文献达到了1949年以来的最高峰。
(二)研究热点的时区图谱分析
如果说年度论文数量仅仅表征了美育研究发展的热度,那么将知识图谱中具有高度中心性的节点进行整合,对关键词进行时区可视化所得到的时区图谱(图2),则为我们清晰、直观地阅读研究热点的演进路径提供了可能。
图2 美育研究热点时区图谱
图2中的横轴代表时间年份,从左到右依次递增,十字形状代表了一个个关键词,十字越大代表该关键词的文章发文量越多。而十字与十字之间的连线则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连线越密集说明研究相关越紧密。
第一,1949年以来美育研究的热点呈现出从宏观到具体的变化趋势,研究关键词不断细化。从最早以“美育”作为关键词的笼统研究,向着审美教育、智育、素质教育、德育、学科教育、思政教育、艺术教育、蔡元培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等更为细致的研究热点生发拓展。这种热点的细致化发展趋势与美育研究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美育作为多学科综合的应用型学科,在完成了早期的宏大叙事之后,必然不断拓展其外延,并接纳新的因素。将理论研究分析转变为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图中的十字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分散和细致,这是美育研究向小领域转向的直观呈现。
第二,最近十年,美育研究热点向高校课程、大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德育靠拢,《美育与素质教育》《高校师生审美心理倾向现状及分析》《关于体育舞蹈的美育价值》《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等高被引文章不断涌现。根据现有数据的分析预测,美育研究将从长期的理论分析向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转变。
第三,未来五年,我国美育研究的热点将持续在学科融合、美育渗透和教育结合等方面发力,未来美育研究热点可能会呈现放射状的特征。即研究人群逐渐扩展,从以往主要关注基础教育,转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并重,大中小学生齐头发展等局面;研究内容上也会不断深入,从对美育、艺术教育等内容的阐释转向学校美育工作的实际问题。美育研究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探讨美育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外活动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问题。高校课程挖掘、学科美育融合、核心素养教育等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出现更多针对具体实践问题的突破。
第四,我国美育研究热点的转变脉络十分清晰,每一次新的热点都与既有热点高度关联。图谱中热点发展呈现明显的线条性,每个关键词之间的连线都非常稠密,这表明我国美育研究具有高关联性的特征。特别是美育与艺术教育、美育与德育、美育与素质教育等几对关键词之间的连线都非常丰富。出现这种高关联性特征与美育本身独特的教育价值是分不开的。美育既包括音乐、美术等具体的学科指向,又与其他教育要素深度融合和渗透;同时,美育兼具感性教育、品格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三层意义[8],使美育的独特教育价值无可替代。“美育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进程中不仅承担着建构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发挥特殊的育人功能的作用,而且具有了更强的现实人生关怀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担当起了社会文化批判和精神人格重建的职能”[9]。
(三)研究主题与关键词的共现分析
时区图谱表现的是关键研究热点的历史性变化,关键词共现则是指以共现频繁的词聚类反映研究热点主题。通过共现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找到各研究之间的知识网络关系,挖掘出核心的知识结构。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49年以来核心期刊上有关美育的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词频分析(图3),我们发现了共现频次位于前20的关键词及其具体频次和中心性(1)中心性反映的是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某关键词的中心性较大,表明该关键词是连接不同研究领域的重要枢纽,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较大。(表1)。
图3 美育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表1 高频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分析
由图3和表1的信息可知,1949年以来我国美育研究的焦点有四类特征:
第一,在研究内容层面聚焦于理论,这些研究主要包括美育理论的建构,探讨美育的内涵、特点和价值;美育思想的介绍,主要是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介绍及启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各育,与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关系的研究,旨在促进学生智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二,在研究对象层面集中于中小学和高校两个领域。我国学者多对某一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当地中小学美育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在高等教育领域,我国学者多聚焦于高校审美教育的价值和现状两个方面,阐明在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现实情况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探讨美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当前学界对于中小学美育研究及高校美育研究多以理论思辨研究为主,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关注美育实践工作的案例研究成果。对某些地区或学校美育实施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详细分析美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这种通过对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的研究方法为我国美育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第四,在研究学科上集中在体育、语文、音乐、思想政治等学科。关注点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学科的教育观、学科与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层面;二是在具体某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的问题。对于具体学科的美育研究大多内容更为具体,所研究的问题现实性、针对性较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关键词的中心性系数显示,审美教育的中心性系数次于美育,而且相比于其他关键词的中心性系数显著地高,表明审美教育是美育研究领域“绝对关注点”。这与本文前述的分析结果吻合,说明我国的美育实践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指向,高度重视审美与学科知识掌握之间的联结。同时也折射出一些学者将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的主观认识,这种简单的等同可能会使美育研究陷入“操作技术讨论”的窠臼,不利于科学、全面地理解美育。另一方面过分强调美育的学科教学属性,可能使美育目标简化为绘画知识、音乐知识的掌握,忽视了美育对于人格培养、感性陶冶的价值功能。同时,前10位关键词中,除前两位以外,整体的中心性系数都不高,基本集中在0.1左右范围,这显示美育研究的聚焦不够、较为离散。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图3中的“十字”分布非常集中形成一个球形,这显示我国的美育研究主题集中、鲜明;但除“审美教育”外,其他“十字”都较小,提示我国的美育研究缺乏跨学科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研究。将图3与图2放在一起讨论,则更凸显出美育研究主题的多样化并没有带来研究学科的多样化,这不得不说是我国美育研究发展的一个遗憾。未来需要呼吁更多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以及更多带有多元化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投入到美育研究中来。
(四)主要作者及合作关系分析
根据知识图谱分析我国美育研究的作者及作者群,有助于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研究进程中的核心人物及主要学术共同体的合作关系(图4)。
图4 美育研究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图中的节点代表文章的作者,节点的大小及颜色深浅与作者的发文量成正相关,节点的层次越多表明该作者在此领域内的研究时间越长,贡献越大[10];从图中的节点大小来看,1949年以来美育研究的代表性作者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的檀传宝、山东大学的曾繁仁、杭州师范大学的杜卫、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孙荣春和广东教育学院的姚晓南等几位学者。这些作者在美育领域研究时间较长、影响较大,成为美育研究图谱中的“头部人物”(表2)。
表2 1949—2019年发文量高于3篇的作者及其发文量(单位/篇)
美育研究者及其合作关系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美育研究者较为零散,呈现“从业者众,但系统者少”的局面。此图谱是典型的散点图,图中可见节点有25个,美育研究“一枝独秀”者多,但通过二次检索作者单位及研究方向可知专门从事美育研究的学者数量相对较少;由图中所呈现的节点大小及节点层次可以看出,美育研究领域的研究学者之间的影响力较为均衡,尚未出现影响力较大、在该领域具有权威性的研究团队。这表明美育研究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研究者长期、系统的产出,另一方面研究者之间密切合作,形成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同样对美育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美育研究者较为独立,缺乏合作关系。由图可以看出美育研究者多是独立点型的研究者,彼此之间研究的独立性较强,研究学者之间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互相合作的网络,基本上处于“单枪匹马”的状态。图中节点间的连线粗细反映两者间合作关系的强弱,图4中仅有“赵伯飞—张苑琛”1条较为明显的连线,这显示美育研究互动交流较少,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协同科研团体的现状。当然,这也可能暗示我国美育学者各自的研究方向相对独立和个性化,使得合作研究偏少。对“赵—张”连线进行二次检索,发现二者的合作属于师生合作模式,这显示出我国美育研究中作者的合作关系较弱、合作圈范围较窄,跨学科、跨机构的合作匮乏的情况。这也提示我们在未来的美育研究中应加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美育研究总体发文量偏少,人均发文量不高。此次检索的核心期刊文献数量虽有1000多篇,但若将之置于70年的时间段落中,则不得不说美育研究总体发文量稍显不足。表2显示,发文量最高的作者发文总数为5篇,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为5人,可见美育研究在核心期刊上的人均发文量并不高。这表明广大研究者既要以自己为中心持续关注并积极投身美育研究,也要与其他研究者开展长期、深入的合作,形成较大规模的团队,致力于美育研究领域重大、前沿课题。
通过二次检索这5名作者的文献,总结归纳了这些作者的主要研究领域。可以发现,大部分研究者密切关注美育理论及美育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美育的本质、性质、功能和实施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丰富了美育研究领域的内涵;同时不少学者从哲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了美育价值,为美育研究提供了新视野、新思路。近十多年来的美育研究,大多又转向研讨美育在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创新性思维和能力中的作用。这些研究者关注的主题不尽相同,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大多偏向理论研究,采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进行探讨,这可能是导致研究者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的一个原因。
综上,通过知识图谱的分析发现,1949年以来我国美育研究的热点正在不断细化,从笼统的美育向具体领域渗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学者间跨领域和学科间的合作网络密度还比较低,整体呈现松散的状态;美育领域需要长期的、深入的、系统性的研究,美育研究亟需建制化;已有的研究更多关注理论思辨和设想,对于研究美育课程实践等具体的实证化研究比较少。
结 语
本文利用CiteSpace 8.0分析软件,对1949年至2019年的1041篇有关美育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的主题热点、时间热度和合作关系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采用客观和量化的方法对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美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研究发现,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美育研究者几十年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美育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我国美育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数量总体呈逐渐增长趋势。二是高产作者关注的研究领域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三是我国美育的主要研究议题包括美育思想、艺术教育、智育、德育、素质教育、学校美育等,其中高等教育领域的美育问题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四是美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具有一定科学理论架构的美育专著、教材不断涌现;美育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与美育紧密联系的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等课题得以深入探讨。五是美育实践不断繁荣,针对美育的目标、内容、课程体系等具体实践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加,促进了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
我国美育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从研究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美育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高水平美育研究态势较弱、可能面临危机。美育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虽然总体呈逐步增长趋势但发展过程较为曲折,文献数量较不稳定,在近几年甚至还有所下降。与其他研究领域相比,美育研究不论数量还是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美育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审美教育、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大学生研究等领域,研究时间较为集中,研究热度的持续时间较短,研究者、研究机构之间较为分散,这表明我国美育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力量较弱。
第二,美育研究力量分散,难以开展成规模、系统化的深度研究。目前美育研究的独立研究占绝大部分,相关研究团体与研究学者比较分散,不同机构的作者各自为政,研究学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鲜有合作关系网络,也缺少跨学科、跨机构且较为稳定的协同研究团队。这反映出我国美育研究的学术交流欠缺、合作力度不够,难以开展成规模、系统化的持续深入的研究,因此在保障美育研究科研经费投入的同时,打造稳定且深度合作的研究团队,采用政策鼓励和引导的方法是推进美育研究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美育研究主题实证取向不足,缺乏跨学科、多元化、实践性的研究视角。美育研究多聚焦于美育理论,较少关注美育实践的经验,且现有的美育理论研究也尚未形成较为权威的理论框架;美育研究多关注具体某一学科的审美教学,较少从跨学科的视角对美育进行探讨;美育研究多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展开论述,较少展开实证取向的量化研究。未来研究者应当更多地针对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我国美育发展的现实来开展多主题、深层次、宽领域的研究,同时美育理论研究要向实践深化。
总之,在当前党和国家对于学校美育工作高度重视的政策背景之下,在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美育研究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回顾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美育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我国学术界在美育研究的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处理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与美育的关系是重大课题和实践问题。这既是我们进一步深入推进美育研究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更好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