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地域文化语意设计

2019-12-03李洋

铁路技术创新 2019年5期
关键词:语意轨道交通符号

李洋

(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 400067)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内轨道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体量庞大的市内轨道交通车辆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普遍缺乏整体形象规划,缺少与城市人文环境的联系与融合,缺乏系统性、文化性和地域特色[1]。因此,如何构建并传播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地域文化语意成为需要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思考的问题。

1 车辆设计的地域文化特性

产品设计由于受到地域化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的影响而承载着特定的地域文化意象。但全球化背景下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趋同愈显突出,产品设计中“国际化”风格盛行而传统地域文化逐渐丧失其话语权的现象备受关注[2],因此以中国元素、中国特色为基本原则的设计观念已达成共识。

在轨道交通车辆设计领域,由于高速列车极为严格的技术要求,因此在其造型设计中会出现一些相似的“国际化”风格特征,同时由于高速列车往往运行于空间距离跨度较大的区域,因此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反映并不明显[3-4]。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作为流动的风景线运行于特定市内空间,则理应摆脱“泛文化”[2]的现象,根据不同城市的地域性文化特色,采用独特的、具体的、明确的造型语言进行设计,并与城市已有的人文环境有机融合。如法国马赛的有轨电车设计(见图1),饱满浑圆的车头造型,拱券与马蹄形的线条元素(当地传统建筑常用的设计要素),配以蓝白相交的车体涂装(当地传统建筑的常见配色形式),传达出纯美浪漫的地中海田园文化意象。

图1 马赛有轨电车

2 地域文化语意构建过程

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都是符号[5],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地域文化意象是其造型、涂装、内室设计等外在表象向人们所传达的有关当地社会文化、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综合性印象,从符号学的角度考察即是一个语意传播的过程。因此,产品语意学理论很适合于应用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地域文化意象研究上。

产品语意设计与传达的一般过程见图2。设计师依据自己的观念与态度(产品意义Ⅰ)将各种产品要素(形状、材料、表面肌理、结构、色彩等)当作符号进行编码处理(设计过程),构建出承载某种物质及精神文化价值的产品;而用户在面对产品时则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及价值观念对其进行解码处理(审美体验),从而将蕴含在产品符号中的语意(产品意义Ⅱ)解读出来。由于设计师与用户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及生活经验,用户并不熟悉各种设计语言的表达方式、使用方法或内在含义,而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领会产品的整体意义,因此产品意义Ⅱ与产品意义Ⅰ并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

为了避免上述语意传播中的偏差,设计师应运用地域文化的独特造型语汇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语意设计,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符号,并采用人们所熟悉的视觉表达方式。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地域文化语意设计编码过程见图3(造型元素的获取与应用),其关键步骤是从地域文化中选取典型的、独特的物质/非物质文化符号构成造型语汇库,并通过模仿、类比、移植、隐喻等方法实现造型元素的表意要求,从而形成车辆的造型语意。地域文化造型语汇包括区域性地貌植被、民居建筑、服饰装饰、生活器具等物质性造型语言,以及手工艺术、人文习俗、审美观念等非物质性造型语言,徐伯初等[1]将其分为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嗅觉元素和味觉元素4类,可从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形体、结构、线型、图案、纹样、色彩等造型元素并应用于车辆造型设计中。

3 地域文化语意层次及设计方法

在对符号意义层次结构的研究中,索绪尔提出能指(符号的形式)与所指(符号的意义)的符号二元一体模型,皮尔斯则进一步根据能指与指涉物之间联系方式的不同而将符号区分为图像(Icon)、指示(Index)和象征(Symbol)[6],其中图像符号主要表达相似性、指示符号主要表达相关性、象征符号主要表达某种约定俗成或社会习俗。

产品语意设计领域一般将产品语意区分为外延性语意(明示意)与内涵性语意(引申意)2个基本层次。对应皮尔斯的分类,外延性语意涉及图像符号与指示符号,内涵性语意主要涉及象征符号。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地域文化语意设计同样可参考此种分类方法,在造型元素的应用中采用不同设计方法将导致不同结果,在地域文化意象的表达上达到不同效果。

3.1 表达相似性的车辆造型设计

表达相似性的常用方法是模仿创造,即异类事物间某些相似的恰当比拟,指在设计中对自然界各种事物、过程、现象等进行模拟、科学类比而得到新成果的方法[7],仿生设计是典型的模仿创造方法。

图2 产品语意的传播过程

图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地域文化语意编码过程

图4 青岛地铁车辆仿生造型设计

青岛地铁车辆的仿生造型设计见图4,其设计流程为:青岛地域文化特色分析→地域文化造型语汇(海洋、海豚)→提取典型造型元素(海豚形体特征、海洋颜色)→造型元素模仿、简化与应用→地铁造型。就海豚外形特点而言,其光滑的额部和宽阔圆润的唇线(造型元素)是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地铁车头造型设计中对此进行了模仿:车头下方三分之二处设计一条弧线并向外凸起,对应于海豚突起的唇线;车头上部设计为圆润、简洁、流畅的曲线,对应于海豚宽阔的额头,并对其进行了抽象与简化处理;圆型车灯逐次缩小,既对应海豚的眼睛又呼应了大海的形象特征。

3.2 表达相关性的车辆造型设计

表达相关性的符号与其指涉物之间通常具有因果或时空上的关联,在设计中通常从已有的物品(包括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器物、建筑、服饰等)中提取具有特定语意的造型元素,并在新设计中采用移植、变形、组合、扩展等方法进行应用。成都地铁车辆造型设计见图5,选择巴蜀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三星堆出土器物为造型语汇库,从其造型语言中提取典型的线元素并进行简化、移植、变形与组合,以求得地铁车辆的新造型。

3.3 表达象征意义的车辆造型设计

表达象征意义的符号与其指涉物之间往往并无必然或内在关联,其语意是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联想的结果,在设计中通常不直接采用相似或相关的造型元素,而应用隐喻的方法进行表达。对于轨道车辆设计来说,隐喻应以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为基础,使观者能结合自身的经验产生特定的情感、文化感受、社会意义或仪式、风俗等与文化形态有关的意义,呈现出自然、历史、文化的记忆性文脉。

图5 成都地铁车辆造型设计

图6 重庆轻轨车辆造型设计

重庆轻轨车辆造型设计见图6,选择独特脸谱艺术为造型语汇库,提取典型的造型线型并经过简化、抽象与变形处理塑造了列车头型:“面具”——脸谱的变形。在该轻轨车辆的造型语言中没有相似的或直接模仿的形式,而是源自于对地域文化内涵特色(脸谱造型、饮食文化及性格特征3个方面)的把握,采用隐喻的造型设计方法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4 分析与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是城市地域文化的载体和符号,其造型语意设计的意义在于通过特定的形态、涂装、材质等外部视觉要素完成文化传播的任务,并与城市的其他人文景观协调一致、相辅相成,为塑造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意象服务。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地域文化语意构建过程与方法、轨道车辆的地域文化语意层次结构及对应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在表达相似性、相关性及象征意义的车辆语意设计中,这3个层次的语意表达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界限,在实际的设计中三者往往是并存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必然产生联想与象征意义,而象征意义的表达则是以相似性或相关性为基础),对此进行区分的目的是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应用相应的设计方法。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设计实践在策略上还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内容:

(1)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地域文化语意的识别性。尽管技术的限制使列车造型具有很多共同的设计特点,但每个城市的市内轨道车辆仍应具有独特的形象特征,以摆脱设计中的“泛文化”现象,即文化识别性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语意设计的首要要求。同时,识别性应建立在公众的文化、经验认同之上,这就要求车辆设计以地域文化研究为基础,构建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造型语汇库就是其中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设计中的文化错位、价值错位与形态错位[2]现象,用准确的造型语言唤起人们对地域风貌、人文形态、历史文脉的记忆,并产生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

(2)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地域文化语意的系统性。产品是特定符号系统的具体表现,不能孤立判断其意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地域文化语意需在与其他能指的关系中才能加以明确。一方面,除了造型、涂装、材质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语意还受到包括内室设施设备、导视系统、车站视觉空间等在内的其他因素影响,在设计中应注意车辆之外其他因素对其整体语意的强化作用,用地域文化协调各个细节;另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作为移动景观运行于城市之中,其设计应符合城市的整体定位,并通过统一规划与城市的人文环境协调融合,塑造整个城市的地域特色。

(3)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地域文化语意的延续性。为了形成统一的视觉形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造型设计应保持一致性,这要求不同线路、不同型号的车辆在造型语意上保持延续性:新车型的形态、涂装与材质应在继承前代车辆造型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以避免车辆视觉形象混乱的现象。在设计实践中,可借用“产品基因”[8-9]的概念,沿用前代车辆设计的关键造型语言,使车辆在统一的内涵性语意基础上表现出多样化的外延性语意,用“原生态”的地域文化语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造型与内室空间。

猜你喜欢

语意轨道交通符号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感知语言形式,探究深层语意——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学符号,比多少
设计符号学视域下的近代淄博大鱼盘纹饰语意维度研究
“+”“-”符号的由来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PPP模式在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