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铁1号线牡丹广场站线站位方案研究
2019-12-03刘重庆
刘重庆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251)
我国是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作为轨道交通系统设计的基础,线路设计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相关研究中,欧阳全裕[1]强调了线站位研究在地铁设计中的重要性;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也对换乘线路作了“换乘车站应结合换乘方式,拟定线位、线间距、线路坡度及轨面高程”等相关规定[2]。分析洛阳地铁1号线牡丹广场站各换乘方式线站位方案的优缺点,通过研究比较,提出推荐方案。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简介
洛阳地铁1号线项目覆盖洛阳市区北部(简称洛北地区)东西向主要客流走廊,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通道,该线路符合该区域居民东西向出行的客流特点,对于挖掘洛北地区发展潜力具有重要作用。洛阳地铁1号线西起谷水站,东至杨湾站,依次沿中州西路、武汉路、西苑路、延安路、中州中路、中州东路敷设,串联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回族区。沿途经过规划谷水交通枢纽、人民医院、长途客运东站等客流集散点。
洛阳地铁1号线全长约22.4 km,为地下线敷设。设车站18座,平均站间距1.3 km。其中,武汉路站、王城公园站、解放路站、周王城广场站、青年宫站为地下三层站,其他车站均为地下二层站;与规划的地铁2、3、4号线各有1座换乘站。线路西端设红山车辆基地,接轨于谷水站;东端设瀍东停车场,接轨于杨湾站。
1.2 线站位影响因素
牡丹广场位于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与太原路交口西侧,广场长750 m、宽96 m,占地72 000 m2,呈带状东西走向,分西苑路为南北街道,具备良好的地下空间开发条件。根据洛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地铁1、3号线在牡丹广场站换乘,并在牡丹广场沿线规划建设地下街、地下车库等工程,各种地下设施在完善交通路网的同时,也带动区域经济进一步繁荣[3-7]。
牡丹广场站周边地块规划多为商业及医疗用地;现状呈带状东西走向,西高东低,分西苑路为南北街道,其规划示意见图1。在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中,影响地铁1、3号线牡丹广场换乘站线站位方案的主要有牡丹广场地下商业、地下车库和太原路下穿隧道。牡丹广场拟实施方案的开发效果及范围见图2、图3。
2 线站位方案研究
立足牡丹广场地下空间开发背景,从地铁1、3号线换乘条件,以及换乘站与地下空间开发结合条件等角度,综合比选牡丹广场站线站位方案。
2.1 方案1:通道换乘(建设规划方案)
图1 牡丹广场规划示意图
图2 牡丹广场开发效果图
图3 牡丹广场开发范围示意图
地铁1号线沿西苑路斜向穿越牡丹广场,再转入延安路继续向东敷设;地铁3号线由太原路向南转入南昌路敷设。在广场东侧的西苑路、南昌路、太原路及延安路路口,设地下二层车站;在路口南昌路一侧,设地下三层车站,并形成通道换乘。该方案平面示意见图4。
方案1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1)受太原路下穿通道影响,地铁1号线车站站厅采用端厅形式,地铁3号线换乘客流通过换乘通道进出1号线东端站厅,易导致地铁1号线客流不均匀。方案1分层布置示意见图5。
(2)地铁1、3号线车站部分与商业完全脱离,总体造价较高;地铁1号线车站仅通过左端厅通道与商业相接;地铁3号线车站客流与商业被太原路下穿通道分隔,无法充分利用人流优势,商业价值降低。车站与广场地下空间开发范围关系示意见图6。
(3)地铁3号线区间下穿1号线车站,该区间节点需要与车站同期建设,后期可能造成废弃。
图4 方案1平面示意图
图5 方案1分层布置示意图
图6 车站与广场地下空间开发范围关系示意图
(4)车站换乘距离过长,换乘功能差。
(5)地铁3号线车站出入口及附属对牡丹女子医院影响较大,协调困难。
基于以上问题,考虑调整地铁3号线路由,以便于线站位与牡丹广场地下空间开发有机结合。规划地铁3号线路由调整示意见图7。
如图7所示,规划地铁3号线自中州西路转入天津路后,沿天津路向南敷设至景华路路口,设天津路站,再转入牡丹广场。与地铁1号线平行换乘后,转入南昌路敷设至九都西路路口,设西苑公园站。期间,线路正穿一处规划居住地块和一处医疗用地(现状为洛轴13号生活区与第六人民医院综合楼)。根据资料,第六人民医院综合楼采用筏板基础(埋深约15.8 m),并使用桩径500 mm、桩长14 m的CFG桩进行地基处理。规划地铁3号线天津路站设计为地下三层站,破CFG桩后可控制区间结构与筏板基础距离在3 m以上。
规划地铁3号线按照优化后路由,与地铁1号线在牡丹广场地下形成平行换乘,主要考虑双岛四线、叠岛及平行岛换乘3种换乘方案。
2.2 方案2:双岛四线换乘
在牡丹广场中部设地铁1、3号线双岛四线换乘站,2条地铁线的左、右线共享一个14 m岛式站台,实现同方向客流同台换乘。对于内外侧线路不同,考虑2种同台换乘方案:地铁1号线采用大线间距外包3号线方案;地铁3号线采用大线间距外包1号线方案。方案2平面示意见图8。
图7 规划地铁3号线路由调整示意图
规划地铁3号线由天津路转入牡丹广场,与地铁1号线形成同台换乘,再由牡丹广场转向南昌路向南敷设,2条地铁线分别在广场东、西端各交叉2次。为满足结构立交关系和安全施工要求,地铁3号线在东、西端均采用R300 m曲线;地铁1号线在由牡丹广场转入延安路时,也采用R300 m曲线。方案2立交纵断面示意见图9。
方案2中,地铁1、3号线站台在一个平面,同方向线路相邻并行,中间设岛式站台,实现同方向客流同台换乘。由于2条地铁线在广场两端均有交叉,且交叉点距离车站端部较近,2条地铁线在大小里程端均采用21‰~29‰的纵坡拉开轨面净距。受地块内建筑物、太原路地下通道(规划底标高为144.2 m)限制,轨面埋深约25.5 m,为地下三层车站。因此,方案2存在以下缺点:
(1)站厅层位于地下二层,站台层位于地下三层,乘客进出站需通过商业层转换,客流流线不顺畅。
(2)地下一层为商业层,客流需通过地铁出入口的楼扶梯进入站厅,地下二层停车库与站厅层仅有1条通道连接,地铁与商业结合紧密度一般,不能高效为客流服务。
图8 方案2平面示意图
图9 方案2立交纵断面示意图
(3)车站宽49.0 m、深25.5 m,商业净高7.5 m,汽车库净高6.7 m,商业及汽车库空间浪费,工程规模大,挖方大、造价高。
(4)车站位于牡丹广场中心,对太原路交叉口客流吸引功能一般。
(5)小里程方向明挖区间影响主变电所实施。
(6)由于车站大小里程端的区间都存在立体交叉,R300 m曲线与大坡度28‰重叠段超过200 m,运营期间轮轨磨耗特别大,影响运营安全。
方案2车站与地下空间分层示意见图10,其地下空间明挖范围示意见图11。
由此可见,2种双岛四线换乘方案均不利于与牡丹广场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结合,且线路条件相当。从线路平面上分析,规划地铁3号线线路路由较曲折,展线条件有限;若采用地铁3号线外包1号线,由天津路转向牡丹广场时,对第六人民医院地块切割相比于地铁1号线外包3号线更严重,因此排除该方案。
2.3 方案3:叠岛换乘
地铁3号线以R350 m曲线由天津路转入牡丹广场,地铁1号线由西苑路进入牡丹广场。2条地铁线在牡丹广场范围内设上下重叠的岛式车站,地铁1、3号线分别位于地下二、三层,乘客可通过楼扶梯进行换乘。方案3平面示意见图12。2条地铁线分别在广场东西两侧各交叉1次,方案3纵断面示意见图13。由于地铁1、3号线站台层高差为8 m,因此2条地铁线可采用相同坡度进出站,线路交叉处可保证轨面净距大于8 m;大里程方向为避免对太原路隧道造成影响,采用20‰的陡坡接入区间。
综合各方面考虑,方案3存在以下缺点:
(1)车站形式两端较宽,中间窄,形状不规则,不利于与商业结合,商业流线完全被车站打断,剩余部分无法形成连续较密集的商业区域,商业气氛不足。
(2)小里程方向明挖区间与主变电所位置冲突,导致主变电所难以实施。
图10 方案2车站与地下空间分层示意图
图11 方案2地下空间明挖范围示意图
图12 方案3平面示意图
图13 方案3纵断面示意图
(3)车站、区间明挖基坑范围大、深度深,工程风险及造价高。
(4)方案中站厅分别设置直通地铁1、3号线站台的楼扶梯,站厅至地铁1号线站台提升高度5.4 m,至地铁3号线站台提升高度13.4 m,而2条地铁线均为6B车辆编组形式,站厅站台公共区较短,无法合理布置各组楼扶梯。
方案3车站与地下空间分层示意见图14,地下空间明挖范围见图15。
2.4 方案4:平行岛换乘
地铁3号线以R350 m曲线由天津路转入牡丹广场;地铁1号线由西苑路进入牡丹广场。方案4平面示意见图16。2条地铁线在牡丹广场偏东一侧地下二层设平行岛式换乘站,乘客出站后,通过楼扶梯进入站厅层进行换乘。2条地铁线在广场西侧交叉,方案4纵断面示意见图17。地铁1号线小里程端采用20‰的下坡接入车站,拉开与地铁3号线轨面净距的同时,避免了对牡丹广场地下空间商业层的影响,大里程端以28‰的陡坡避让太原路下穿通道,接入区间。
图14 方案3车站与地下空间分层示意图
图15 方案3地下空间明挖范围示意图
综合各方面考虑,方案4主要有以下特点:
(1)车站布置于牡丹广场东端,广场西侧可实现大面积商业开发,同时车站对太原路交叉口客流吸引功能好。
(2)车站形状规则,商业和汽车库外挂地铁车站布置。各部分相对独立,层高均可按最小层高布置,整体方案规模较小。
(3)站厅布置较小设备用房,其余空间均用于商业,可使商业与站厅无缝对接,实现枢纽的一体化、集约化功能。
(4)相比于通道换乘、叠岛换乘方案,本方案基坑开挖难度小;相比于双岛四线换乘方案,本方案基坑深度浅、挖方小,经济效益显著。
方案4地下空间分层示意见图18,牡丹广场地下空间内,车站站厅、站台层明挖范围见图19、图20。
图16 方案4平面示意图
图17 方案4纵断面示意图
图18 方案4地下空间分层示意图
图19 方案4站厅层明挖范围示意图
图20 方案4站台层明挖范围示意图
3 最优方案推荐
综合以上4个方案,对牡丹广场站局部线站位进行对比(见表1)。
综合对比牡丹广场站线站位所有方案,结合其工程难度及可实施性,发现方案4可实施性强、换乘较便利、运营条件较好,故将方案4作为推荐方案。
4 结论
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地铁网络的逐步构建,出现了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两线换乘方式论证的问题[8-10]。以洛阳地铁1号线牡丹广场站为例,提出两线换乘方式的线站位论证,换乘方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换乘便捷性、与地下空间开发结合性、工程难度、可实施性、运营条件等因素,得出最优方案。
表1 牡丹广场站局部线站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