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件东汉墓出土鎏金铜釦的保护修复

2019-12-03张艳红刘根亮

文物季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残留物漆器青铜器

□ 张艳红 刘根亮

“釦”是一种古老的工艺,意指用金属质的圈或环状物套住或拢住。釦可施于漆器、瓷器、骨器及青铜器等,战国秦汉时期,釦逐步广泛地应用于漆器[1]。一般来说,古代所说的釦器即为漆釦器。釦器的发展与漆器胎骨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釦器的出现是漆器制造业技术的一次新突破。釦器法[3],就是为了加固薄胎漆器,在漆器的口沿、盖、足、腹等胎体较薄且容易破损的部位镶嵌鎏金、镀银的铜釦或金、银釦,既起到加固和装饰的作用,又使漆器本身更显精致珍贵。釦器可分为黄金釦器、白银釦器、铜釦器三类[4],其中铜釦器包括鎏金、鎏银和不鎏金银三种。本次保护对象即为两件漆器铜釦饰——鎏金铜龙首柄和鎏金铜盖沿,这两件文物表面均保留少量鎏金,与之连接的漆器部分仅剩少量残留物,现将修复保护过程进行简要介绍。

一、保存现状调查

本次保护修复的鎏金铜龙首柄和鎏金铜盖沿是由天津市文馆处考古队于1976与1977年间在东汉鲜于璜墓进行勘查和发掘时出土,现收藏于天津市武清区博物馆。2015年11月~2016年1月,受天津市武清区博物馆委托,天津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部对这两件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鎏金铜龙首柄(图一),又称漆魁把手,龙首昂伸,启唇露齿,抿鬚立目。线刻鳞鬚纹饰相当精细,其龙姿神态活现,形象极为逼真[5]。鎏金铜龙首柄已残断为首尾两部分,经拼对后实际测量,长度为14.9cm,柄尾宽为4.4cm,重量为191.7g。鎏金铜盖沿(图二),圆形,直径 10.1cm,高 1.3cm,重量为97.8g。两件器物均未定级。

二、形貌观察与腐蚀产物检测分析

在保护修复两件铜釦之前,需对其表面的腐蚀产物进行检测分析,全面了解两件铜釦的保存现状,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处理提供依据。

1.体视显微镜

利用Zeiss Stemi 2000-C型体视显微镜对鎏金铜龙首柄的表面形貌进行初步观察。鎏金铜龙首柄的首段锈层有部分脱落,表面保留少量鎏金层和纹饰,断裂茬口处有少量残缺,如图三所示;表面遍布深绿色锈蚀物,局部分布有浅绿色锈蚀物,如图四所示。

2.三维视频显微镜

利用基恩士VHX-5000型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对两件铜釦作进一步的观察,对其微区颜色、形貌等有进一步的了解。鎏金铜龙首柄表面形成的大量绿色锈蚀物使鎏金层很难保存,甚至脱落,如图五所示。鎏金铜盖沿表面仅保留很少量的鎏金层,局部伴随表层锈蚀物脱落后出现蓝色物质,如图六和七所示;器物内部有一圈糟朽有机质残留物,非常疏松,伴随有粉状物脱落,并且局部与铜体分离,出现裂缝,如图八所示。

3.腐蚀产物元素分析

利用Thermo Niton XL3t型X射线荧光仪对两件铜釦上提取的锈蚀物样品进行元素成分分析,相应的检测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鎏金铜龙首柄表面含锈金箔的主要元素成分为金,首段和尾段含锈金箔的金含量分别为57.53%和59.32%;而鎏金铜盖沿的含锈金箔的主要元素成分为铜,含量为54.14%,金元素的含量仅为14.6%,这可能与采样方式略有不同有关,而且,结合显微观察结果,龙手柄比鎏金铜盖沿表面的金箔保存状况更好些。除金箔外,龙首柄和鎏金铜盖沿的表面锈蚀物组成元素主要是铜、锡和铅,还含有少量或微量的元素铁、锑和锌等,推测两件铜釦均为铜锡铅三元合金。

表1 两件铜釦的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

表2 两件铜釦的拉曼光谱分析结果

4.腐蚀产物物相分析

对两件铜釦进行X射线荧光分析后对其元素组成有一定了解,为了对其物相组成有进一步的认识,使用HORIBA JY XploRA型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对其进行了物相分析,相应的检测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鎏金铜龙首柄首段断口处的亮绿色锈蚀物为氯铜矿;鎏金铜盖沿的绿色锈蚀物为孔雀石,其蓝色锈蚀物为蓝铜矿,内部的有机质残留物为碳。

5.硝酸银滴定法

用手术刀刮取少量鎏金铜盖沿正面和侧面的两处浅绿色锈蚀物样品,采用硝酸银滴定法测试,结果显示两处锈蚀物中均含有氯离子。

三、保护修复处理

在充分了解两件铜釦的历史资料和文物保存现状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分析仪器检测分析文物病害与信息,并根据检测结果与具体病害特征,编写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主要包括预加固、除锈脱盐、粘接补配和缓蚀封护等保护修复步骤。

1.预加固

由显微形貌观察结果可知,鎏金铜盖沿的有机质残留物结构疏松粉化,甚至开裂,需先进行预加固处理。预加固处理主要是采用1%B72丙酮溶液对鎏金铜盖沿内糟朽的有机质残留物进行喷涂处理;同时对已经开裂且与铜体分离的有机质层进行回贴处理。

2.除锈脱盐

从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来看,鎏金铜龙首柄局部已生成氯铜矿,需进行除锈脱盐处理。机械法是基本方法,它没有对器物附加其他的物质,是比较安全的除锈方法。青铜器上的有害锈,大多数是点状或片状的局部性锈蚀物,所以对器物上的有害锈首先使用机械法剔除,借助放大镜观察,使用手术刀、钢针、洗耳球等工具,对需要去除铜锈部位进行清理。这一步要仔细小心,不能损伤器物其它部位,将有害锈清除直至看到新鲜铜质为止。其次,对于机械法无法彻底去除的有害锈,通过0.25%双氧水氧化封闭法做进一步处理。此方法也用于对鎏金铜盖沿的两处浅绿色锈蚀物的处理。

3.粘接补配

粘接时,需将鎏金铜龙首柄首段和尾段茬口试拼,选择固化时间较长的胶水均匀涂抹在断口中部,合对茬口,用布带等固定。在完全固化前,可细部调整茬口,避免胶水流到表面。对缺失部位的补配需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在环氧树脂中加入少量矿物颜料等填料,混合均匀后涂抹在缺失部位,在固化前塑型。然后采用虫胶水和无机矿物颜料相混合,并掺入少量铜粉,使用毛笔轻轻勾画,将器物补配部分进行做旧处理。

4.缓蚀封护

仅通过除锈脱盐不可能完全除去器物上的有害氯离子,需进行缓蚀处理,避免铜器在高湿有氧环境中继续生成有害锈。即通过缓蚀剂在青铜器表面形成较为致密的缓蚀层,提高青铜器表面的耐腐蚀能力,并在封护剂的协同作用下,使得青铜器能长期稳定保存。

本次采用2%苯并三氮唑乙醇溶液对两件铜釦进行缓蚀处理。具体操作为,首先配制适量2%苯并三氮唑乙醇溶液,分两次涂刷于铜釦器表面。为了提高缓蚀效率,减少苯并三氮唑乙醇溶液挥发,防止外界污染物再次对青铜器造成损害,需及时在其表面涂覆高分子保护材料,即采取表面封护处理。封护剂应具有无色透明、可再处理性、化学稳定性和抗老化能力等基本特性。具体操作是采用1%Paraloid B72丙酮溶液均匀涂刷铜釦表面。

5.完善保护修复档案

填写文物修复信息采集表,详细记录两件铜釦的编号、名称、质地、来源、尺寸和保存现状等基本信息,采集修复前后的文物照片,整理并完善保护修复档案资料。

四、小 结

由于古代青铜器在冶炼铸造过程中,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青铜器成分不同,保存环境各异,腐蚀历程复杂,腐蚀产物多样。因此,在对文物实施保护修复处理之前,应对文物进行详尽的检测分析,按照文物保护行业标准中的病害图示和方案编写规范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文物保护修复方案。青铜器在保护修复后需保存在温湿度相对稳定的洁净环境中,由于在相对湿度为35%中氯化物是无限稳定的,但夏季汛期控制低湿环境对调控设备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建议将两件青铜器保存在相对湿度为40%~50%环境中,日波动值不应大于5%。

[1]马乐《战国秦汉釦器的考古学初步研究》,西北大学,2013年。

[2]刘芳芳《釦器考略》,《东南文化》2017年第2期,69~77页。

[3]朱学文《试论釦器法在战国秦汉漆器制作中的应用》,《文物》2014年第 7期,76~81页。

[4]傅举有《中国漆器金银装饰工艺之三 金银釦漆器》,《紫禁城》2007年第 7期,162~171页。

[5]敖承隆《武清东汉鲜于璜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 3期,351~366页。

猜你喜欢

残留物漆器青铜器
废机油残留物再生沥青性能评价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SPE-GC法在小麦粉中典型农药残留物测定中的应用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青铜器上的中国密码
漆器收藏三问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
经腹彩色多普勒诊断药流后宫内残留物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