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阳高县如何一举摘掉“贫困帽”

2019-12-03尉建飞尚振晋

支部建设 2019年28期
关键词:贫困户群众

尉建飞 尚振晋

今年4 月18 日,在山西省政府批准的贫困县退出名单中,阳高县榜上有名。经验收该县14项退出指标全部合格,118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8349 户40031 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46%……这份脱贫考卷咋答的?阳高用了“四笔”。

竖笔:竖起增收支柱置新业

前些天,在第五届成龙国际电影周上,阳高的小西红柿大露脸:国际巨星成龙先生品尝后,连连说“好吃!好吃!”来自44 个国家的700 多名成龙影迷,对阳高西红柿的评价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做着同一个动作——翘大拇指!之所以引得齐声赞,缘于产品的质量:含糖度高达12 度,比普通西红柿高出5 个点,是国家绿A 产品。

这好产品就来自阳高扶贫产业——设施蔬菜。好产品带来好“钱景”。该县鳌石乡东马营村贾廷军一栋塑料大棚西红柿仅一亩地,半年时间就收入3万元,收入远远跃出贫困线。

实现脱贫须有产业支撑。阳高县“4+N”产业支柱,撑起了全县4 万多人脱贫。该县扶贫办的一份资料显示:建成蔬菜大棚11000 栋,带动3532 户贫困户增收;发展旱作农业25.6 万亩,带动13231 户贫困户增收;引进了正大集团15 万头绿色生猪养殖项目,带动5634 户贫困户长期获得财产性和工资性收益;发展杏果基地3 万亩,拉动2650 户贫困户增收……

王官屯镇杨庄贫困户姚天生12 亩耕地由玉米改种杏树后,收入由过去的5000 元翻了一番多。孰不知喜人的背后是过程的艰辛,直至村支书李永强一句“赚了是你的,赔了算我的”才放下了包袱。李永强出此豪言,源于对县里脱贫产业的自信。个个产业紧扣县情,项项产业链条完整:种植有技术保障,销售有龙头带动,加工有“扶贫车间”,经营有多种模式……

撇笔:撇开条件制约建新居

阳高县长城乡十九梁村,村名如村貌,地处从明长城守口堡数起的第十九道山梁上。村在山头住,地无一亩平。多年前一户人家娶了个外地媳妇,看到这穷山恶水的村落后,便心生出走的念头。谁知走了一夜也没跑出这巴掌大的村,因为走到哪都是沟沟峁峁,根本没有路。

像这样的村落,有天大的本事也难脱贫。撇开条件制约建新居是不二选择。三年间,阳高投入资金8.49 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1 个,让15779 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穷窝窝”搬到了“金窝窝”。

新东村就是其中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排排大瓦房从顶到地齐完备,一整体公共设施齐配套。不仅搬迁户把此视为人间天堂,就连英国资深电视制作人丽兹·麦克劳德都赞叹“Very good!Very good!”村民秦德爱从心底里直感慨:“住新房,父母没给办到,子女没给办到,共产党却给办到了!”

咋办到的?“注重政策保障,注重产业配套,注重科学选址,注重群众意愿,注重质量监管,”县扶贫办主任对此一说就是半天。

事实也是如此。仅以古城镇兴建道贤移民新村选址为例,就曾进行过一场“较量”:如从镇政府所在地选址,土地费用高,征地难度大;如从其他村选址,土地不值钱,征地难度小得多。是避难就易还是迎难而上?“较量”最后的结果是:干部啃硬骨头,让群众过好日子。果不其然,光一个需要迁出的坟头,动员对象涉及45 户。当新村建起搬迁户坐地生金,干部们一致认为:这劲儿费得值!

提笔:提升乡村环境换新貌

应答脱贫卷,阳高始终遵循“考试大纲”——“两不愁三保障”。产业扶贫解了“两不愁”的题,易地扶贫搬迁解了安居的题。其他群众的危房咋办,还有卫生、教育、饮水、交通等等考题如何应答,一个“提笔”迎刃而解。

提升乡村环境,阳高拿出了真金白银:投资1.8亿元,完成危改13562 户;投资1.23 亿元,对4918户农户实施住房提质,全县农村危房和土窑洞全部“清零”;投资1.6 亿元,全面改善了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投资2.4 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改造224 公里;投资4067 万元,保障了饮水安全……总之,缺什么、补什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着力补齐“双基”短板,建设美丽乡村。

步入该县大白登镇潘寺村,看到的是这样一派新景象:坐街有凉亭,购物有超市,健身有广场……旧貌换新颜,老支书有深层次的解读:表面“提”的是乡村环境,根子“提”的是干部精气神。

应答脱贫卷,干部的重要性不用说,其精气神决定脱贫的分数值。有这样的认识便有这样的行动:抓党建促脱贫,抓脱贫强党建,阳高县在一个战场打赢两个战役。

整顿了一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开展了农村基层党组织“1+6”创建活动,出台了《“五个五”工作法》《“五个三”工作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党建实招招招见实,强了主心骨,脱贫有了谱。脱贫见实效,又强了党组织。仅光伏扶贫产业一项,让全县村集体多了2000多万元的收入,“手中有了米,干啥也有底气!”

点笔:点亮心中之灯树新风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阳高干部对此有切身的感受:64 年前,阳高县大泉山首创的水保经验为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地方的治理和开发提供了可鉴之策,毛主席为此写下了熠熠生辉的129 个大字。而这奇迹的创造,就是群众所为。

决胜贫困,群众是主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答好“脱贫卷”少不了的一笔。阳高这样来点亮群众心中之灯。

“全县父老乡亲们,今天我就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的三句话,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这声音响自阳高各村的大喇叭,主讲人是县委书记冯晓雷。

高空中,“大喇叭”工程“优质响”“天天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村委会,“农民夜校”农民听:“当年大泉山人治理荒山凭的就是一双手,今天我们不仅有手,更有党的好政策,有啥干不成的。”阳高县长丁国华在授课;舞台上,创作的《杏泉沟》等一部部反映脱贫攻坚的戏曲持续上演;大街头,“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系列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开展……不同的形式,同一个目的:激发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激”,远不止于此。大同大学帮扶罗文皂镇两个村,把帮扶与学生实训巧妙结合,组织600 多名师生到村里开展写生教学和国情教育时,谁家干净住谁家,住谁家付谁住宿费。干净也是生产力,引得群众争变户容户貌。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县财政拿出1500 万元,对自主脱贫户进行奖补,等靠要的思想被奋力干的新风取代,换来了自主脱贫典型无数。

脱贫不是终点,全面小康才是目标。这些天,阳高县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脱贫攻坚回头看,一个目的: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让脱贫的成色更足。

猜你喜欢

贫困户群众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多让群众咧嘴笑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