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明朝中后期南洋移民潮形成因素

2019-12-02苟伟

读天下 2019年33期
关键词:明朝南洋

摘 要:在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中国人移居海外浪潮。如:唐朝末年、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人口大规模迁移国外,其中在明朝中后期,形成的移民潮从具体上讲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构成,如明朝中后期的混乱内政、沿海倭寇的入侵、明朝长期推行的海禁政策等因素推动此次南洋移民潮的形成。但是从根本上讲,这次南洋移民潮不得不说是一次大的人口逃难。

关键词:明朝;南洋;移民潮;缘由

一、 明朝沿海地区人民对南洋地区的向往

(一) 早期郑和下西洋开拓人民眼界

对于明朝前期,航海业最大壮举为郑和下西洋。虽然从统治者愿望来说是为宣扬大明朝国威,但却在客观上加强明朝与周边国家交流。航海过程中,郑和等人对所经过地区进行详细记录。“郑和每至一国,先宣读明帝诏书,行封赏,促进友好关系”,“并且随从人员马欢著有《赢涯胜览》,费信著有《星槎胜览》,巩珍著有《西洋番国志》等记述航海见闻、史料价值颇高的历史文献”。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来看,在东南亚地区停留时间最久,了解当地风俗人情也更加透彻。尤其是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在东南亚地区进行长期考察,对当地丰富的物产和资源做详细记录。可以说,郑和下西洋,使得更多人民对海外国家有了认识。“更是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接触之后派使臣来中国贸易。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让许多沿海地区人民知道在大海另一边还有许多繁华地区。

(二) 南洋地区商贸繁荣对沿海居民的吸引

16世纪时期的南洋,并非是一块贫穷落后地区。东南亚的岛屿中以马六甲最为繁荣。在当时,马六甲被称为“东南亚最繁荣的国际市场”,该地区已经有各种商品贸易市场。这些繁荣原因在于南洋所处地理位置,南洋地区为东西方海上交流的必经之地。尤其是马六甲,“马六甲城是马六甲王国的政治中心,地扼马六甲海峡最窄处,是控制印度洋爪哇海和中国海的交通要冲,是当时东南亚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基地”。并且当时“菲律宾的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贸易之间的转运站,当西班牙人无拘无束的谈及菲律宾的时候,就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省那样”。可以看出明朝后期同菲律宾贸易往来密切。因此对于长期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人民来说,去经济繁荣的南洋地区,可以说是一条好的谋生出路。

二、 明朝国内问题使得人民走向南洋

明朝英宗后开始出现宦官专权,土木堡之变更是使得国力大衰,自此明朝的国力开始走下坡路。

(一) 明朝中后期君主的昏庸和社会局面的混乱

1. 武宗朝政治腐败

对于16世纪明朝中后期,在这一阶段里明朝主要有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这几位皇帝,而熹宗和崇祯时期,已经到各种矛盾的大爆发时期。这四位君主除明穆宗较英明之外,其余皆昏庸之辈。且明穆宗在位仅五年,就算他很有治国之才,五年时间也不能让国家兴旺发达,何况他后继之人更是误国之才。武宗尤其喜欢四处巡游,严重影响到人民生活。同时出现宦官刘瑾专权,刘瑾通过权术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宝座,随之出现所谓的“八虎势力”,在当时刘瑾被称为“立皇帝”,在朝内大量的扶植自己亲信,同时还垄断官吏升迁权力,当时刘瑾曾狂言:“天下公卿,皆出我门。”可见宦官势力的强大。“当时地方官吏到京师觐见皇帝,必先怀重金谒见刘瑾,方能免祸”。因此在武宗正德年间,政治已经腐烂不堪,当时不少人都有“天崩地解”之感。

2. 世宗朝政治混乱

而武宗后的明世宗长期迷信于“道教”,不问国事,使得朝政大权落于旁人之手。虽然明神宗时期没有出现严重宦官专权现象,但是形成内阁的专权,出现“内阁始专,形成长期的门户之争”。首辅的权力极重,掌管一切朝政大权,为争夺内阁首辅大权,大学士常常结党结朋,相互倾轧排挤,使用多种权术,这就促成政局混乱。武宗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权臣严嵩就是通过权术之争出任首辅,他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并大力排除异己,“贪婪成性私藏充溢,半属军饷”。更是“广布良田,遍于江西数郡”。正是在严嵩的专政时,使得边防废弛,明朝的北面受到了俺达汗进攻,而在东南沿海地区则又受到倭寇入侵。而明朝政府的边将却把“诸边军粮百万,强半贿嵩,以致军士饥疲,边防大坏”。后严嵩被抄家,“就发现有黄金三万余两,白银两万余两,他的珍宝不可数计”。

3. 神宗朝政治腐朽

明神宗后期,神宗近30年不上朝,认为“天下无一时可忧之事”。历史上评价明朝“名亡崇祯,实亡神宗”。同时明神宗在位期间横征暴敛,视财如命,“唯酒,色,财气是之求”。为搜刮财富,神宗设立税监和矿监等职务,使“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庐舍;且形成矿使出天下苦,更甚于兵,税使出天下苦,更甚于矿”的局面。且矿监和税监获得更大利益,往往是巧立名目,随意征税,使得“民间邱拢阡陌,皆矿也,官吏农工,皆入税之人也。公私骚然,脂膏弹竭”,更是加大对人民的剥削,从而激起江南民变。除此之外,在明朝的中后期土地兼并程度和速度超越前代历朝,皇帝带头占田建皇庄,这是明朝土地兼并主要特点。“明武宗即位之初,新建皇庄七处,继而又扩展到了300余处,据正德九年统计占地达37595倾46畝”。同时还有地方官僚和军官也大量的兼并土地,正统时期,“凤阳等地方官占田多至千余亩者,陕西等地方官占田多至三四十倾者”。弘治年间,天下的屯田“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军队素质开始下降,武器装备低劣,疏于操练,更严重的是,官吏贪污现象,极大影响到士兵基本生活,甚至出现“士兵衣不盖体,菽不压口”现象。由此看出,明神宗时期政治的混乱已经开始由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制蔓延到军队当中。

4. 明后期民不聊生

明朝后期老百姓更是生活艰难,广大老百姓无以为生,以至于吃树皮和草根。如“三辅嗷嗷,民不聊生,草茅既尽,剥及树皮”。当明朝走向衰亡时候,北方女真族在努尔哈赤带领下崛起,多次打败明军。战争加重人民负担。

(二) 去南洋避倭寇之患

明朝初期国力强大,统治者对海防重视,所以明朝早期倭寇之患对明朝危害不是很大。但明朝中后期,尤其到嘉靖年间,随着明朝国力减弱,倭寇更是大肆的进攻沿海地区。根据记载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大掠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温、台、宁、绍一带”。“嘉靖三十四年,倭寇竟攻掠芜湖,深入到南京近郊”。许多沿海居民面临倭寇侵略,唯一躲避方法就是迁居。而迁居也面临这两种选择,一种就是由沿海地区迁居到内地或者中原地区,但很少有人选择迁居到中原地区,原因主要在于中原地区虽然摆脱倭寇侵略灾难,但始终没有摆脱明朝政府昏暗统治。而另一种选择就是出海,移居到海外地区。而这时的南洋地区就成为了首选之地,第一是南洋地区在距离上离沿海较近,加上许多海边居民在出海的过程中对南洋地区有所了解,熟悉当地民风和民情。再者,南洋地区的气候更适合沿海地区人民居住,对于长期生活在海边的居民而言,突然间迁居到中原地区,一定会有风俗,气温等方面的不适应。而南洋地区拥有沿海居民所适应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因此许多沿海居民面对倭寇威胁没有选择移居中原,而是选择移居到南洋。

三、 明朝国内政策对沿海居民下南洋的推动

明朝的海禁政策可以追溯到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打击倭寇对沿海地区的侵略和防备沿海的不法商人和倭寇相互勾结危害到自己的统治。“加之当时明朝东南沿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和发展,许多富商大贾暗中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贸易”,推动了禁海政策的颁布。到了明朝嘉靖时期,随着倭寇侵略的加剧,明朝推行的禁海政策就更加严格。其中在禁止沿海商业活动的同时,还明确的规定不许沿海居民进行出海捕鱼等活动。但正是由于明朝嘉靖年间推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反而进一步的促进了沿海居民逃亡。原因就在于,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生活主要来源所依靠的是出海捕鱼,从而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而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不许出海捕鱼,这就从根本上断了沿海居民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依赖,迫使许多的沿海居民大规模的向海外逃亡。

四、 东南沿海工商业萌芽和发展受阻对移民潮的推动

自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者增多,其生存来源不再是进行农业活动,而是手工业生产。明朝中后期几大因素直接影响到沿海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首先,沿海地区长期地遭受到倭寇入侵,而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区是倭寇入侵频繁的地区,则使得工商业在长时间内得不到安定的生产环境。再者,明朝自万历年间,由于神宗视财如命,为掠夺财富,在全国内派出税监、矿监。其中尤其是对沿海地区进行沉重剥削,而矿监和税监的暴行则严重地摧毁工商业发展。且从当时苏州、浙江等地反税监斗争就可以看出当时矛盾的激烈。最后,各大手工业主以及富商大贾要获得更大利润,除进行国内的贸易以外,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海外贸易。而明朝长期推行海禁政策则是断绝工商业贸易海外之路。在多重压迫下,许多手工工场破产。而破产对于工场主来说,他们损失仅是一定量资本,对于广大手工业生产者,那就是丧失维持生活的基本手段。失去工作手工业者则大批流浪,他们必须要找一个养家糊口方法,在别无选择情况下,选择了下南洋。

五、 多重因素形成的南洋迁移潮

上述分析看,明朝中后期南洋迁移潮多方面因素形成。不同时期有不同原因。整个明朝中后期,迁移浪潮基本没有停止。应该看到,大多数沿海居民到达南洋地区后,往往定居下来,繁衍数代,自此不再返回中国。这种现象形成原因内因比外因更多,这里所说的外因指南洋地区自身物产丰富和经济繁荣以及环境气候适宜。但根本原因不在于此,对于传统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而言,“孝道”“叶落归根,死后归乡,葬后入祖”“父母在,儿不远行”等传统思想在中国人民思想中根深蒂固。我们现代人也提倡叶落归根,况且古人。要说16世纪移民潮是一次大人口迁移,不如说是广大明朝沿海居民的一次逃命潮流。这就在于内因决定事物本质。16世纪的明朝,明朝昏庸皇帝带给人民太大灾难。在明朝历代苛政打击下,沿海人民已经出现思迁想法。这时,倭寇大肆侵略,更是加固人民迁移决心。在此看来,这次迁移潮的原因众多,但根源在于明朝腐败统治再加上倭寇侵略推动。试想,世世代代都居住在一个地区,谁会愿意轻易移居,离开自己的故乡。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已经在这儿无法生存,不得不离开,不得不举家迁移,而南洋就成为这些人首选之地。而且这一种形式的逃难不以政府意志为转移,尽管明朝颁布禁海政策。但是为生存依旧有很多沿海居民和商人冒着死亡风险偷渡去南洋。可以说,16世纪的南洋迁移潮与其说是一次人口迁移还不如说是一场大规模人口逃难。

参考文献:

[1]邓书杰.中国歷史大事详解.明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社,2005:86.

[2]万永勇.中国通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7.

[3]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52,216,215.

[4]许海山.亚洲历史[M].北京:线装书局,2006:176.

[5]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第二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601.

[6](清)张廷玉.明史.刘瑾用事.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654.

[7]高阳.明朝的皇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8,340.

[8](清)张廷玉.明史.张翀传卷二一〇[M].北京:中华书局,1999:432.

[9](清)张廷玉.明史.王宗茂传卷二一〇[M].北京:中华书局:735.

[10]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59.

[11]朱学勤.中国皇帝皇后百传.明神宗[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184,191,199,163.

[1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五.矿税之弊[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19.

[13](清)张廷玉.明史.田大益传卷二三七[M].北京:中华书局,6171.

[14]夏言.勘报皇庄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44.

[15]周一良.新编中国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566.

[16]马文升.马端肃公奏疏.清屯田以复旧制疏,明经世文编卷六三.

作者简介:

苟伟,四川省内江市,四川省内江市翔龙中学。

猜你喜欢

明朝南洋
题蓝花楹
悔不该看错人,富家千金的“虐心孽情”
一位富家千金的虐心孽情
论明朝监察制度及对当代中国借鉴意义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试析播州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猜字谜
明《宣平王夫人张氏墓志》考释
史书上的“南洋”位置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