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民族舞教学中的情感表现
2019-12-02邹斯宇
摘 要: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闲暇时间,很多人都会用舞蹈充实自己的生活,舞蹈中民族舞是最优选择。民族舞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它多表现为地域特色,传递着民族情感,备受人们喜爱。民族舞需要舞蹈者本身具备一定的民族情感和过硬的舞蹈功底,并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融入情感中,从而彰显出民族舞独特的魅力。本文依托民族舞与情感表现的联系,结合民族舞教学的现实状况,提出提升民族舞教学情感表现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增强我国独具民族特色舞蹈的传播与继承。
关键词:民族舞;教学方式;情感表现
一、 引言
民族舞的教学不仅要有舞蹈技巧的传授,还要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情感表现对于舞者来说至关重要。通常,音乐与民族舞的完美融合,有着鲜明的韵律和节奏,再加上舞者内心的情感表达,展现其观赏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易引起受众者共鸣,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助推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现在我国民族舞教学多注重外在形态训练,舞蹈情感表达缺失,学生在表演舞蹈不能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特色。对此,民族舞教学要内在和外在两手抓,加强对学生的情感训练,让学生用心诠释民族舞表演。
二、 民族舞与情感的内在联系
情感是打开民族舞大门的钥匙,民族舞受大众欢迎和喜爱,就是因为民族舞中的情感注入。我们情感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悦耳的音乐、感人的文章等。舞者只要在表演时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够吸引观众,从而实现与观众心灵沟通、精神共鸣。
舞蹈是肢体动作与情感的杂糅,舞者用灵巧的肢体、会说话的眼神来传递内心感情,是表演者和观众互通情感的渠道,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宣泄,是情感表达的最高境界。民族舞与其他艺术不同,它与音乐相融合,更加突出情感渲染和舞蹈气势。古有诗词乐曲表达人们心中的欣喜、失望、不满和渴望。音乐用高低起伏的音调表达人们感情强弱。而民族舞运用舞者动作快慢、力度的转换表达其内心的情感。民族音乐运用恰当还会让舞蹈更有节奏感、更有张力,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在音乐的衬托下,舞者带有真情实感的表演,使民族舞更有震撼力,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观众更易真切体会舞者当时的情感表达,因此,完美的民族舞表演将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盛宴。加强民族舞中的情感表现的训练,有利于提升舞蹈的感染力,有利于民族舞的发展,进一步助推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 民族舞教学的现实状况
(一) 民族舞教学体系单一
民族舞教学体系较为单一,一般采用传统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师口头讲解舞蹈表演技巧再亲自示范给学生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和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也是民族舞教学中特有的传统优势。但是,若一味采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也许会产生不良的学习影响,如部分学生所暴露的“无风格只律动;无情感表达只简单组合;无情绪只有舞姿”等问题。这说明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重视形式教学,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会使学生舞蹈动作没有灵气,给人感觉只是一味的模仿,学生只是在规定的框架内完成舞蹈表演任务,只是一遍遍模仿教师而没有考虑舞蹈的内在,不仅使舞蹈动作更加呆板、僵化,也限制了情感表达,只是将民族舞表演停在了低层次的艺术水平上,缺乏舞蹈表演的活力,这种单一教学方式对学生在学习民族舞表演时的情感表现是极其不利的。
(二) 教学中缺失情感培养
舞蹈的功底扎实与否固然重要,这也是民族舞教学的基础。但是目前的民族舞教学缺少对学生情感表现的引导,学生在表演时缺少对舞蹈艺术的领悟力,只是填鸭式的盲目接受标准的动作规范。长期来看,学生只是不断重复练习舞蹈动作,使动作达到设定的评判标准。
这种舞蹈训练方式忽视了教师与学生间情感的交流,会使整个舞蹈教学变得呆板无趣,导致舞蹈表演的生命力缺失,学生也有可能缺乏学习兴趣,这些情况将会阻碍学生对舞蹈情感的创造力、感知力。因此,在今后民族舞教学中,教师正确引导和学生主动学习两者结合,重视双方的情感表现,才可促进学生进步。
四、 提升民族舞教学情感的对策
(一) 增强对学生外部形态的训练
民族舞教学要想增强学生外部形态、动作的表现力,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相关资料或媒介,引导学生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全面了解不同民族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一名优秀的舞者在民族舞表演时,舞蹈动作的展现会给人一种一挥而就,饱含舞蹈的独特韵味,而不是一种刻板、生硬的感受,这是由于舞者已经对舞蹈动作和节奏有了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对此,教师在舞蹈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基础动作、民族舞风格、律动的练习,并对每个动作衔接过程进行单独训练,从未实现动作和节奏间的和谐展现。然后,教师要制定专门的训练方法,对特定的动作采用不同的风格方式来表演,重点关注动作的整体性,加强对细节的重视,让学生全面透彻感悟民族舞的律动和风格,将情感注入到动作上,从而完美展示民族舞的魅力。
(二) 增强对学生内在情感的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表现力要使用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了充分传递给学生情感,民族舞蹈表演要感动教师本身,这样才能融情教学,只有学生内在情感与舞蹈动作融合才能使学生的舞蹈表演充满生命力。在培养舞蹈内在情感时,教师需创设合适的情境和意境。教师在讲解民族舞相关知识时,播放与之有关的音乐给学生听,随着音乐的感染力让学生亲身感受舞蹈的节奏和情感。学生对民族舞有初步了解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依托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和创作民族舞蹈。这种方式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内在情感的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蒙古族舞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的特殊感情即蒙古人的性格点、文化特色及民族服饰等,并向学生展示有关图像,在了解其生活习俗后,引导他们将蒙古族人文化、情感与舞蹈表演结合,才可将蒙古舞的热情奔放完美展现。
五、 结语
民族舞是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主要代表,它能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要想民族舞更好地傳播必须重视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可以说民族舞教学是舞蹈与时俱进的“根”,情感表现是推动民族舞延续的“活的力量”。情感对于民族舞教学就像鱼水之情一样,没有情感的舞蹈就会失去生命活力,舞蹈的本质也就无法凸显。舞者只有将内心情感注入到舞蹈动作、表演中,欣赏者才能体会到民族舞的文化内涵,享受这场文化积淀下的舞蹈盛宴。
参考文献:
[1]马娜.浅谈民族舞教学中的情感表现[J].北方音乐,2015(10):108.
[2]罗伯婷.民族舞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分析[J].明日风尚,2018(6):245.
[3]李媛媛.浅谈民族舞教学中的情感表现[J].戏剧之家,2019(4):190.
[4]解莉.民族舞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及指导建议分析[J].黄河之声,2017(8):95.
作者简介:
邹斯宇,河南省焦作市,焦作市职业技术学校。
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作者简介:
宗林琳,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市化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