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探微之我见
2019-12-02白锁勤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文言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特别是在考试中失分率较高。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就成为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探微
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也是他们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形成习惯。要想让十几岁的孩子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没有灵活应变的办法难以奏效。所以我本着让学生参与的原则,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如,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秀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图,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图画配上精当的解说,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巧妙配合,把学生领入了如诗如画的风景中。教学《出师表》时,把诸葛亮“忠陛下报先帝”的复杂情感,通过反复声情并茂的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慢慢进入到文本中来。让学生参与进来,氛围营造好,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不再望而生畏,反而兴趣盎然、主动配合。
二、 生活有“文言”
学生平时生活中说话,往往喜欢用成语增添文采,这里面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汉语知识。当我讲到某篇课文中词类活用时,有意联系生活中的一些成语,比如说“敬贤礼士”中的“礼”和“士”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用,是“礼遇”的意思。讲古今异义现象时,也时常联系平时用的一些成语,如“党同伐异”中的“同”和“异”是两个形容词,在这里翻译为“意见相同的人,意见不同的人”。“跑”说“走”,“锅”说“鼎”,“筷子”说“箸”,“热水”说“汤”,等等,不胜枚举。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白,文言知识原来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就在现实的生活里,并不神秘,学起来也就减少了畏难情绪。
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与训练。要让学生在多读中领悟古人表达思想感运用的比今人更要精美凝练的语言形式,熟读背诵是必由之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加强形式多样的读,鼓励学生品读精彩语句,加强诵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对文言文的诵读更是如此。背诵是学生学文言文的任务之一。语文新课标也提到: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体验培养语感,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热情。
四、 举一反三,积少成多
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而且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所以在诵读的基础上,从开学初就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每课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句式,不能局限于该篇,而应回顾、翻查某词以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梳理归纳。例如,在教《愚公移山》这课时,讲到“且焉置土石何?”这句中的“且”字意义,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归结有五种:(1)况且;(2)将近;(3)将要;(4)而且,并且;(5)犹,尚且。这样的例子一定会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把学过的知识想方设法串联起来,学生尝到积累甜头,势必会增强学习的自信。
五、 让学生“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语文新课标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其实,对文言文的教学同样可放手让学生去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學过程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只作点拨、解疑,让学生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达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德育熏陶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2]论语.
[3]苏霍姆林斯基.有关“教育”言论.
作者简介:
白锁勤,陕西省彬州市,彬州市车家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