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2019-12-02夏瑞之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上市公司为了不断做大做强,企业并购活动频繁发生,这为企业集团积累了大量商誉。近年来,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管理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关披露制度仍有待完善,部分上市公司便利用现有制度的漏洞,运用商誉减值这一工具实现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文章针对此现象开展分析,望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商誉减值;盈余管理;利润平滑动机
[中图分类号]F832.5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对企业会计准则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对企业的资产减值(商誉减值)处理也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但实际操作中,商誉减值损失的计提仍主要依赖于核算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为上市企业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操作空间。另外,国家财政部、证监会等机构也出台了各项制度规定,以约束上市公司行为,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提高所披露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但这些措施规定仍无法有效控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企业管理者不断挖掘新的手段调节企业盈余,以达到逃脱管制、筹资等经济目的。
2商誉减值与盈余管理概述
2.1商誉减值概述
商誉是指在未来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价值,是企业在进行合并活动中购买成本超出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商誉减值是企业在一定的会计周期中对商誉有关的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从而确定的减值损失。这里所谓的减值测试,是财务人员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资产未来的价值进行评估和确认,通过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确定商誉与资产组的相关性、资产组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减值额为多少、是否具有决策相关性等因素,最终确定商誉减值。可见,商誉减值的判断具有较大的人为因素。部分上市公司正是利用这一点,将商誉减值变为其盈余管理的工具。
2.2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合理的手段对企业报告期的利润水平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的主体包括经理层和董事会,他们进行盈余管理的出发点和目的可能有所不同,所以盈余管理的最终效果是经理层和董事会两方共同作用产生的;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披露的会计收益,但并不包含企业的其他披露信息;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调整和控制,超出准则范围的调整属于违规或者违法行为,不应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所以本文所涉及的商誉减值处理实际上是企业利用准则对资产减值规定的漏洞进行的管理活动,并不违背准则的相关要求。
3商誉减值盈余管理的成因
根据一般人的理解,上市公司进行并购活动,肯定希望被并购资产的商誉越小越好,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省并购成本。但从近年来的并购情况来看,很多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市值、拉高股价,注重对于市场热点的追逐,所以愿意花高价进行并购,从而产生了大量商誉。同时,高价并购刺激了市场炒作情绪,使股价进一步走高,企业大股东可以借此从高位出货,真正起到市场圈钱的目的。但这样操作,形成了大量的商誉堆积,为企业的未来埋下了减值隐患。
如今,A股上市公司已通过并购积累了大量商誉,这些商誉多半是由于标的资产的泡沫效应所致。若上市公司的业绩出现下滑或者低于预期,商誉减值将在所难免。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章节针对商誉减值的处理明确规定,企业应至少于每年年底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但对商誉减值的评估方法缺乏明确的衡量指标,财务人员对减值损失的计提处理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实际操作中,商誉减值测试涉及的很多重要参数受公司管理者意志影响较大,甚至部分参数直接由管理人员自行认定,参数的微小变动都会对商誉减值的金额产生巨大影响。综合上述因素,商誉减值逐渐演变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4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上市公司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动机:利润平滑动机、“洗大澡”动机和CEO变更动机。下面就这三种动机进行具体分析。
4.1利润平滑动机
所谓利润平滑,就是企业为了减少利润的波动性,将利润水平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很多上市公司为了保证财报中所列示利润额的稳定,通过控制商誉减值损失的计提时点来调节各个年度的利润水平,从而给投资者造成一种企业经营效益稳定的信号,进而保持股价的稳定,并更好地吸引投资。同时,平滑的利润水平也有助于企业节税,降低企业税收负担。
根据最近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数据统计,多数企业商誉减值的确认相对滞后,当期即确认损失并披露的企业数量占比较低,这就为企业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这一方面反映了商誉减值受到一定人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于商誉减值的管控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2“洗大澡”动机
所谓“洗大澡”就是上市公司将未来可能发生的商誉减值集中到一年确认损失,这可能会带来企业股价的暴跌。但上市公司为什么不将商誉分摊到几年计提,减少对股价的冲击呢?这大概可以用田忌赛马的典故来解释:孙膑与齐王赛马,以自己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反正都是要输,那就输得彻底一些,为未来的“赢”提供操作空间。根据证监会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则需要退市。所以,上市公司在预测自己未来三年都存在亏损可能的情况下,就可以通過“洗大澡”行为将未来两年的包袱提前背了。这样尽管第一年的亏损巨大,但未来可以轻松上阵,从而实现盈利,规避退市风险;如果未来两年都能盈利,那么被ST的风险也能一同规避了。只是这种做法对股民伤害巨大,当期的暴跌会对中小股民造成较大影响。
4.3CEO变更动机
一直以来,薪酬激励都是企业对高级管理人员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根据最优契约理论的论述,企业若要缓解代理问题,公司应将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企业经济业务相挂钩,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励高管工作的积极性和履职程度。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根据经纪人的假设,高级管理人员在做管理决策时依然会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从而诱发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高级管理人员为追求自身薪酬的高额回报,会在会计利润可以调控的限定区间内行使相应动作:若当期的利润盈余已达到可以获得的奖金上限时,管理者会提前计提部分商誉减值损失,以实现平滑利润的效果,从而合理地将当期的收益递延以后的会计期间,以保证未来薪酬的稳定;若当期企业已处于亏损状态或者处于奖励下限,管理者则会递延确认当期的商誉减值损失,以保证获得当期的薪酬回报;若当期内发生了CEO变更,新上任的CEO很可能会选择在当期提前确认未来一段时间的商誉减值损失,使得自己经营的起始点的业绩水平较低,有利于将来的经营业绩能够有稳步的提高。
5抑制企业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相关措施商誉减值一经确认,未来不得转回。上市公司商誉的减值直接反映为当期收益的减损,其盈余管理的目的更是对中小投资者的一种伤害。鉴于以上论述,笔者建议,政府应站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对企业的商誉减值行为有所控制,尤其是那些以盈余管理为主要目的的商誉减值更应当予以禁止。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条抑制上市公司随意进行商誉减值行为的建议,望对未来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5.1设置并购商誉上限
首先应当从商誉产生的源头进行控制。如今,很多上市公司进行大量并购活动,支付金额远远高于并购标的物的净资产价值,产生大量商誉,某些商誉价值甚至已超过了净资产的价值,这就等于制造了巨额的资产泡沫。这些泡沫一旦破裂,上市公司的市值将会出现断崖式跳水,投资者的利益也将无法得到保障。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严控商誉所占净资产的比例,遏制溢价收购行为。笔者建议标的资产的商誉不应超过其净资产价值的30%。同时,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也不应过高,在商誉控制时应合并考虑,避免企业对商誉资产进行变相处理。
5.2明确界定商誉减值依据
正是由于准则中对于商誉减值测试参数的界定不清,掺杂了过多的人为判断因素,才使得商誉减值变为盈余管理的工具。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建议政府应通过借鉴国外准则,尽快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商誉减值部分的规定:明确界定与商誉有关资产组的判断依据;保证减值测试过程中的参数选择和计量更为科学合理,建立尽可能详尽的量化测试标准体系,使判断依据更容易量化和采集,避免参数指标由企业管理层自行认定等情况的发生。
5.3提高审计质量
根据上市公司的数据统计,外部审计机构为国际四大所的(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上市公司,其通过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较低。这说明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负责任程度直接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所抑制。鉴于此,笔者建议应提高国内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提升审计报告的透明度和公允性;同时,提高政府对于审计机构的追责程度,经审计财务报告中,如后续调查发现盈余管理、虚假披露等情况应直接问责该审计机构,吊销相关审计机构执照和审计师的执业资格,情节严重的还应追究刑事责任。
5.4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也是抑制上市公司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有效措施:上市公司高价收购标的资产形成商誉,这种收购价格是否合理,定价依据是什么,市场上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又是多少,这些情况都应当在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加以披露,使投资者可以进行对比,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测试中所使用的参数、量化标准、取数来源等信息也应当详尽地在公告中加以披露,自觉接受政府机构和投资者的监督审查,尽可能地剔除掉减值过程中的人为控制因素。
参考文献:
[1] 卢煜,曲晓辉.商誉减值的盈余管理动机——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7):87-99.
[2] 季盈.合并商誉减值计提动机实证研究——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经界,2014(2):143-144.
[3] 曲晓辉,卢煜,汪健.商誉减值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4):101-113.
[4] 陸正华,戴其力,马颖翩.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减值测试实证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财会月刊,2010(4):3-6.
[5] 董晓洁.商誉、减值及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商业会计,2014(13):22-24.
[6]李姝,黄雯.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与价值相关性[J].管理评论,2011,23(10).
[作者简介]夏瑞之(1978—),男,深圳大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