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书法大师
2019-12-02徐畅
徐畅
于右任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新闻家、诗人,中年以后,更以书法著称。他不仅以革命功勋、识见学问、道德规范,而且以书法艺术蜚声海内外,为世瞩目。
关于于右任的书法艺术,当今书法界已有许多准确而精湛的评价。他的书法艺术是一颗璀璨的巨星,为书坛所重视。他的书风已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于体”;他倡导的“标准草书”在草书规范化、复兴中华文化的进程中为历史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被书坛奉为“当代草圣”。
一、廉洁正直的政治家
作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辛亥革命前后为革命奔走,贡献尤多。1912年元旦,他陪同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被任命为交通部次长(代理部务)。在任期间,他开办了沪宁夜间班车,政绩颇佳。他先后担任国民党第一届至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工人农民部部长,国民党联军驻陕总司令,国民党广州政府、武汉政府、南京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1928年,任国民政府首任审计院院长;1931年,任监察院院长,同年任第一次全国高等考试委员会主席。1948年,第一届监察委员举行首次院会,他以监察委员最高票当选院长。及至逝世,他在监察系统工作长达33年之久,于监察制度多有建树。
抗战期间,于右任多次在报刊发表社论,开大会做演讲,宣传爱国思想,号召军民团结抗战、抵御外侮。1938年4月,他在家乡三原书文天祥《正气歌》六屏刻石,明其心迹。1939年前后,于右任书曾书录《孙子兵法》,而他书录最多的是杜甫、石涛和温庭筠等人的诗词作品,表达了他在日寇疯狂侵略下的悲愤心情和不屈精神。
于右任曾为抗战名将撰文书碑。如“故上将宋公哲元之神道”碑两侧概述宋将军生平事迹的碑文即为于右任书写。于右任曾作《诔张自忠将军》曰:“其立志也坚,其制行也烈;初啮齿于危疆,终受命于前敌。身死功成,为民族之光荣,与军人之圭臬!”
1948年,于右任曾参与国民代表大会副总统竞选。看到别人请客、送礼进行贿选的乱象,于右任3月至5月书“为万世开太平”(图1),以及“负历史使命,开万世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内容的书作近2000条,赠国大代表与友人,以表白心迹。
于右任虽身居高位,其一生却是两袖清风。台湾报刊在其逝世后报道:“三十功名风两袖,一箱珍藏纸几张。”他遗产只有10万元(新台币,下同),还欠其副官4万元之后,已所剩无几。但他所设的奖学金却有30万元之多,世人对于右任的清正廉洁赞誉不绝,其人格之伟大可见一斑。
二、造福乡梓的教育家
于右任一生与教育结缘,参与教学与办学,造福乡梓与人民。
(一)治学商州中学堂
1904年,25岁的于右任以优异的成绩考中癸卯科举人。商州中学堂监督按惯例由知州杨宜瀚兼任,杨宜瀚荐于右任为学堂总教习。于右任开始涉足教育界。
(二)创办复旦,复兴中华
于右任从1905年追随马相伯创建震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前身),奉马相伯为校长。终其一生,他与复旦休戚与共。同学会老同学中有一句笑话,说于右任是复旦的孝子。
(三)苦心收容众学子
1906年,27岁的于右任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公学,并兼任中国公学国文讲习,主要收留因抗议日本政府文部省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而归国的数千名中国留日学生,不少学生入学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四)与共产党人共办上海大学
1923年底,上海大学设立行政委员会,于右任任校长兼行政委员会委员长,邓中夏、瞿秋白、何世桢、洪野、叶楚伧、邵力子、曾伯英、韩觉民为委员。1924年春,校务长邓中夏倡导并开办上海大学平民学校。中共中央还派了一批党的教育家理论家到校讲课,这是其他各校所没有的。
(五)心系耕桑,催生西农
1932年秋,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于右任、戴季陶等人提出的筹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同年12月,该机构更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推于右任、张继、戴季陶三人为常务委员。于右任提议选址武功。1934年3月,筹委会公推于右任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4月,教学大楼奠基,于右任为西北农专建筑用砖题写“农专”二字(图2)。
(六)重视基础教育
于右任在三原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是民治小学校。1916年暑假,于右任自筹经费,并亲书校牌名匾。该校后扩营并增设高小,分设中小学二部,学生千人以上。
1918年8月,于右任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更置教育处,以督促教育文化事业之发展”,并设立各级男女学校,如渭北中学、渭北师范、三原中学、民治中学及地方治讲习所等,介绍革命政治理论书籍,传播新思想,兴修水利,颇有建树。当年冬,在三原元代“学古书院”基址建渭北中学,后改为陕西省三原中学,即今三原县南郊中学。
1929年9月,于右任在南京与胡汉民、朱培德等人发起并创办“三民中学”。1930年10月10日,于右任為三民中学书“中华民国十九年十月十日,三民中学开校纪念,于右任题”。三民中学系南京市第四中学的前身。
1933年,于右任出资在原泾阳杨府村农神庙(亦称马王庙)附近购地修建了一所学校,以创办马王庙私塾有功的舅父房宗海的名字命名为“宗海小学校”。
1931年,于右任归里,与陕西省教育厅筹商1933年在城隍庙街旧驿站成立“陕西省女子中学”。该校抗日战争期间迁往北城,改为三原女子中学。
1939年,于右任以父亲于新三之名创办“新三中学”,捐资3500银圆作为办学经费。
1949年,于右任担任台北市私立育达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名誉董事长,并经常给予指导。
1958年,于右任在桃园县平镇乡创办了“复旦中学”,被推为名誉董事长。当年底,于右任主持校舍落成典礼。复旦中学的校名牌,亦由于右任手书。
1962年,于右任给台灣明新技术学校创办人李鸿超题写了“以三省思过,以百忍容人,以万夫不当之勇创业”19个字以勉励。
于右任一生重视文教事业,参与创办之学校甚多。如私立淡江文理学院、中国文化学院、铭传商专等校。
于右任兴办学校旨在培养人才,提高民族文化及科学技术水平。其一生与文化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贡献尤多。为了表彰他对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1963年,台北文化学院名其所建大楼曰“右任楼”。史志称于右任为教育家也名副其实。
三、为民请命的新闻家
1906年,28岁的于右任为筹办《神州日报》,赴日本考察新闻事业。其由友人康心孚介绍谒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孙中山授以长江大都督职。回国后,他先后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图3)、《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图4),不断报道各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大力宣传民主主义思想,揭露清王朝的腐朽与黑暗,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在舆论上发挥了破旧立新的重大作用。
1938年,《新华日报》创刊,周恩来、朱德邀请于右任题写报头(图5),这正是因为他在新闻工作及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
1939年秋,于右任在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新闻事业专修班,以元老记者身份给学员讲课,提出办报一定要秉承“为民办报”的理念,坚持“为民请命”
1940年汪精卫公然叛国投敌后,于右任在中央电台播讲《以胜利击破汪逆倭寇的毒谋》,后又于《新闻学季刊》发表文章,痛斥汪精卫的汉奸罪行,指出汪精卫做日寇傀儡之罪更甚于签订“二十一条条约”的窃国大盗袁世凯。
四、爱国爱民的诗人
于右任也是诗人,一生著诗无数。
于右任24岁时自著《半哭半笑楼诗草》并刊行,被清政府革去举人功名并通缉。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于右任就写下了许多热情慷慨、气概豪迈的诗歌,那些抨击清政府腐败卖国的诗词和以后所写的歌颂中华民族伟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灿烂辉煌以及思乡怀旧的诗词,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浩然正气和深深的爱国情怀。
1927年,于右任时年49岁,《右任诗存》(图6)出版。1930年,《右任诗存》(图7)由上海世界书局再次出版,收入其清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诗作200余首。1937年,他在汉口视察时创办《民族诗坛》(图8)及《报国半月刊》。1941年他在重庆提议以屈原的忌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诗人节。1949年前后,出版的多种于诗版本中以庞齐编著的《于右任诗歌萃编》最为丰富,收于诗850余首,分为绝句、律诗、古风、白话诗、词、曲、韵文,可谓丰富多彩,各体皆能,实属大家风范。1957年,刘延涛编注的《于右任先生诗集》为台湾地区最为全备的于诗专集。
1958年,于右任在台湾召开的诗人节大会致辞:“诗应化难为易,应接近大众,才能接受群众和便利群众欣赏。远乎大众者必被大众冷落。”“今天不可无瑰丽的宾馆,但更需要多兴平民的住宅。国如斯,诗亦如斯。”提倡诗歌要接近人民大众,应具有时代感和群众性,这是于右任在诗歌艺术上的创见。
1952年,于右任作《看刘延涛学画》一首,中有“眼前隐约中原路”“画中诗心杂乡心”句,表达了于右任怀念大陆的无限乡思。于右任违心地去台以后,在台发表了许多怀念大陆、思恋故旧的诗篇,如《补题〈岁寒三友图〉》《生日》《南山》等。“诗言志,歌咏言。”于右任大量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感情。最为感人的是在他辞世前两年写的、后人名为《望大陆》的①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之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歌表达了于右任无限怀念大陆、无限怀念故土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台湾骨肉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共同心声。
于右任的爱国诗词歌曲,是他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这成就使他成为我国现代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不仅是在旧体诗歌领域做了卓越贡献的诗人,也是一位从近代到现代我们中华民族的杰出诗人。
五、热心肠的公益人士
据刘延涛回忆,于右任常与亲友谈,他生平只做了三件于人民有益的事:在原籍陕西三原办了“民治学校”“斗口农场”和创立“标准草书”。在其暮年犹期期以标准草书为念。其实,他热心公益之事远不止此三件,其他如保护文物、捐献汉碑墓志、捐资河南赈灾等,实难胜数。
1930年,于右任创办斗口农业试验场(图9),并规定农场收入充作民治学校基金。之后,他创立的标准草书,经中华书局印行,版税亦拨作该校经费。
1936年5月,于右任毅然地把花费了20余年心血,耗资10余万银圆的331种、382件碑石、墓志佳品无偿地捐献给西安碑林,碑林为其辟专室嵌陈。因其中有夫妇成双的墓志七对,所以此室名曰“鸳鸯七志斋”,这些藏石名曰“鸳鸯七志斋藏石”。其中有耗资4000银圆购得的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两面(图10),共存491字。其一面刻《周易·家人》至《周易·归妹》十八卦,存286字;另一面刻《文言》《说卦》,存205字。为宋人辑录之《熹平石经》所无,故是一件无价之宝。时任陕西省主席的邵力子为之设立专室陈列,今镶嵌于西安碑林第二、第三碑廊的碑石就是其中一部分。
自民国初年到1940年,于右任搜集汉至宋代石刻、墓志400余方。
1951年西北民族学院建立后,于右任、高仲林夫妇将收藏在西安老宅(书院门)的2833种金石拓片委托屈武出面捐献给西北民族学院图书馆。2008年4月,西北民族大学遴选了208件精品出版了《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于右任旧藏金石拓片精选》。
于右任热心公益事业,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他创办斗口农场,兴修水利,目的是“改良农业,增加生产”,其主导思想都是富民强国之计,而且最后把这些耗尽自己心血和资财的公益事业捐献给国家。于右任寻碑、购碑,并非仅供自己的艺术享受和研究之用,也是为国家保护文物—海内的稀世珍宝,传之后世,以供后人观赏,流传千秋,造福后代。同时,这也是他多年来追随孙中山积极参与民主革命,遵循总理遗训“天下为公”的具体体现。
六、博采众长的书法家
于右任在楷書、行书、草书三种书体上的艺术成就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早年,他以赵孟《千字文》入手,临过王羲之《十七帖》,是为习行草书之始。在沪办报期间,他开始专习北魏碑帖,并精心临摹《张黑女墓志铭》,十分神似;还临写《石门铭》及《龙门二十品》。从“朝写石门铭,暮临二十品。竟夜集诗联,不知泪湿枕”的五绝诗,可见他的投入。他还“醉摹爨宝子”,转师“寰宇声价迈二爨”的《广武将军碑》。凭借天赋,他广览北魏墓志、造像题记等石刻,融会贯通,加上自身的勤学苦练,他的楷书日臻成熟、完善,渐具自家面目。1930年,他为朱孔阳书“耐寒庐”(图11)三字,置朱孔阳旧宅“梅园”门额上。“耐寒庐”为行楷书,运笔洒脱劲健,深得北魏书法险峻秀逸之笔意,是为墨苑之佳构。
1931年,于右任为谈月色题写了“月色夫人墨梅册”签题及“月色墨梅册”扉页(图12)等,这些都是其楷书代表作。于右任为书画家题签者并不多见。
于右任的书法艺术最为人们激赏的是他的行书。他的后期行书(图13)以气势为重,审法度势,因情发笔,虽不尚牵连,然笔势相续,血脉通贯,格调一流,笔画丰盈,神气完足,已臻化境,让观者回味无穷。1932年,友声文艺社印行《右任墨缘》,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作品,为行、楷书做一总结,是划时代的作品集。
20世纪20年代末,于右任在楷、魏、行书日臻成熟后,开始把较多的精力转向草书艺术的研习,逐步将自己的草书艺术推向更高的境界。作为一代大家,“草圣”于右任对书法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当代所瞩目的“标准草书”。于右任对草书做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对前人每一个字的结构、形体以及不同部位的部首进行汇总,将其草写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了普遍存在的共同“代表符号”在草书中的重大作用,解开了草书古今难传之谜,揭示了草书制作和普及的秘诀。他从各朝代、各区域作者的数十万字的草书作品中筛选出来比较理想的1000多字,1936年6月,在上海编订并出版了《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他共参阅了历代43位书家的63个版本的《千字文》作品。征集资料的丰富,使选字具有坚实的基础,从而使研究具有深度:“草书大家及其名品的参考及选择,使其研究成果不但具有高品位,而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而众多书家及其作品的参与,又使其研究具有了普及性与大众性。”“标准草书”的制作是在前人积累的大量资料和零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方法,即以“代表符号”为经,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原则为纬,经集体的研究讨论而创制的。它自成体系,蕴含着严格而科学的草书妙理和规律。
之后的《标准草书(草圣千文)》问世以后,在社会上尤其是书法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一些著名书法家、社会名流、学者的一致肯定和赞扬。靳志、沈尹默、章士钊、白蕉、陆丹林等名人均有诗文赞誉。也有书家不理解,认为艺术不可能标准划一。其实这个标准是指草书符号和草法的规范化。胡公石也曾强调:“我们所说的标准草书,是指作草书时草法的标准化、规范化,它和书法家草书各自形成的或雄浑或婉丽等风格与流派是两码事。就像提倡写文章要讲求语法,而文章风格可以各不相同一样,二者并无相悖之处。”但是,于右任对“标准草书”慎之又慎,精益求精,先后又出版了8个修正本及第10次本,使之能更好地为国民所利用,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和精力。“标准草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上海书店以第6次本为底本,从1983年至2006年就印刷了22版之多,累计达78.8万册。这是任何一种草书名帖都无法望其项背的。日本藤原楚水原著的《书道六体大字典》就专门附录了于右任、刘延涛同编的《标准草书部首凡例》表,收录了72个代表符号,作为学习草书的入门和查阅草字的工具。毛泽东主席为草书名家,他在《致田家英信》以及和保健医生谈书法时多次提及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可见他对“标准草书”的肯定与重视。
我们或许应认真聆听一下于右任的高足刘延涛的一段话:“标准二字,当活看、活用,优游变化,余地甚广。临写之时,贵得其理,知其法,而不拘于形也。”于右任的书法是活的书法,于右任书法的境界是活的境界。关于“活”,他曾如是告诫求教者:“‘二王之书,未必皆巧,而各有奇趣,甚者愈拙愈妍,以其笔笔皆活,随意可生姿态也。”他的《写字歌》“起笔不停滞,落笔不作势。纯任自然,自迅速,自轻快,自美丽”(图14),就是他活的境界的表达,也可以说是他的经验总结。他认为“写字为最快乐的事”(图15),所以乐此不疲。《王陆一墓志铭》(图16)、《三原李雨田墓志》等都是他的精彩之作。于右任一生书写《标准草书千字文》不下百卷,大多采用对开横卷的形式,一行八字、四字的有数十卷。晚年所书则三字一行。而三字一行、字数完整的仅两卷,由其长子于望德及门人李普同分别收藏,为晚年《标准草书千字文》的代表作。整篇对相同字的结构变化,以及整体收放、纵敛的辩证处理,实现了完美的和谐和统一(图17)。可谓“洗尽铅华”而又笔走神随,妙造自然,书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刘延涛曾云:“至明董其昌止,242年之后乃有天才于右老出,书法雄奇,寰宇叹赏。著标准草书为改良文字之倡,人谓许氏《说文》后之第一书。”于右任的楷书、行书、草书都达到高峰。“标准草书”的创立是草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壮举,也是草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一代大家、“草圣”于右任对草书规范化做出的卓越贡献。
于右任集教育家、新闻家、政治家、诗人、收藏家、书法家等于一身,为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此通才,如此伟大人格的书法大师,在近现代史中是无人能与之比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