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影像化:再探《老子道德三百问》

2019-12-02余紫咏

书画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余紫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影像化;老子道德三百问

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子传说故事》

据传,春秋末年,老子在政治角力上失势转而在皖北一带讲学传道,如今安徽亳州一带仍有许多老子的传说和遗迹,像老子殿街的道德中宫,老子庙的天静宫、流星园、九龙井等。2008年,安徽亳州市涡阳县民间文学作品《老子传说故事》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级申报已有数百项,可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除了《老子传说故事》外,尚有《庄子传说》《孔雀东南飞》《涂山大禹传说》《徽州民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文学,以及徽州三雕、徽州墙头画、剪纸、萧县石刻、徽派版画、徽墨制作技艺、黄山贡菊制作技艺、徽州建筑技艺、打鐵工艺等。以上这些不同文化形式反映出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艺术创作力及文化传承绵延的生命力。

《老子道德三百问》一、二季延续相同的追求:“寓教于乐”“文以载道”“雅俗共赏”。此动画片继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在全国“两会”期间播出后,广东电视台嘉佳卡通频道和北京电视台卡酷卫视频道也相继播出。《道德经》这部两千多年前的道教经典,而今再阅亦可呼应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与道德。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以上内容可分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而无论哪一层面的价值观,皆可在《道德经》中追溯到源头。像老子提出的“治大国如烹小鲜”,若从他无为而治的理念解读,可诠释为治理一个国家不要动则扰民,才能追求人民的富强和谐;面对社会价值观取向,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强调社会上的平等,不要刻意去分化阶级而导致社会上争相求“成名”而不安定。此外,老子也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在个人修身准则上,要善选居住地,心态与人友善,讲信用……这部两千多年前的中华文化经典,今日重新品读,非但不过时且历久弥新。

而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应只局限于复制、守旧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一种媒介手段,“动画”在此扮演着很有意义的纽带角色。不可否认,数字化的影视媒体是当今广为流行和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媒介形式之一。

二、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

2016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老子道德三百问》在央视首播,这是继2015年《老子道德三百问》后的第二季大型电视动画片。《道德经》融合老子身处的春秋时代和之前先贤的思考以及老子自身的思想精华,不仅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管理、文学、美学等方面的辩证思想,而且影响中国极为重要的孔孟儒道精神。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人们的自我超越;孔子、孟子主张以积极入世态度和人定胜天理念实现自我。这道儒两大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社会中待人处事、宗教信仰、礼法依归的价值观行为准则。

1.抽象的老庄思想到动画图像具体化

《道德经》传达出道家哲学核心思想。在第二季共50集的《老子道德三百问》中,涵盖投桃报李、宠辱不惊、圣人必谦、宁静致远、取舍之道、瑕不掩瑜、虚怀若谷、抱强守弱、福祸相依、善始善终、取舍之道、功到自成、欲取先予、知足常乐、柔生枯死等东方哲学思想。然而,如此抽象高深的道理让孩童理解着实不易。《老子道德三百问》采取让主角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去体悟和艺术呈现这些抽象的道理。

如在《寻找玄石》剧集中利用孩童喜爱冒险的心理,开启探索上古文字传承的方法;而《宁静致远》剧集中抓蛐蛐、钓鱼等活动,以及老爷爷“当官不为民,不如种甘薯”的人生态度,传达出不可操之过度、违心强求的处世精神;《抱强守弱》剧集中通过一把锋利铁匕首过于耀眼而招人觊觎的事件,说明应养精蓄锐用于关键时刻;寻找《冶龙经》的故事则点出可刚可柔变万形的道理。

不同于蔡志忠《道德经》动画以漫画幽默风趣造型为影片特点,虽然不失观赏性,但侧重影像的说教传播功能,动画影视的艺术语汇却不得展现。反观《老子道德三百问》以少年老子为主角,孩童探索为故事推进的结构安排,不仅将哲学思想转化为趣味活泼的情节,还进一步引导孩童思考互动问题,并能更好地展现动画作为影视语言的特点。

2.中国民族风格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化

1956年特伟《骄傲的将军》提出“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而发展出《大闹天宫》《猴子捞月》《三个和尚》《山水情》等一系列“中国学派”作品。这段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计划经济下制作的充满浓郁东方韵味的作品,注重在媒材和形式探索上呈现丰富的中国民族色彩,题材内容多取材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而今半个多世纪已过去,过去“中国学派”受文艺思潮影响强调“形式上”的“民族化”策略,是否也须适时地调整演进。中华文化的展现不仅限于形式上的美术风格,而且包括在这些美术形式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处世价值观、人生哲理态度等。

中国影视作品历来以历史写实见长,动画历史人物作品过去曾有《少年司马光》《孔子》《侠义小青天》《少年狄仁杰》《淮南子传奇》《商圣范蠡》《中华小岳云(二)》等作品。然而,动画总归非现实题材,商业动画的影视语言更脱离不开童真、想象、趣味和探索冒险等特点。不同于现实影视剧对历史还原的斟酌考究,《老子道德三百问》在不背离历史的原则下,在影片美术设计上多方着墨。例如,满头白发的少年李耳形象呈现角色造型的对比冲突感,在看似老成的外貌下仍不失少年的童真趣味,塑造出一位勤思考、喜发问的孩童形象,另外还有三位性格和外貌迥异的玩伴,随时解惑学的白须老人——商容老师,以及不厌其烦地回答李耳任何问题的娴淑李母。场景道具上可见石桌椅、青铜鼎、竹简书、茅草屋、汉服饰、竹林、山峰等,呈现出虚实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影像面貌。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议题未来在全球舞台上无疑将更为火热。早在1998年,取材自中国传统故事的迪士尼《花木兰》动画电影已打响中国热议题的第一枪,尔后梦工厂推出《功夫熊猫》,在此后10年间共推出三部续集,从居高不下的票房中不难预期中国题材将会是未来全球影视作品的新宠儿。过去获得国际影展关注的《英雄》《十面埋伏》《功夫》《卧虎藏龙》《花样年华》等,无不承载着中国的文化和情调。对此,我们的创作者更应该思考如何将中国题材、东方文化精神转化为更便于被广泛可接受的影视诠释方式,单薄表面形式上的“中国风”并无法打动人心,而深入价值观层面的人文思考才是真正的文化软实力。

三、借助文化底蕴促进电视动画“质”的转型

自1995年以来,中国动画逐渐从计划经济走出,面临市场经济的考验。2004年,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补贴和税收优惠措施。2006年,对进口动画的限播令出台后限制黄金时段17点到20点国外动画片的播放,之后并延长至22点,并要求国产动画播出量不少于70%。在此背景下,许多中国本土的动画公司纷纷成立,打破过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家独大的现象。然而,这些崛起于民间机构的动画公司,由于缺乏影视动画创作经验的积淀,抑或创作人艺术文化的修养相较美影厂艺术家有所不足,也可能碍于政府的补贴措施根据制作分钟数量计算,所以造成近十多年来中国电视动画出现制作数量激增但是少有佳作的现象。到2011年,中国电视动画每年的产量达到26万分钟的高峰。面对产量增长而质量尚未跟上的窘境,2014年,各地政府开始降低电视动画制作的扶持资金的补贴力度,年产量下降至约14万分钟,2016年更是下降至11.9万分钟。正是有了积极调控措施,中国电视动画的制作已经逐渐从以往强调“量产”到现今追求“质产”。作为大型教育类电视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一开始立意就明显与当时多数国产电视动画低幼嬉闹的内容迥然相异,故事上舍弃好莱坞式的大反派和暴力冲突,利用孩童间轻松机智问答的对话方式,带出少年老子和同伴间的探索与好奇。总编剧汪帆、总导演孙立军一开始即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发扬,《道德经》的内容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价值宝库。《老子道德三百问》在第一季已获数项国家政府大奖: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动画片奖、第15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影视类三等奖和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季的作品进一步获得国家第五届电子出版物大奖和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目前中国动漫集团及河北亚神影视艺术有限公司已着手起步制作26集电视动画片《少年老子》和3D动画电影项目《老子天下第一》。

四、泛动画语境下的文化传承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和中国首倡“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中华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曾有学者立足全球化背景提出四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原则:1.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2.坚持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3.坚持文化开放;4.坚持“走出去”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国动画“走出去”成为“求生存”的必然选择,不论是跨国合作、加工外包还是联合制片、原创出口等模式,都关乎何者主导文化的话语权。中国丰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实可为吸睛的题材。近年来清宫剧海外热播,剧中为人所乐道的头饰、刺繡、丝绸、瓷器皆可追溯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芜湖方特主题乐园已扩建至四期,第四期命名为“东方神话”,取材华夏五千年历史民族文化特色,利用动画多媒体、立体特效、微缩实景等诸多数字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全新诠释东方文化的面貌。

在数字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如同研究员刘佳所言:“从城市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来看,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果利用新媒体艺术实现‘大众传播,一方面国家形象、区域特征、经典文化均可得到提升,吸引更多的观赏者;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新媒体艺术科技层面带来的同质化的问题,在国际、区域文化交流时脱颖而出。”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创新文化节目的复兴和核心内涵设定,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影像图像语言无疑比文字语言更具普世沟通性与广泛传播性。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