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教学,不能忽视思维训练

2019-12-02庞建惠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思维训练语言教学

庞建惠

[摘   要]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解读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都应该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只有关注学生的言语思维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文章指出教师可通过对比甄别、挖掘留白、探究矛盾、分析整合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言教学;思维训练;对比甄别;挖掘留白;探究矛盾;分析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7-0007-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利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一旦阅读真实发生,思维就成为整个过程的主宰,但纵观当下,很多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低阶层。那么,教师该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

一、对比甄别

李海林先生指出:“语言运用的最高准则不是语法本身,而是语言运用的目的和条件。”只要语言被运用,就已不再是机械的存在,言语思维自然一并生成。作者在遣词造句时会形成言语思维张力,读者在阅读中若始终沿着一维方向,言语思维就会单薄,如果能够向二维、多维空间扩展,尤其是针对作品形成逆推、质疑的思维,那么他们的思维自然就会走向高阶层。为此,教师要借助于对比、鉴别、分析、洞察等形式不断扩展学生的言语思维空间。

比如《核舟记》一文中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在结尾处有:“技亦灵怪矣哉!”假如教师仅仅就“奇巧”而讲授“奇巧”,学生的思维必然会进入低维度。如果能够尝试将“奇巧”和“灵怪”进行对比甄别,那思维的空间就会变得更加宽阔。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的‘奇巧和‘灵怪两个词语可以交换使用吗?”很多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不应该互换,但又不能清晰地阐明自己的理由。笔者就组织学生将这两个词语所包含的内在含义进行对比:“奇巧”就是指特别巧,巧得出奇;“灵怪”更多地指向于精灵、古怪。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学生深入对比原文中的语句和修改之后的语句,便能清晰地认识到课文中的“技亦灵怪矣哉!”是作者在介绍了核舟之后发自肺腑的赞叹。

这样的思维训练强化了文本语言内部和外部的联系,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要結合语境理解语言。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便得到有了有效的提升。

二、挖掘留白

创作文本时,作者并不会将所有内容全盘托出,常常会选用留白的方式进行艺术化处理。如果学生只是从文本的表层拂过,而不深入洞察文本的内蕴,他们的言语思维也就成了低阶思维。笔者以为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搭建认知支架,激活学生的想象,对文本进行高效的补充、拓展,是利用文本留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法。在学生挖掘留白的过程中会出现众多迥异的生成性资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不同的方向,为学生的发展架设台阶。

《皇帝的新装》中有这样一句话:“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孩子的话究竟给了这位皇帝怎样的刺激,使得他“有点儿发抖”,又是怎样的心理变化,让他最终做出了“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的决定呢?作者并没有将人物的这些内在心理活动写出来。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文本情境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尝试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来想象皇帝内心的动摇和怀疑,尝试将皇帝的内心活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再组织学生站立在皇帝的视角说说如果承认错误,将会面临怎样的后果,从而将心理活动来一个180°大转弯,推理出产生课文中“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这一转折的原因,洞察其明知有错,却仍执迷不悟的心理。

针对文本特点,学生拓展补全了课文中的未尽之言,同时使得自己的思维更加多元而立体,更为重要的是彻底走进了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洞察了人物的虚伪面貌,为体悟故事的中心立意奠定了基础。

三、探究矛盾

真正富有张力的文本都会呈现出鲜明的矛盾特质,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紧扣文本矛盾进行教学的重要性。

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就经常出现言语矛盾的现象。如《故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很多学生初步阅读文本就会发现这一句中有一组相互矛盾的词语“欢喜”和“凄凉”。笔者组织学生以表演的方式来体会闰土内在的矛盾,这显然是具有较大难度的,因为只有当事人才能有真切的感知与体会。通过表演,学生的思维认知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然后再回归到感性的过程,他们明白了:这个矛盾在语句中是显性的,其实句中还蕴藏着一个隐性的矛盾,即“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很快地从“动着嘴唇”想象到闰土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多年不见,我非常想你”“这些年你还好吗?都在干些什么?”至于为什么“没有作声”,学生没有给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答案。笔者相机从两个人物的身份差异和经历遭遇进行点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闰土和迅哥儿之间已经存在隔阂,已经不能像小时候一样无拘无束了……学生认识到闰土是因为见到了迅哥儿而“欢喜”,但反观自己的处境又感到“凄凉”。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在文本言语的影响和在教师语言的点拨下,再经实践活动,深切感受到了在看似矛盾的语言背后所蕴藏的广阔内涵,当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感知真实地表达出来时,他们的思维也就有了明显的发展与提升。

四、分析整合

文本由语言文字构成,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意境。我们阅读一本书或者是一篇文章时会发现,作者的思想常常隐匿于由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文本意境之中。如果学生能够对文本语言进行分析整合,就能很好地了解作者的思想,进而促进思维的提升。

以鲁迅《故乡》一文为例,课文中有四句话就非常鲜明地呈现了作者思维的基本走向,是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感知的重要抓手:1.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2.我就知道……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3.我只觉得自己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4.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大家有隔膜起来……这四句话中都有一个“隔”字,它们在同一语境下先后出现,构成了思维链:既有时间上的“隔”和空间上的“隔”,也有感知认同上的“隔”;有个人之“隔”,也有集体之“隔”;有现在的“隔”,更有将来的“隔”。这里的“隔”字存在于不同的语段,有着不同的内涵价值。教师可以“隔”字作为抓手,梳理全篇课文,使这四句话成为架构整篇课文的基础。当学生完全理解前面三句话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感层面和文化层面入手去理解“隔”。在这种层层推进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也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得到发展与提升。

于漪老师说过:“我们在讲思维的时候,一定要与语言紧密结合,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教学不仅是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思维的过程。教师要注重思维训练,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从低阶逐步向高阶迈进,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使命。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思维训练语言教学
深入挖掘,妙笔生花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及其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关系探究
浅谈西班牙语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迁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再谈说明文到底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