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道德体验,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2019-12-02王文婷

中国德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道德活动生活

关注学生道德体验,能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教师必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可看、可听、可经历、可触摸的平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

体验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体验活动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可以让个体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将认识转化为能力的原动力。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完成从单纯知识传授者向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转变。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形成良好品德,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唤起体验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讲授“怎样看电视”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观看“电视节目串串烧”,该视频中不仅有《新闻联播》,还有动画片《熊出没》和《最强大脑》《中国诗词大会》《动物世界》等综艺节目的精彩剪辑。当熟悉的画面出现时,学生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情不自禁地喊出电视节目的名称,课堂顿时沸腾起来。“你喜欢哪个节目?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样的导入,拉近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唤起学生的积极体验。

讲授“法在我身边”一课时,我出示了开学第一天,各族小朋友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去上学的一组照片。学生们饶有趣味地看着照片。我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适龄儿童要去上学?”学生们议论纷纷,很快答案就出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我顺势导入课题:是啊,“法”就在我们身边,既约束我们的行为,又保障我们的权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去了解一下我们身边的法律。如此,将“法律”这个神秘的、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现实生活与法治教育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多元实施,深化体验

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心境、处境的差异,必然会对同一个事物的体验、看法不尽相同。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反应是多元的,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体验活动的参与中,他们不断丰富生活经验,自主建构合理的道德认知结构,深化道德体验。

(一)动手操作,激发体验

讲授“文明之母—印刷术”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橡皮泥上刻字、排版、印刷,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知体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悟,感受活字印刷术的神奇魅力,体验先辈们的无穷智慧,使封闭、静止的课堂成为充满趣味的立体化的互动空间。教师还让学生试试手抄两页书需要多长时间,通过对比来体验印刷术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讲授“让我们学会合作”时,教师设计了两次体验活动。第一次请两个小组的同学上台玩“编花篮”游戏,台下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做游戏的,通过做一做、看一看、评一评、说一说,学生悟出了合作是成功的关键。第二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全员参与“合作捏雪人”活动,学生们用刚才学到的合作方法进行分工,有的捏雪人的身体、有的捏雪人的帽子、有的捏雪人的鼻子、有的捏雪人的眼睛……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学生再次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二)角色扮演,磨砺体验

7~12岁的儿童特点是活泼好动,善于模仿。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走近残疾人”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盲人上街”“单手系红领巾”“不用手取书”等模拟体验活动,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残疾人的惊恐、茫然、无助和渴求,以获得对残疾人最真切的体验。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还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最真实感受,在交流互动中增强对残疾人的理解,并在生活中关爱这一群体。

“机智脱险”一课,教师从表演木偶剧“老狼和大公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大公鸡是如何识破并战胜了狡猾的老狼的?接着组织学生表演“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放学路上,有人向你打听家里的情况”“带钥匙的孩子”等情景剧。通过模拟活动,学生们分享了彼此的经验和方法,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生活中的安全”一课,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燃气泄漏、溺水、触电、被开水烫伤等模拟活动,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能巧妙地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亲身体验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在交流合作中得到发展。

(三)展开想象,加深体验

当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教学情境,进而进入这个情境进行体验学习。曾听过一堂课“给世界儿童一个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课末的教学环节。

师(出示了一张满载物资的车队的照片):如果说,前面的照片、诗歌让你的心头尽是乌云密布,甚至难过得像心头压着一塊石头,此时,你的心中有投射下一点阳光吗?仔细观察:这些车是谁的?去哪里?车里可能装着什么物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争先恐后):这些车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救援车。

生:车上满载着食物、水、药品、学习用品。

生:此时,我仿佛看到了利比亚孩子们的笑脸。

生:我仿佛看到了难民儿童们狼吞虎咽吃面包的样子。

生: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快乐的笑声。

……

师(动情地):一辆辆货车满载着人们的希望。愿战争和灾害不再让他们恐惧,愿饥饿和贫困不再使他们绝望。愿鲜花和微笑绽放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愿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温暖的家。

不难看出,教师合理把握教学时机,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永恒主题,触动了学生心灵,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的体验效果。

三、延伸课外,升华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其社会性发展,同时强调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校外延伸。如讲授“方便的超市”一课后,我让学生亲自到超市与工作人员们交流,不少同学在调查报告中写道:“真没想到,收银员的工作这么辛苦,他们往往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常常脚都站酸了!”有学生写道:“推销员满脸笑容地招呼顾客,嗓子都哑了,真不容易啊!”有学生写道:“我看到两位顾客因为排队的问题发生口角,后来还扭打在一起,幸亏保安叔叔及时赶到制止了他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保安叔叔真棒!”还有学生写道:“理货员阿姨一直在整理货架上乱放的物品,很辛苦。我要提醒到超市购物的人们,要体谅理货员的工作,不买的物品一定要放回原位哦!”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感受到了超市工作人员们的辛苦,懂得了要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学目标也就在体验中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头脑。

开展“生活中的安全”活动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厦门科技馆的“地震小屋”。一连串的响声过后,“地震小屋”的灯光突然暗了下来,木地板开始不断倾斜、震动,随着木地板越来越剧烈的抖动,物品滚落一地,呼喊声、尖叫声充斥耳边……在这种高度仿真的氛围中,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不同震级的震感及环境氛围,亲身体验到地震的可怕,掌握了正确的地震应对知识。通过活动,学生们真正走进现实生活,获得多元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既增强了安全意识,又提高了自救互救的能力。

关注学生道德体验,能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教师必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可看、可听、可经历、可触摸的平台,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悟生活。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可忽视活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时间是否允许,条件是否具备,内容是否具體……活动的形式一定要服从品德教育的内涵,不流于表面,不流于肤浅。只有形神兼具,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活动体验的最佳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王文婷,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张楚然

猜你喜欢

道德活动生活
“活动随手拍”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漫生活?阅快乐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