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整合乡土资源,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 教学有效性
2019-12-02张素翘
适合的才是有效的。巧妙整合乡土传统文化资源入课堂,构建适合学生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凸显其人文价值。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将德育置身于学生的生活场景中,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德育的起点,引导学生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过一种向上和向善的生活。这需要教师将知识与学生和教学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相关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应以课本为纲要,巧妙整合乡土资源,构建适合学生的品德课堂,提升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巧妙整合乡土风俗资源,凸显人文价值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非常多,由于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差异,各地都有着别具特色的习俗且南北方差异很大。民间流传的“南米北面”“南糕北饼”“南甜北咸”等说法就反映了这种差异性。此外,还有“南有年糕,北有饺子”之说,在新旧交替的时候,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南方则多数做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粤语中有“唔行花街唔算过年”这一说法。逛花市、行花街是广东春节的传统习俗。做酥角、做煎堆、舞狮、舞龙,这些也是广东春节的传统习俗。所以,我们应当巧妙整合乡土传统文化资源,构建适合学生的品德课堂,凸显人文价值。
如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大家一起过新年”的绘本故事,讲述了一个农村儿童全家团聚过传统新年的故事。故事中包含许多传统的新年习俗,其中包饺子这一习俗也许会让部分南方学生疑惑不解,毕竟包饺子是北方的习俗,在南方,特别是我们广东,春节是不包饺子的。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我国这一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除了围绕书中内容向学生呈现回家和亲人团圆、扫旧、穿新衣、贴福字、贴春联、走亲访友、拜年等习俗在全国各地的异同外,应充分以乡土习俗为本,巧妙整合乡土传统文化资源,以学生生活地的习俗为背景,创建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课堂。课前,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可通过收集材料、采访学生、家长和制作课件等方式呈现本地的春节气氛、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展开课堂讨论、交流,讲述他们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春节习俗。引导学生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反思生活经验,懂得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节日,同一节日在不同地区有不同习俗。这样才会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适合的才是有效的。巧妙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入课堂,构建适合学生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凸显其人文价值。
二、巧妙整合乡土历史名人资源,
唤起乡土情怀
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大河的支流,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总会让我们引以为豪。巧妙整合乡土历史名人资源入课堂,面对这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教学资源,学生会感到亲切。
例如,二年级上册“家乡的故事”一课,正是巧妙整合乡土历史名人资源入课堂的最好时机。为让学生了解家乡辉煌的过去,充分激发学生爱家乡的自豪感,教师可以巧妙地把家乡的名人故事、灿烂的文化作为教学素材融入课堂当中。
道德与法治课不能仅限于课堂的学习,课前的调查、收集材料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先让学生收集各种家乡的传说故事,课堂上,先在小组中分享,接着推荐说得好的一名学生进行全班分享。学生分享完后,教师小结:“瞧,我们的家乡流传着这么动人的传说,有着这么辉煌的过去……这一切都离不开家乡祖祖辈辈的勤劳和智慧。我们的家乡虽小,但却人才辈出,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唐朝贤相张九龄和北宋名臣余靖。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教师边播放课件边给学生讲名人故事。
张九龄,广东韶州曲江人士,唐朝有名的贤相,为开元盛世作出了积极贡献。张九龄还是一位诗文俱佳、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尤以诗歌艺术成就为高。他以其诗歌创作和政治地位,影响了诗歌的发展,文集《曲江集》留传后世。余靖,广东韶州曲江人士,北宋名臣。明代宏治年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他而建了风采楼,如今成了广东省韶关市的标记建筑物。
以家乡先贤的故事唤起学生的乡土情怀,既可以激发学生爱家乡、为家乡感到自豪的情感,又可以给他们树立榜样。
三、巧妙整合乡土建筑文化资源,
彰显文化特色
乡土建筑既是一个物质实体,也是一种文化历程。它被当地的使用者自行设计并建造,与当地资源、文脉、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邻里关系、文化活动的物化,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文化沉淀,是乡土精神和本土文化的外在显现。
二年级上册“家乡特色代代传”一课,教材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特色传统,感受丰富的内容、蕴藏的技艺、民俗和文化,引导学生在乡土认同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和传承优秀的家乡特色传统。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增强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如何理解家乡特色传统?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都有其文化沉淀至今的代表。而在广东,骑楼这种乡土建筑文化随处可见,特别具有家乡特色。因此一开课,教师就从课本插图引入:“同学们看,虽然家乡变化很快,可有些特色传统却一直没变,像流传于北方地区的糖画、陕西的窗花剪纸、东北的扭秧歌、长沙的名小吃臭豆腐……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传统美德需要代代相传,传统的技艺里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传统的建筑镌刻着我们祖祖辈辈的记忆。”由此引入建筑文化资源,我们岭南建筑形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造了骑楼。
为适应岭南日照时数高、湿热而多风雨、夏秋台风频繁的气候特点,当地工匠在传统的“障空补缺”和“以廊道蔽风雨”建筑工藝手法的基础上,模仿、吸收、借鉴西洋建筑洋楼的形式、技术、构造和装饰精华,进行再创造,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骑楼建筑。
广东韶关具有百年历史的东堤街就是骑楼式建筑,精美的东方与欧式结构楼宇成为古城韶关的一大特色与历史见证。如此具有家乡特色的建筑巧妙整合入课堂,把教育置身于学生的生活场景中,彰显文化历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突破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传承文化的使命感的教学重点。
四、巧妙整合乡土气候地理资源,
关联学生生活
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南方和北方的孩子对于冬天的认识和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如“冬天在哪里”这一课,课本的插图属于北方皑皑大雪的冬天景色,我们广东的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展现南北方冬天差异的例子引入教学:“冬天到了,遥远的北方大雪纷飞,皑皑白雪,那里的孩子们都穿着厚厚的大衣,戴着厚厚的帽子、围巾、手套,穿着厚厚的雪地靴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跟我们南方的孩子过冬天一样吗?谁来说说我们南方的冬天,周围的环境怎样?人们的穿着怎样?你们会做什么游戏?”接着,教师出示课件,向学生展现本地冬天的美景:虽然没有皑皑白雪,但我们在偏远山区能看到冰川;有些植物依然茂盛,但盛开的花儿变少了;人们也会身穿冬衣,只是相比寒冷的北方,我们的大衣没这么厚,捂得没这么严实;堆雪人、打雪仗我们这里的孩子玩不到,但我们在冬天里依然能愉快地玩着一年四季都能玩的游戏:跑步、跳绳、踢毽子……为什么祖国的南方和北方有着这么大的区别呢?这时,教师可以巧妙地整合乡土气候地理资源入课堂,给学生讲述一些我们本土地区的地理、气候知识。
接着,结合乡土地理、气候特点,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学会一些在生活中自我保健的常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巧妙整合乡土资源,既让学生了解了本地区的气候特点,激发学生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又切实关联了学生生活,服务于学生。
乡土资源整合入课堂不仅充分帮助了教师结合学生与教学的实际,弥补了课堂教学素材的缺乏,创造了贴近学生生活、适宜他们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课堂教学。同时,增进了学生对民族乡土文化、环境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乡族的情怀,让学生形成了爱护生活环境的观念。
【张素翘,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执信小学】
责任编辑︱张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