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勿忘初心,追求音乐教育的本真

2019-12-02周瑾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交响曲贝多芬初中音乐

[摘   要]文章基于音乐本真教育的理念,以省级公开课《走进交响曲——永远的贝多芬》为例展开论述。在欣赏交响曲的过程中,要注重熏陶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叙述作者与作品简介的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认识贝多芬在交响曲创作上的执着与创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关键词]初中音乐;本真教育;交响曲;贝多芬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7-0013-02

2018年6月,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欣赏教学专题培训会”上,笔者开设了示范课《走进交响曲——永远的贝多芬》。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特别是笔者“追求音乐本真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扬。

一、教学设计理念

音乐课要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追求本真教育,即重视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不断汲取身边的音乐元素,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但是,现今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并不令人乐观,一些音乐课上还存在着表面热闹、随意合作、肤浅欣赏、低劣表演、贴标签式探究等不良现象。

笔者基于音乐本真教育的理念,立足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音乐》,精心设计了《走进交响曲——永远的贝多芬》一课的教学。整节课借助多媒体,反复引领学生欣赏《命运交响曲》与《合唱交响曲》,旨在使学生在欣赏中充分感受乐曲的庄严与辉煌、激昂与欢快,体验作品的艺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在欣赏中辨析主奏乐器,听辨曲谱顺序并熟练演唱曲谱,提高音乐素养与艺术鉴赏力;在欣赏中应用聆听、学唱、律动和对比等方法,探索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通过适时介绍贝多芬生平及其音乐作品,弘扬贝多芬不屈不挠、不畏磨难、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知难而进、不怕挫折、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二、教学过程回顾

本节课紧扣教学目标、革新教学设计,较好地发挥了公开课的示范作用。

1.在情境中走进音乐世界

课一开始,教师饱含深情地说道:“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无论在金碧辉煌的大剧院里,还是在热闹非凡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听到美妙的音乐,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阳光、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世界。”

随后,播放一段街头快闪视频:一群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音乐爱好者,在不同的场所用不同的乐器,共同演奏和高歌同一首乐曲。此时,教师设疑:“这是一首什么样的乐曲呢,竟然让那么多的路人不由自主地参与?通过乐曲你们能感受到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吗?”至此,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这正是导入新课所需要的“悱愤状态”。

2.在活动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本节课作为七年级交响曲赏析的一节新课,其教学难度还是很大的。因为交响曲结构复杂、声部众多,是大型的器乐套曲,是音乐世界的阳春白雪,对初中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突出学习重点,教师以贝多芬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引导学生聆听、感受;紧扣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主题,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感受“命运”的残酷以及作者与命运抗争的激烈场景;通过模仿、分析、比较,感知《欢乐颂》简单的主旋律中却蕴含着贝多芬乃至全人类对“世界大同”“和平自由”的美好愿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与求知欲望,而且帮助学生体验了乐曲所蕴含的意境、追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引导学生走近贝多芬,了解他不幸的命运、不屈的抗争、不一般的作品和不一样的人生。

另外,在学唱曲谱环节,“命运”动机是弱起小节,教师对此的讲解要清晰,示范要到位,从而形象地把难点化解到“命运”敲门声里。

3.教学中较多地采用律动教学法

为了感受《命运交响曲》中主副部旋律的典型特点,本节课较多地采用了律动教学法,旨在通过律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随着“命运的敲门声”进行节奏模仿,从强弱变化到速度快慢的击掌、拍凳子、做动作等,促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音乐教学的实践性、体验性与探究性。

虽然教师不在乎律动姿势的本身是否优美、是否整齐,但本节课的律动教学真实促进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体验中,激活了课堂气氛,在律动中加强了学生對音乐要素的感受与理解。

4.整节课主导恰当、主体突出

在课堂上,教师注重通过钢琴弹奏、示范唱谱、激情领唱等直观教学法,以口头语言为主、体态语言为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那种精、气、神。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教师注意指导学生从力度、速度、演奏乐器等方面分析、感受交响曲的各个主题。如弦乐器不断地拉奏、变换——表现命运来临时的不可一世;音量时而缓缓地降低,又升高——表达了不屈服命运的坚定信念和勇于挑战命运的气魄;演奏的力度从弱到强,音区从低到高——体现了“欢乐”的壮大过程。

整节课教学的机智、随机的生成涌现不断。正是教师恰当的主导,使得课堂主体突出,无论是聆听还是欣赏,无论是视唱还是律动……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如行云流水,似暗流涌动,还有激情澎湃。

5.在结课之时升华情感

本节课收尾之际,教师意味深长地说道:“贝多芬离开我们已经二百多年了,但他的音乐作品和人格魅力却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我们再次高唱《欢乐颂》,用歌声来悼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通过歌声来表达我们不怕困难勇气、追求快乐的信心。”同时,邀请听课教师齐唱《欢乐颂》主题音乐,在收尾阶段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这一首尾呼应的课堂设计,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落实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立德树人。

三、课堂教学评价

针对这节示范课,与会者普遍认为:“课堂导入新颖,活动精彩有趣,没有脱离音乐性的表演;教学技能扎实,驾驭课堂自如,没有哗众取宠的作秀。”徐州市教研室张琳琳、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德前等老师则从三个视角评价了这节课。

1.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音乐性

这节课中,教师较好地处理了学生活动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恰当地融合了多媒体技术,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音乐性、音乐教学的本真性。

教学中,教师以音乐的要素为主线,以表格形式引导学生从音色、节奏、速度、旋律起伏进行分析,比较、感受作品的主旋律变化、情绪起伏、情感表现,使学生从音乐中感知作者对“命运”的诠释。在欣赏、演唱、互动中,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精神、至善的追求。

另外,在全体学生的吟唱环节,师生把音乐作品中的欢乐与激荡、向往与追求、不屈与奋进等演绎得淋漓尽致,再现了一个不朽的音乐作品、一段悲壮感人的人生经历。

2.展示了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整节课,教师语言清晰有激情,抑扬顿挫有层次,装扮得体有亲和力,教态大方有感染力,比拟恰当有启发性,指挥娴熟有激情。课堂上,无论是引吭高歌的示范,还是弹琴拨弦的伴奏;无论是侃侃而谈的传道,还是富有激情的指挥,一颦一笑无不打动学生的心扉,一招一式都彰显了音乐教师的独特韵味。

另外,教师对乐曲情绪的点拨恰到好处,对作者的介绍详略得当,对情感的分析形象生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多,但句句点睛,无不饱含着音乐元素。

3.倡导了音乐本真教育的理念

毋庸置疑,现今不少的初中音乐课堂上,华而不实的活动多了,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少了,有关的情感体验与艺术欣赏淡化了;若是课后询问学生在音乐课上是否感受到音乐的美了,大多数学生往往是一脸的茫然,有的学生甚至连简单的do—re—mi都唱不准,更不要说唱准音阶了。

听完这节课,再次感受到授课教师对音乐本真教育的理念不仅言于表,而且践于行。

本节课的每一项实践活动,不仅符合学科特点,具有较好的音乐性,而且尊重学生的实际,体现了初中学段的基础性。学生唱啊、击掌啊、演奏啊、表演啊等行为,既有教师精心的预设,又有课堂随机的生成,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从始至终,教师都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将本真教育的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引导学生用情欣赏,充分享受音乐的魅力;用心聆听,深刻体验音乐的真谛。

四、结束语

在本节音乐课上,学生不仅在欣赏中了解到交响曲的主要结构特点,感受到交响曲作品的主旋律、节奏、速度、演奏形式、调式、调性等,并且通过音乐感受、旋律体验、律动模仿、主题分析等,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情趣。

音乐教学任重而道远,学生的音乐素养需要日积月累的培養,教师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持续渐进的发展。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艺术性、音乐课堂的体验性、音乐学习的实践性,使学生尽情享受音乐之美——这应该是音乐教师永恒的追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周瑾,李德前.基于音乐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6):50-51+59.

[2]  齐宏.“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获奖课程 教学设计之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J].中国音乐教育, 2015(6):26-30.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交响曲贝多芬初中音乐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