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的多专业协同创新模式探究
2019-12-02郭泽宇张秉洁旭日纳杨阳
郭泽宇 张秉洁 旭日纳 杨阳
摘要:企业是实验室科研成果和产品中试及产业化过程不可或缺的平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的源动力也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的创新成果需要企业去实践和放大进而服务社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将双方主体的各自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本文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介绍了一种高校多专业大学生共同参与的、依托于校企联合创新中心这一平台进行协同工作和创新的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发挥高校与企业各自优势,在多专业之间,在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分工,同时相互融合和补充的作用。这一模式对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直接增强大学生学习驱动力,促进教育与实践成为有机统一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和尝试。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专业互补 协同创新
目前,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者共同合作创新的产学研模式,已经在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其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试从校企合作的角度,谈及多专业协同创新这一模式的内容和作用,并从学习驱动力的三大要素分析大学生参与该平台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一所高校往往有几十个到上百个不同的专业,主要包括理工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艺术类这三大科学类别。在专业设置上,各专业彼此的独立性较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交叉点或融合之处也较少;而在实践应用中,各门学科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这种实践要求上的综合性和专业设置上的独立性,使得人们在知识运用时对知识体系的切割非常明显。在实际应用的场景中,经常出现“缺胳膊断腿”,知识储备不足,特别是必备的跨领域知识不足的情况。为了弥补这一问题,高校也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内容,可以跨专业或跨学院选课,尽量满足学生对拓宽知识面的需求。然而通常来说,学生选修课程的出发点一般出于完成学分的考虑,同时源于自身对课程的兴趣,课程的难易程度,甚至出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等因素。而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内容、范围、知识体系,应用领域大都存在认识不清、定位模糊的情况。那么,如何将多个专业进行协作以达到新的教学效果,同时产生更强大的实践创新的效果与影响,就成为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具体而言,高校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应有不同的配套思路,如何使不同学院之间、不同的专业之间,形成合力多方共同进行协同创新,这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不容置疑的是,开展这样的实践和探索需要一个特定的平台或孵化平台。在这一平台的基础上,多个不同的专业可以进行多方搭建,共同探索协同创新的模式。同时,该平台也需要搭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高校的知识模式侧重于理论学习和创新,而企业侧重于实践和应用,如果将这两个不同的主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主体的独特优势,使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够相互衔接,增强互补。也就是说,既有高校多专业的协同,同时有高校与企业的协同,这样的一种协同平台是符合现实需求的合理选择和大胆尝试,也只有这样的协同合作与发展,才会产生更大更有效的创新。
一、多专业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与高效运行
如今,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创新模式多种多样,在众多的校企联合创新模式中,我们首次选择并尝试将学院现有设置的优势专业集中起来进行协同工作创新的模式。首先,高校依托于本学院与生产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企联合创新中心;其次,从学院多个专业中优选出可以相互协同工作的专业同时参与到校企联合创新中心;最后,在此创新平台上,明确各专业分工,进而开展创新研究和实践工作。本次筛选出的专业分别是材料科学、家具结构和艺术设计三个专业。三个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实践学生依托于校企联合创新中心与企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结合进行如下的协同工作和创新:
1.材料科学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负责企业某项产品(包括各类家具、制品和实用工具等)的选材和功能分析,此外,还针对企业某些特制的产品选用一些功能性复合材料进行研发和工艺处理,以实现该产品的特定功能;2.家具结构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对产品(特别是涉及到家具和木结构产品)进行安全结构的设计及实用性的进一步论证和初步设计与组装,以达到产品实用性和新颖性的完美组合;3.艺术设计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则共同为企业所需产品的外观进行设计,使其具有独特的美学色彩和艺术感,或针对市场的不同需求或审美实现不同的艺术设计风格(如古典风格、中式风格或现代风格等)。这一步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它将直接展示产品的风格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决定企业产品的销量,这一点也正是企业所看重的。
以上所述的三个专业协同工作创新的前提是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需求来设计、制作和加工,而企业的生产需求也是由市场来决定的,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通过这样一个全过程和全链条的创新模式,使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同时参与到一个创新平臺,为实现企业需求贡献不同专业的力量。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本次参与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三个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分别有前期的理论课学时和后期的专业实践学时要求。选课的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理论课后,紧接着就会参与校企联合创新中心进行专业实践,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应用到指导实践的生产之中,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了学生“所学即所用”的目标与价值。这种让学生参与到每个设计、制作和生产环节中并不是闭门造车或异想天开的创新模式,而是结合企业之所需、市场之所需,完全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创新,能直接产生众多价值,是全身心投入的参与式学习。在这样一个全过程中可以极大的激发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增强指导教师和学生利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平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各个专业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并且与其它专业实现了高效协同工作创新。
三、建立高校与企业相互兼职导师机制,拓展就业方向和渠道
高校和企业本身都有自身的特长和不足之处,高校一般侧重于理论的教与学,对实践方面往往做的较少;而企业一般比较注重生产实践和应用,并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市场的联系非常密切。然而,企业的实践和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创新离不开理论支撑,这一点正是高校所具备的优势。基于以上原因及企业和高校的优劣势分析,我们尝试将学院上述三个专业的教师派往合作企业兼职,在相关专业上给予企业生产理论支持;同时也聘请合作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到高校作为学生的兼职导师。通过这样一个相互深入对方单位做兼职导师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校与企业各自的弱点和不足,将各自的优势集中整合在一起,无论对高校还是企业都起到了相互促进和增强的作用。
这种双方互聘导师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帮助学生进入企业全程参与企业的设计和生产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形中便了解了市场的发展需求和发展动向,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企业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专业理论和技能。学生深入了解到相关信息后,会有针对性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以便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这样的一个过程同时也为学生明确了就业方向,拓宽了就业渠道,意义变得更为长远。
四、多专业协同创新平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
学生参与多专业协同创新平台,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甚至发挥创造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习驱动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交往内驱力。认知内驱力以求知为目标,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自我提高内驱力常常以学业成就及因此获得的地位和威望为目标,并且行为目标指向未来的学术或职业发展,属于外部动机。交往内驱力以获得赞许和接纳为目标,通常面向长者和同伴。高校中的学子大都处在青年期,这一阶段主要的学习动机主要偏重于前两者。而在这样一个协同创新平台新模式中,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业能力水平的评价和证明、来自他人的肯定与赞许,都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从认知驱动力的角度而言,直接提升了大学生学习动力。目前高校学子,特别是普通高校的学生,其认知驱动力并非很强,经常只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以求顺利毕业获得文凭。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渴求度并不高,对于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并不明确。这与学生的年龄、年级、经验、眼界等不无关系。但当学生明确知道自身会参与到校企联合创新平台,并负责一定的工作任务时,其考虑的角度就不再仅仅是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完成学习与工作任务,这一责任感使得学生不得不以掌握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直接提高了学生求知的认知内驱力。
第二,从自我提高内驱力的角度来看,对学业成就感的目标间接提升了学习动力。一般来说,高校学生会因学业成就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但这里产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学习,提升学业成绩,能够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考虑,提前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不少大学生并没有获得学习成就的预期,获得文凭和毕业证就是最终目标。对于后者来说,学习成绩优异和获得班级地位和威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联,人缘好等内容反倒是大学中获得地位和威望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凭和毕业也即意味着就已拥有了未来职业发展的入门资格,所以学习动力不足。谈及学业成就,不仅包括各门专业课课程成绩,同时也包括各类赛事活动的成绩排名等。而校企联合创新平台,实际上则成为了一个联系书本知识、实践运用、实习体验多种内容构成的评价学业成就的新体系。学生在任务完成后,会收到由指导老师意见、企业代表意见、自我评估这三方面构成的评价表。这三部分内容均可以衡量学生自身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衡量自身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同时,无论评价高低,学生均可以获益,评价高即是一種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与实践;评价低则是一种提醒,激励学生重视学习,努力补齐所缺短板。因为这是一种非学业分数体系内的评价,所以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学生能力,也不会否定和打击学生,总体起到了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和持续实践的作用。
第三,从交往内驱力的角度而言,学习工作圈中的多元主体评价满足了大学生的“求赞”心理,间接提升了学习动力。大学生是需要获得赞许和接纳的年轻群体,他人的关注和评价会起到督促和鼓励的作用,同时能够促进主动学习行为的产生。在创新平台上,不仅要运用知识技术,同时考验人际交往、团队配合等实际工作能力,不仅要收获老师的评价,也要获得企业代表的点评,还会获得任务小组其他同龄群体的关注与接纳,甚至成为自己与就业意向企业初步了解的一个渠道。所以,多方合作和评价会产生一种小组动力,使得学生考虑自己的行为,重视自己的表现,督促学生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积极实践,表现自我,提升自我,获得能力提升,也获得心理满足。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多专业协同创新模式为教学改革创新注入了新的理念,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最短时间内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学生也拥有了广泛的学习驱动力,从被动要求掌握知识的应考者角色,转化为愿意学习各类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角色。另外,这种模式也为产学研用创新合作模式做出了一种新铺垫和新尝试。
参考文献:
[1]黄永堂.试论校企合作下的教学模式创新[J].职业,2017,(26).
[2]蒋海燕,王国超,陈亮.基于校企合作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7,(21).
[3]谢晓光.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5).
[4]吴春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J].职业技术,2017,(16).
[5]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Z].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该论文得到了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金的支持,项目编号:JGYB201818。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