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深处的领航人

2019-12-02朱华华

师道 2019年11期
关键词:作文语文老师

朱华华

吴丰强老师是我们学校的老科组长,到吴老师麾下干活是在我决心回归语文原点的时候。那之前,我已经在语文的边缘游走了六年……

记得2011年7月9号,我在日志中写道:

今天的教职工大会上,校长宣布了下学期的安排,我被安排到了高一,做一名普通的语文科任,经过多少次的呈请,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六年了,在回到原点这一刻,默然回望,难免感慨横生。曾经特别同情也特别欣赏那些为了一个都市户口而全力拼搏、永不止步的人,也許他们终生的努力仅仅只是达到了另一类人的生命起点,但他们的执着令人敬畏!我仅仅只付出了六年的代价,在级长的岗位上面对日复一日上传下达的繁琐事务,在与不同学生不同家长的迂回周旋中,那种心力交瘁的苦楚很难在三言两语中道尽。我只是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心灵的尘垢在与日俱增,在教学快被挤成副业的日子里,我没有时间去亲近语文,也没有心情去亲近语文。如今,我终于可以再次以最单纯的身份回到语文之路上,就像一个离婚女人孤身经历世事悲欢后与曾经的爱人再次携手一般,她必定会更深沉、更审慎、更虔诚、更珍惜地面对这份失而复得的感情!

所以我不后悔这六年在语文的边缘行走,当我终于卸下级长的行囊,带着满身疲惫谦卑地仰望语文,我才理性地认识到:我的后半生只有一条路可走了,这是性情和禀赋决定的,我庆幸上苍让原本十分感性的我及时认识了自己。因为这种认识带给我的不是沮丧,而是踏实!当走过了跃跃欲试的激情,走过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躁动,剩下的路就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踏实耕耘。当岁月洗尽铅华,剩下的一定就是生命的本色。旁观的同事或唏嘘,或惋惜,或惊异不解,而我只想严肃地告诫自己:认真过日子!

在走出被语文边缘化的困境之后,我做好了静坐冷板凳的一切准备,正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语文领航人——吴丰强老师。吴老师也是我遇到的最有公民意识和最具批判精神的一位一线语文教师。在遇到吴老师之前,我更多的是凭着一股子激情和经验式的感性在面对语文、面对学生,是吴老师的课堂为我打开了一扇理性思维的窗户。吴老师对于好学的年轻人一向是关爱并包容的,所以我能有机会伴着愉快的上课铃声一次次自由地走进吴老师的课堂,怀着虔诚与敬意享受一场场语文的饕餮盛宴。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知道了经典需要细读,方能领悟到其中的别有洞天。仅仅从“带月荷锄归”一句中,我们该引导学生看到的不仅是陶渊明辞官务农的形象,更应该看到其精神上的王者形象,因为无论如何苟且的现实也不会让他忽略头顶诗意的月光。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知道了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游学孩子越来越低龄化的现象中看到教育的功利,看到父母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从广场舞扰民、居民鸣枪放狗的现象中,看到其行为背后公共意识的淡漠和公民意识的缺乏。

特别记得吴老师的那节“华为高管辞职返乡侍母”的作文评讲课,我和绝大多数学生一样都在盛赞华为高管的孝道孝情,吴老师却能引导我们透过这一象征性的事件用时代的眼光、从批判的角度审视当代公民的责任:“华为高管的个体行为固然令人感动,但未必值得提倡。一个有着几千年孝道传统的国家,该如何实现孝道的现代化?首先必须认识到自给自足的时代,年轻人是家庭劳动力;分工合作的现代,年轻人则是社会的劳动力。同样还得认识到在开放多元、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当下社会,‘养儿防老的传统方式必然也必须为‘社会养老所取代,中国的父母也应该学习西方父母,学会独立生活,学会开创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我知道了要想引导学生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第一要务是需要把学生从“自然人”培养为“现代公民”,不是顺民、不是臣民、不是子民、不是暴民,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理性表达能力的“公民”。要想把学生培养为“现代公民”,老师首先得具有“现代公民”的思维与眼光:历史的眼光、时代的眼光、是非判断的眼光、透过现象洞析本质的眼光……而这些恰恰是我最缺乏的,也是单靠勤力难以速成的。

于是我开始从大量写作下水文入手,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我自己先写,逼迫自己先独立地分析作文材料、思考写作角度,然后瞅着吴老师有空的时候请他修改。最开始的坚持是很辛苦的,得应对俗务的干扰,得战胜自己的惰性,得从时间的夹缝中再争取时间……

当2015年高考下水作文《走近自然,诗意栖居》获得市一等奖,当2016年高考下水作文《多元评价乃教育正道》荣获市特等奖,当2017年高考下水作文《从“公地悲喜剧”看当今中国》发表于《语文月刊》,当《理性点赞,真实发声》《呼唤高雅艺术》先后发表于《广东教育》和中文核心刊物《写作》;当学生越来越喜欢上我的作文讲评课,当学生语文成绩由起伏到稳定,当学校连续五届安排我留任高三……从语文边缘回归后,我看到了自己的专业自信正在一点一点地恢复,而这一切都必须得感谢吴丰强老师,但我从吴老师身上学到的却远不止于学识。

记得2018年12月,我受邀到珠海去送一节课,当时以为就是一节普通的送课,想着还可以亲睹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就爽快地答应了。

一周后珠海的老师告诉我上课的篇目是鲁迅的《祝福》,还是同课异构,珠海出一位老师,外地出一位老师,据说还邀请了著名语文专家郑桂华老师评课、开讲座。我一下子傻了眼,有一种骑虎难下的感觉,真想找个生病的理由不去了,但人家的宣传海报已经出来了。如果让我自己选择,我想我是一辈子都不会选鲁迅的作品来上公开课的,我喜欢小诗歌、小散文,总觉得自己只适合驾驭精致优美的感性小文。但这一次被逼上梁山,只能硬着头皮上山了……

接下来,我一头扎进鲁迅的文字里,再一头扎进研究鲁迅的专家孔庆东、钱理群的文字里……埋头备课几天后,肚子里算是有货了,信心自然增加了不少。第二天试讲,邀请吴老师听课,吴老师的批评毫不留情:讲得太多,舍的不够,得的就不突出;缺乏主线,主题不鲜明。

当晚,我先是忍痛割爱,删去了对祥林嫂的肖像分析,然后确立了主题式的标题“对一个悲剧的思考——读鲁迅的《祝福》”。接下来再试讲,再邀请吴老师听课,吴老师的反馈是:普通的课没问题,同课异构可不行,“谁杀死了祥林嫂”的问法太泛滥了,你的课又是第二节上,一旦跟人家撞课,那就成笑话了。

但怎样另辟蹊径,我是真没辙了。记得那天周三,我和吴老师都有晚修,我们在办公室里一直琢磨,提出一个方案,又推翻,再提出一个方案,再推翻,一直折腾到十点多钟,第二天我就得出发赴珠海了,吴老师说,不急,再想想吧,明天才出发呢……

回到家,我累得快散架了,实在不想再想这个课了,就对自己说,常规就常规吧,靠上课的表现力去争分吧,一下子说服了自己,于是蒙头大睡。

第二天早读,吴老师对我说,他晚上一直睡不着,在想怎样打破常规切入。可以从不该成为乞丐的人却沦为了乞丐、不该死的祥林嫂却死了的角度切入,既避免了“谁杀死了祥林嫂”之类的俗滥问法,又能水到渠成地将个人悲剧上升到社会悲剧。

那一瞬间,我的感动和自责是同时涌上心头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角度,我上课的症结打开了。但吴老师睡眠一直不太好,因为我的课而影响他的睡眠实在是罪过……吴老师马上安慰我,说没事没事,他虽然在凌晨一两点才想明白,但想明白后马上就睡着了,因为没有心理负担了,所以睡得特别香。

第二天到了珠海,我很快地调整了课件和教案,虽然没有试讲的时间了,但我心里有數了。

接下来是同台上课。上课前看到了参与同课异构的李老师的简介:兼职教研员,名班主任,教导处主任,主持过N个课题,发表了N篇论文,N节优课获奖……我们在报告厅上课,李老师第一节,上课的时候走廊上都挤满了人,他的课一上完,报告厅就走了三分之一的人,因为同时开放的还有高三的语文复习备考课。只剩下不足三分之二的老师观摩我的课,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让走了的人后悔去吧!”于是斗志昂扬地走向讲台……课结束后,评课专家和听课老师都不吝赞词,我想,这些对我专业信心的影响是无价的。

返校后跟吴老师汇报整个经过,言语间颇有自得之意,吴老师却正告我说,我们要正确定位同课异构的价值,不是两位老师个体功力的较量,而是两种教学思路、两种教者风格、两种语文风景的呈现,通过多维角度、不同策略的交流,来引发智慧的碰撞,来开阔参与者的眼界,进而丰富语文的教学视域……

此刻我才明白,之前从吴老师那里习得的执教《祝福》的独辟蹊径的构思,还只是知识层面的,这一次,我学到的则是眼界、胸襟、情怀层面的。而无论哪一种,都是我短时间学不尽的……如果说我现在能够在语文的香径上探幽揽胜,能够在语文的园地中撷得一两片花瓣,我想我应该感谢吴丰强老师,感谢吴老师于学识技能上的指引,更感谢吴老师于胸襟情怀上的影响!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作文语文老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