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秘密在哪里?
2019-12-02蔡明
蔡明
对于广大的写作爱好者,特别是一直苦于写作难有突破的中小学生来说,《莫愁·小作家》的创刊,无疑是一大福音。事实的确如此,自从《莫愁·小作家》2019年9月问世以来,获悉者无不争相传阅称叹,或悄悄相告,或推朋友圈。
她能在纸媒式微的大背景下横空出世,又能在作文类期刊如云的环境下脱颖而出,这本身就是秘密,让人无法小觑。而她的发刊词,更是立异标新,别具风韵。发刊词作者系《莫愁》总编,一位从事文字工作几十年的作家。她用真真实实的经历,于娓娓而谈的轻松叙说中,揭开了一个天大的谜底,写作的全部秘密就在《秘密》里。
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个《秘密》!
秘密
韩丽晴
瑞老师不怎么笑,这让她看起来有点凶,同学们怕她,我也是,甚至比别人更怕她。
寒假后刚从村小学转来的我,有点不习惯瑞老师。这里所有的老师我都不习惯,他们身上没有农村学校老师特有的植物的香味。
儿童节,我们排着队去大会堂表演节目。路边看热闹的人快要挤爆街了。他们夸奖着认识的孩子,大声喊着自家孩子的名字。要上台表演的同学,脸上打着胭脂粉,是人群中的小太阳,照亮了一片,也把我照得愈发黯淡。我自卑地低下了头。
第二天,瑞老师布置作业,写篇欢度六一儿童节的作文。瑞老师说,写得好的同学会被请上台朗读作文。
我不知怎样才能“写得好”,儿童节那天我并不高兴,我不想写一篇假装高兴的作文。那样写,作文是假的,写作文的我也是假的。
晚上,我在小饭桌上写作文,突然就想到我的家,想到曾经的小学。村小学三面是田地,春天长麦子,夏天栽秧苗,秋天时操场上晒满了黄豆和芝麻的杆子。而冬天,校园的菜地里,青菜、大蒜个个头上顶着白霜。
食堂里烧饭的瘸爹喜欢那层霜。他说这是糖呢,天冷了,花没了,草枯了,老天就送点糖来甜甜嘴暖暖心。果真是糖哩,霜打过的青菜,特别好吃。
记不得作文交上去多少天了,一天,瑞老师喊我到教室前面,说:“你写得很好,你读给大家听。”
我涨红了脸,看着瑞老师的眼睛。她的眼睛那么亮,那么清,我看到自己小小的影子在瑞老师的眼睛里,也是那么亮,那么清。
我低下头,读出了第一句:“我的儿童节在我的故乡里……”
那堂课上,我发现瑞老师会笑,没有那么凶。
后来,我告诉我的同桌,那个爱打篮球的男生,我说:“告诉你一个秘密,瑞老师会笑的。”
男生不信。但没有关系,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以前以为瑞老师不笑,是因为瑞老师笑得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用嘴巴在笑,用声音在笑,笑得很响,连树枝也会跟着笑声晃动。瑞老师的笑,是用眼睛在笑,笑起来时,无声,眼睛里荡漾着春天一样的波光。
我还发现瑞老师很美,她常年穿着灰色和蓝色的衣服,永远剪着短发,说话时,眼睛会一直看着对方的眼睛。瑞老师走路时,喜欢在胸前抱着书本,没有书本时,两只手就交叉握着。
因为发现了瑞老师笑的秘密,我有了自己的秘密。我喜欢上了瑞老师。我模仿着瑞老师的样子去笑、说话、走路。甚至从此,我爱上了观察,爱上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一朵花、一件事、一个人;我爱上了书写,写美的世界,写真的人。
多年后,上了大学,在现当代文学课上,我才明白,我从瑞老师那儿接受到的,是最初的文学素养。文学给予的滋养,是让你具有独特的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成为人群中独特的那一个。
后来,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的幸福就是不断地去发现,去表达,去见证和记录人性的各种状态,去传递生命无限的创造性和美好的秘密。
今天,我们创办《莫愁·小作家》,也是抱着这样的初衷,希望每个孩子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浸润,都能成为发光体,都具备独特的发现力、思考力,成为那个你最愿意成为的自己。
我们共勉。
(《莫愁·小作家》创刊号卷首语)
不足1200字的篇幅,恰恰是非常低调而又有情调的卷首语。没有那种卷首语、发刊词的范儿,它只是一个生命拔节过程的缩写,是一個关于在写作中生活与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并非是落到莫愁湖里的巨石,充其量是一块鹅卵石,轻轻一叩,荡起了文学之都满湖的春潮,漾起了一波一波的涟漪。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缩写,不,这个故事,回答了一个不亚于千古之谜的难题——写作的真正秘密在哪里?
1.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没有人不想“成为那个你最愿意成为的自己”,这是人之本性。认识自己,懂得规避,学会选择,自我完善。这是人一辈子需要修炼的课程,而写作本身就是修炼。
同样,没有人不想“成为发光体”,做一个对家人、对事业和社会有用的人,能为别人的生活带来哪怕只有“一点点光”的人。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写作,光源自带。
当然,也没有人不想让自己“具备独特的发现力、思考力”“具有独特的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成为人群中独特的那一个”,鹤立鸡群,独领高标。
因为这些能力属于文学,是文学的最基本素养,是在文学滋养下才会成就的独具慧眼。缺少这样的能力,在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面前,你发现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本质与规律;你不会成为启明星,不会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成为照亮整个人类的灯塔。
其实,成为一个小小的“发光体”,像作者那样,因为热爱写作,最终“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幸福就是不断地去发现,去表达,去见证和记录人性的各种状态,去传递生命无限的创造性和美好的秘密”,这就足够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韩丽晴的眼睛里,写作就是一件乐趣无穷的事,她在发现、表达和见证中,创造生命,传递情愫,呈现美好,气清,情清,心清。这就是一种美好晴朗的人生,这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人这一辈子很长,要能始终做着一件有趣的事,用自己的笔,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你便会乐在其中。
2.到底应该怎样写作?
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术”的话题,更有人为之研索一生,总结出多少多少“法”,试图救生灵于写作的痛苦之中。遗憾的是,结果并非那么美妙。
读过刘勰《文心雕龙》的人会明白,写作是道、法、术的三者融通。而在韩丽晴这里,被统称之为“秘密”。而这个秘密里首先是“道”,写作之道。
首先是做真人,说真话,写真文。
当老师布置写一篇“欢度儿童节”的作文时,她很犯愁,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得好”,因为“儿童节那天我并不高兴”,她“不想写一篇假装高兴的作文”。为什么呢?她说,“那样写,作文是假的,写作文的我也是假的。”
陶行知先生有句教育箴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教育之道,教育大道。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我们就背离了教育的正途,同时也违背了写作的正道。朱光潜先生说过:“人品的修养,实在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思想情感为文艺的渊源,性情品格又为思想情感的型范。思想情感真纯则文艺华实相称,性情品格深厚则思想情感亦自真纯。仁者之言霭如,诐辞知其所蔽,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每饭不忘君国,都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面。”陈望道先生在谈及作文的态度时说:“今后作文自然该以‘力求真实,就是力求吻合事象为最后的态度了。”用教育家叶圣陶的话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真实主义创作代表路伊吉·皮兰德娄说过:“文学打动人的始终是其中的真诚,而不是那些雕虫小技的文采。”
这就是韩丽晴向我们传达的第一个秘密,关于“真”的秘密,关乎写作之道。我们现在的写作状态为什么如此之惨,韩寒曾说过,第一次说谎是从作文开始的。甚至有一篇网上流行的文章,《人生撒谎作文始》,这好悲哀!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写作效率低下的深层次的原因之一。请记住“我的儿童节在我的故乡里……”的小韩丽晴!我们也跟着瑞老师一起,喜欢、欣赏这样写“诚实的、自己的话”的作文!
其次是学自然,学生活,学身边的每一个人。
人是自然之子。作者生在农村,长在田野,从小就喜欢“农村学校老师特有的植物的香味”,“村小学三面是田地,春天长麦子,夏天栽秧苗,秋天时操场上晒满了黄豆和芝麻的杆子。而冬天,校园的菜地里,青菜、大蒜个个头上顶着白霜。”这样的文字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一个喜欢自己生活环境的孩子向自然学习的收获。谁是我们真正的写作老师,第一就是自然,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那是我们写作的“根”。大自然不仅给我们赖以生活的依托,更给我们无私地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写作资源。
向生活学习,生活是写作不竭的源泉。“食堂里烧饭的瘸爹喜欢那层霜。他说这是糖呢,天冷了,花没了,草枯了,老天就送点糖来甜甜嘴暖暖心。果真是糖哩,霜打過的青菜,特别好吃。”这是独特的生活经验,这是从生活中拿来的写作素材,更是让作者一生难忘的生存之道。经常有人会这样说,生活就是一本大百科全书,是一本读不完、学不尽的大书。会讲故事的莫言就曾经说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烧饭的瘸爹”,是《秘密》的神来之笔,让我们灵光一现。不但白霜是糖的认知来自烧饭瘸爹,而且,前面作者对校园三面春夏秋冬景物的勾勒,其文字、句式、节奏、感觉,无不和瘸爹的表达相似。语文学习,写作表达,没有谁规定一定是向书本学习或是向语文老师学习的,只要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都会是我们写作的导师。真正的良师,永远是和我们相遇的人。甚至瘸爹细心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观察,也一样影响了作者。
当然,作者向瑞老师学习的就更多了,这里就不用我来唠叨了。
再次是会观察,会多方位观察,会用心去发现。
作者在发现瑞老师会笑这个故事中,有了一个大收获:“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请注意,这是自己的眼睛,不是别人的。这是独有的,连同桌都没有发现。这就是秘密。有了这样的秘密之后,便发现了更多的秘密,发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从此,我爱上了观察,爱上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一朵花、一件事、一个人;我爱上了书写,写美的世界,写真的人。”这是写作的重要品质,是写作的良好习惯,更是生命成长的拔节和升华。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拉马戈告诫我们,“如果你能看,你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他甚至批评说,“我认为我们是看见的盲人,能看见但不去看的盲人。”因为我们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者停在表面;或者囿于一隅,永远不能有多维度、全视角、深层次的发现,当然,也就没有对生活最本质的表达。
当然,这里的秘密,还包括开篇要制造悬念(“比别人更怕她”),抓住读者的阅读期待;包括紧扣写作重点(“发现瑞老师的笑”),铺叙、特写、衬托、比较;包括一线串珠(“秘密”)的布局和结构;还包括运用多种感官、多种修辞以及陌生化表达等技巧。
所有这些,经纬了《秘密》,也透露了“秘密”,彰显了“清写作”的风格:文字精灵,叙述简洁,细节生动,情感柔韧,主题积极,行文优雅。
谢谢《秘密》!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