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 精练 精进
2019-12-02李爱莲
李爱莲
教研活动是教师合作研讨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阵地。但在当前的教研活动中,更多时候存在着“假教研”的现象,为了教研而教研,教研活动的形式化、浅表化、朦胧化现象普遍存在,教师作为教研主体真正的参与度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教研活动的质量。这其中的核心原因,笔者认为是教研缺乏深度思考的参与。这样的“浅教研”势必带来教师的“浅教学”,教师的“浅教”则必然导致学生的“浅学”。因此,认真开展对教研活动形式与内容的研究,让“深度教研”走进学校,既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如何理解深度教研
只有深度的教研才能够使教研真正地“站高一线”指导课堂教学。那么,教研的“深度”如何体现呢?笔者认为,当教研活动的内容真正由关注“学科知识”转向关注“学科思维”、由单一的“学科思维”转向跨学科的“共性思维”时,教研才能发挥出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
● 如何实现深度教研
深度教研的聚焦点是将思维与教学进行有效、深度的融合,那么,实现深度教研的路径及策略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思维可视化策略的运用,可以助推深度教研的发生。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创建者刘濯源教授指出:“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学科思维的建构过程,运用结构化的思维组织方式,借助图示及图示组合呈现出来的过程。下面,笔者将从学校教研视角,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基于思维可视化支持下的深度教研”的路径探索。
1.运用追问模型,分层设计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要有“问题”意识,有效的教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如何设置有效的问题,是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针对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在深度教研时,教师要围绕“问什么、怎么问、为何要问、何时要问”展开思考和讨论。例如,在进行四年级语文《普罗米修斯》一课的备课时,围绕“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这一主题,通过想象天神宙斯对普罗米修斯从肉体到精神的折磨感受人物形象,教师最初设计的教学引入如图1所示。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想象画面,体会普罗米修斯受到的痛苦责罚,感受勇敢、无私、无畏的人物形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的引领下,课堂看似非常热闹,但“繁华的课堂”背后却是思维之花的“枯败”。
在課后教研中,教师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进行思考:这样的追问是否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指向情感体验的追问是否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要求?这些问题使学生收获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否可以迁移?带着这些问题,教师们进行合作教研,重新审视文本,运用思维可视化建模策略,并按照知识层次理论(浅显知识—隐含知识—超越知识),对本堂课进行了分层问题设计,并建构了“课堂三层递进式提问模型”(如图2)。针对每一个知识层次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文本探究。
“浅显性问题”引领学生初步理解文本,提取文本信息;“隐含性问题”引领学生透过文本表层,探究文本主旨,理解文体特征,建立文体意识。在回答隐含性问题时,学生不仅要提取文本信息,还要对文本信息进行多层级概括。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及结构化思考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超越性问题”可引领学生借助文本的内容,去思考更深、更广且富有哲理的问题。当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侃侃而谈时,他们就已经从文本走了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哲思,这是超越了知识本身的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通过由浅入深递进式的“设问—追问”,让学生从“文本表层”进入“文体深处”,再跳出文本进入“哲学思辨”,这样的过程,是教师带着学生进行体验和深度思考的过程。问题的精准设计,可以使课堂学习更富有思维含量和情感体验,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心智深度卷入,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这样的备课形式,真实又真诚地帮助教师从思想认知和教学实践能力上都获得进步和成长。
2.运用学科思维导图进行单元备课,把握教材知识结构
学科思维导图是一种常用的思维可视化策略,用于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结构化表征。笔者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教材梳理,从整本书到整个单元,通过集体研究绘制单元学科思维导图,引领大家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结合课标对知识和能力训练点进行系统化建构,让课堂从关注学科本质开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图3是五年级语文备课组运用学科思维导图进行的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知识系统建构,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师以此为教研出发点,将本单元中的四篇文章进行梳理和比较。教师运用学科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比四篇文章,厘清哪些文章是借物抒情,哪些文章是借物喻人,哪些文章是借事抒情,让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这一单元的单元目标,使其能够在今后的阅读中感悟这些写作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以致用。
3.运用学科思维导图进行拓展阅读,深化教育理解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对教育、教学本质的认知,只有将理念内化变成行为,课堂教学才能彰显“育人”本质。教师首先应是一个“读书人”,要读好书,会读书,把书读透。例如,教师通过合作研读、读书分享与教学反思,已经完成了《成长型思维训练》《濯源心智教育文集》《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三本书的深度阅读。虽然数量不多,但力求把每一本书读透、读精,教师们读完后绘制学科思维导图对书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提炼,借助图示分享读书心得。
● 结语
虽然学校推进的“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深度教研”仍然处于初始阶段,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笔者看到了教师的蜕变和成长。“思维可视化”给笔者所在学校的深度教研带来了生命的春天!笔者愿意也一定会循着“思维可视化”的脚步,努力践行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让深度教研引领深度教学,以深度教学引导深度学习,让教育看见思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