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值税改革(2012年至2019年)效果分析

2019-12-02平音

时代金融 2019年29期
关键词:税收收入税制营业税

平音

一、增值税改革概述

2012年之前,我国流转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增值税是对销售商品或者劳务过程中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而营业税是对特定行业经营过程中所取得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的税制设计旨在通过仅对增值额征税,避免对企业重复征税,加重企业税负压力。但因为之前二三产业发展不平均等多种因素,我国一直既开征增值税,又开征营业税。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二三产业间的经济交易日趋频繁,同时开征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弊端日趋明显。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的根本原因是仅对增值额征税,即下一个环节征税时可以抵扣上一个环节已经缴纳的税款,但这要求企业提供上一个环节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而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因为负担的不是增值税,是无法提供此类发票的。因此,当缴纳增值税的企业与缴纳营业税的企业交易日趋增多时,无法抵扣的情况也不断增加。缴纳增值税的企业面对此种情况,只能选择承受重复征税,或者不与缴纳营业税的企业交易。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缴纳增值税的企业一般会选择后者。这又会导致缴纳营业税企业的发展受限。另一方面,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因为需要就全部营业额交税,无法抵扣上一环节已实际负担的增值税,所以也面臨税负增加或交易范围受限的艰难选择。因此,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同时开征,在经济不断发展、二三产业交易增多等情形下,弊端更加明显,对经济发展的副作用不断增强。

面对这种情形,同时也为了给各行业营造一个更为良好的经营环境,国家果断进行增值税改革。不过出于对征纳双方等实际情况的考量,具体改革采用的是“分步走”的形式,从局部到全国,分行业逐步推进,并对增值税体制不断完善,最终向现代增值税制度迈进。

2012年1月1日,首先在上海对交通运输业(不含铁路运输)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进行了“营改增”试点。虽然改革初期,部分企业有畏难情绪,尤其一些熟练会计面对新政策会觉得不适应等,但当企业切实感受到“营改增”对当下和未来的好处时,便开始主动配合税制改革,同时,国家各级税务机关为了保证企业平稳过渡,也是采取了多种帮扶形式。2012年8月1日至12月1日期间,依靠此前改革的经验,行业试点很快分批扩大至北京等12个省市。

经过一年多的平稳运行,2013年8月1日,行业试点推广至全国,并纳入了“广播影视服务”;2014年1月1日,纳入“电信业”;2016年5月1日,纳入“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至此,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我国实现了增值税对货物服务的全覆盖。

虽然“营改增”已经结束,但国家的完善税制、减税降费并没有结束。2018年5月1日,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适用税率从17%降到16%,交通运输等行业增值税适用税率从11%降到10%。2019年4月1日,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适用税率从16%降到13%,交通运输等行业增值税适用税率从10%降到9%。

上述内容是我国自2012年起对增值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这必然不会是增值税体制改革的全部,后面必定还会有更多的措施来完善增值税体制,以期减轻企业负担、释放企业活力、增强经济运行。下面我们结合改革后的经济数据,对上述2019年之前措施的改革效果进行详细分析,并基于此分析对2019年4月1日的改革结果进行简单预测,最后对我国增值税体制的后续改革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

二、增值税体制改革(2012年至2018年)效果分析

(一)首批“营改增”试点城市上海(2011年至2017年)税收收入变化分析

2011年至2017年,上海市税收收入总额分别为9595.01亿元、10409亿元、10922.01亿元、12083.95亿元、13989.51亿元、14666.61亿元、16213.67亿元,其中增值税收入分别为1682.41亿元、2115.29亿元、2386.21亿元、2654.29亿元、2676.46亿元、3346.72亿元、4911.82亿元,营业税收入2011年至2015年分别为1041.54亿元、897.92亿元、962.21亿元、1001.76亿元、1215.49亿元。随着“营改增”的实行与不断推进,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上海市增值税收入在持续并快速上涨。同时,2011年至2017年增值税收入在全市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基本保持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16年5月1日全面“营改增”之后:17.53%、20.32%、21.85%、21.97%、19.13%、22.82%、30.29%。而营业税收入除在2012年首次推行“营改增”当年大幅下降外,其他年份有缓慢回升,但在全市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已经从营改增前的将近11%跌至8%左右,并在2016年完全被增值税取代。“营改增”原本的设计即由增值税取代营业税,以期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为企业降税减负,而从上海的改革结果来看,2011年增值税和营业税占上海全市收入28%,2017年增值税占上海全市税收收入30%,与设计基本一致。

(二)“营改增”期间上海与全国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2011年至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海分别为:84037元、86969元、92852元、99438元、106009元、116582元、126634元;全国分别为:36302元、39874元、43684元、47005元、50028元、53680元、59201元。无论从是上海还是从全国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在增长中。但2012年至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则不同,并不是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是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的,上海分别为:3.49%、6.76%、7.09%、6.6%、9.97%、8.62%;全国分别为:9.84%、9.56%、7.6%、6.43%、7.3%、10.29%。可以看到,改革初期,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并不高,且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相距甚远,但随着政策的深入,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不断上升,并在2015年超过了全国水平。尤其在2016年,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大幅度超过了全国水平,但随着2013年8月1日,“营改增”在全国范围推行,以及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在全行业推行,上海优势不再,可以看到,2017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又超过了上海。当然,这当中也有地区优势、政策倾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营改增”对经济具有正向作用是肯定的。

(三)增值税改革期间(2011年至2018年)全国税收收入分析

2011年至2018年,全国税收收入总额分别为89738.39亿元、100614.28亿元、110530.7亿元、119175.31亿元、124922.2亿元、130360.73亿元、144369.87亿元、156400.52亿元,其中增值税收入分别为24266.63亿元、26415.51亿元、28810.13亿元、30855.36亿元、31109.47亿元、40712.08亿元、56378.18亿元、61529.33亿元,营业税收入2011年至2016年分别为13679亿元、15747.64亿元、17233.02亿元、17781.73亿元、19312.84亿元、11501.88亿元。从2011年至2018年,全国税收收入、增值税收入均处于持续增加阶段,而营业税在2011年至2015年之间也是持续增加,一直到2016年才有所下降,而且在2016年5月1日开始全面实现“营改增”的情况下,2016年的营业税收入也超过了2015年营业税收入的一半。由于经济体量庞大、产业结构调整、税收惯性等因素,税制改革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有时会延迟发生。不过,从2012年至2018年全国税收收入增长率来看,税制改革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还是较为明显的,全国税收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2.12%、9.86%、7.82%、4.82%、4.35%、10.75%、8.33%,从2013年“营改增”开始,税收收入增长率开始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15年和2016年,增速是2012年的三分之一。但到了2017年,立刻回升到10.75%,这部分是因为前两年在适应新政的过程中,税收收入增速放缓。到了2018年,税收收入增速回落到8.33%,当年我国继续推进增值税体制改革,尤其是将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适用税率从17%降到16%,交通运输等行业增值税适用税率从11%降到10%,这使得增值税收入增速从前两年的30%以上降回9%。虽然增速放缓,但增值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总体比重在不断增加,2011年至2018年分别为:27.04%、26.25%、26.07%、25.89%、24.9%、31.23%、39.05%、39.34%。2011年至2016年营业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为:15.24%、15.65%、15.59%、14.92%、15.46%、8.82%。在2016年之前,增值税和营业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约40%,而2017年和2018年,增值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也达到了39%以上,这部分说明了当初“由增值税代替营业税,扩大增值税抵扣链条,避免重复征税”的改革设想基本实现。

(四)增值税后续改革(2017年至2019年)对增值税收入的影响分析

2017年继续推进增值税改革,全年实现减征增值税9186亿元。这其中包含:2016年5月1日全面实行“营改增”后,由于政策衔接等问题,2017年有四个月的翘尾减税;2016年购进的固定资产只能抵扣60%进项税额,因此还有40%进项税额在2017年抵扣;2017年7月1日起,增值税税率四档改三档,即将原来13%税率改为11%税率,7-12月实现减税147亿元。2018年增值税三项改革平稳进行,其中2018年5月1日起降低税率共减税约2700亿元,制造业占35%,即约945亿元。2019年,由于2018年5月1日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降低一个百分点的延续影响,一季度翘尾减税976亿元。随着增值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减税降负,赋予企业更多活力,营造出良好的经济环境已初见成效。

综上所述,“营改增”后,增值税已基本取代营业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与改革前两税的总比重基本相同;增值税体制改革对企业具有正向作用,但受到产业结构等适应性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而越早适应政策的企业,效果越为明显;增值税体制改革会在短期导致税收收入增速放缓,但因为其对企业具有正向作用,并进而刺激经济,所以从长期来看,税收收入增速会在后期回升,并逐渐趋于稳定,且与改革前相差不大。

三、增值税体制改革(2019年)效果预测及政策建议

(一)增值税后续改革对各方影响分析

2019年4月1日,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适用税率从16%降到13%,交通运输等行业增值税适用税率从10%降到9%。此措施必然会引起增值税收入总额减少及增速放缓。2018年5-12月增值税收入减税约2700亿元,每月约337.5亿元;2019年1-3月增值税收入减税约976亿元,每月约325亿元;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此次税率将降低三个百分比;2018年降税中制造业占35%,上述因素结合在一起,2019年四月后每月降税总额约能达到600亿元。但改革对企业是具有正向作用的,这之后企业家信心指数、投资意愿等应该都会大大增加,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增值税税收收入的总额与增速在后期又会逐步回升并趋于稳定,且与税制改革前不会相差太多。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二)增值税体制改革可行性政策建议

1.税制改革实施前加大宣传力度。企业对税制改革有一个了解、适应、反思、调整的过程,越早开始这个过程,对企业、对经济的正向作用就越快速、越明显。因此,在税制改革实施前,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可以大大提升政策实施效果。

2.税制改革实施中做好配套服务。减税降负能够为企业带来实际利益,企业自然希望能够配合,但这个过程中,也需要税局做好各种配套服务。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平时工作比较繁忙,且文化层次不一,对政策的认识与操作必然存在很多疑問,这就需要税局的工作人员首先对政策进行充分学习,然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纳税人进行解释,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另一方面,在全面“营改增”后,增值税开票软件等的配套也显得更为重要,这决定了企业能否准确便捷纳税,税局能否快速无误征税。因此,在税制改革实施过程中,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可以切实保证政策实施效果。

3.税制改革实施后进行总结反思。税制改革的制定是困难的,某一措施能否达到预定目标是未知的,因为同一时期各国或一国各个时期的经济情况,产业结构、文化环境都不同,并没有完全相同的案例可以参考,而且税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影响相互叠加、相互推进,最终的效果与预计往往有所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改革的设计者们需要对改革效果时时总结,不断反思,以期积累经验,在下一次的改革设计中,对政策实施效果更有把握。因此,在税制改革实施之后,不断总结反思,可以有力保障将来的政策实施效果。

税制改革不是一时的,现代税制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对企业、对经济不断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税收收入税制营业税
唐朝“两税法”税制要素欠缺析论
加强事业单位非税收收入管理的分析
近期我国税制改革的重点
减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的税制改革思考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中央营业税暴增30倍 特殊时间段的特殊现象
各项税收收入(1994 ~ 2015年)
农业主要税收收入
新税制来了 今后咋淘洋货?
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