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教与学”变革探析

2019-12-02李华军

中学理科园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教与学探索

李华军

摘   要:在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教师职能从单一传授知识转变为专业化、协同化和社会化多形态的教育服务,学生的学习形态也由统一模式转变为差异化、个性化和精准化。信息化环境催生了研究性学习方式方兴未艾。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资源来源多样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而通过大数据使学生的评价趋向于过程性、差异性和全面性,使评价更精准客观。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课程;探索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深刻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思维及方式。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方式的进展,正在重塑人类对学校、课程、教师、学生这些习以为常的教育概念的理解。而优质教育资源的便利获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以及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重要特征。但这十几年来中职电子专业也一直面临就业容易而招生难,开办专业时间长而成熟难这两个矛盾。造成这两个矛盾的根源主要还是中职电子专业的“教与学”没有与时俱进,从而无法培养出具有一定“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的毕业生。本人这几年有幸获得上级教育部门支持,在我校电子专业开展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核心专业课程“教与学”改革试验,下面就谈谈变革中的几点探索和体会。

1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职能从单一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引导、支持、管理和评价四位一体的的专业化、协同化和社会化多形态的教育服务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工作的重心不再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任务,转变为以大数据分析结果,精确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科素养结构、心理和认知能力,通过建模设计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以及学科素养结构,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知识的精准传授和迁移,从而增强每个学生的个体优势。在新教学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教师的关注点从如何把一个知识点讲清楚,转变为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学生学习的引导。一门课可能由多位教师负责,有学科的专家牵头,通过教学的设计者、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数据库的管理者等,越来越多专业化的分工,使教学变成一个基于较大规模协同化和社会化的教育服务。例如我们在电子专业中《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前后总共有五位老师参与,包括课程整体规划和教学进度编排,多媒体素材收集和仿真动画的制作,典型案例的编程和仿真,硬件电路的设计和调试,课程的传授和演示,视频拍摄和编排,网站的建设和管理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教学模式更像是一个电影拍摄过程,演员(课程传授者)背后站在一群支持者。因为这种专业化和系统化,使教学每个环节都能做到科学化和精细化,从而使被教育者接受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获得的优质教育资源。

2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形态可以变成差异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形态

差异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形态是根据学习者个性的特征来安排环境、资源、设备和人员的个性化、精准化教育方式。 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不是降低知识掌握的难度和广度,只是降低知识掌握中重复操练的次数,增强知识掌握的效率,用更多的时间提高个人的能力。

这种学习形态首先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和管理实现学习者个体学习情况的具体化和可视化,然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把相关知识推送给学习者,实现基于差异化和精准化的个性化教学。 所以今后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要越来越多的运用基于上述学习形态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其次学习者还可以从海量的信息化资源库中根据教师提供的学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我们在电子专业教学中开发基于上述这种学习形态的个性化学习系统的核心思路是(1)按照知识点开发小型的学习课件。(2)将每个微课按知识点间的关系建立认知关联,形成辅导知识库。(3)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的学习活动,通过智能终端与传感网络,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过程性信息和数据。(4)系统形成仿真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可视化知识图,生成学习者知识模型。(5)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地图,进行个性化推荐。比如我们在进行《电子技能与训练》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然后对教材中每个知识点都开发了学习课件和动画视频,然后上传到学习平台上,利用手机APP,学生完成相关课前的知识测试,通过以往实训课程的考核结果,数据库后台自动分析出每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长短处,最后学习平台自动提示学生要补缺的内容和技能,并实时记录学生学习的时长。通过以上学习形态,学生学习过程不再是盲目的,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大水漫灌,整个学习过程是点穴式教学。

3  信息化环境给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可靠平台

研究性学习一直是提高学生能力一种有效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主要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项目带动,利用类似科学研究的环境,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相关学习素材,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其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现代教育体系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教育实践[ 1 ]。其要点如表1。

近些年随着信息化教学环境大大改善,互联网上的关于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材料。而现有工具软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强有力的辅助研究工具,网络平台也给研究性学习的交流管理提供了便捷工具。我们专业开设有《电气安装与维修》这门课,这门课很大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很强,用到电力拖动、变频器、伺服、步进、传感器和PLC等大量以往都有接触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阻塞,最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这几年我们在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八教八学”环节的信息化课堂结构,通过大量信息化技术,成功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索。

首先课前环节中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中数据库管理软件分析学生以往学习情况数据,精确地掌握学生学情。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学情,教师利用网絡平台向学生下达探究任务和要求,同时与任务相关的各种学习资源也在平台向学生开放。学生根据探究任务和目标完成课前测试(学生为了完成这些题目,一定要查阅上述关联内容),平台里数据库管理中心记录并分析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开放的学习论坛提供给学生自由讨论,而教师实时针对学生的疑惑和研究偏差给予指导和纠正。

课中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分组协作研究学习,这种分组相互取长补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小组成员课上完成课程导入和新任务后,利用教学平台实时进行验证,在完成随堂测验练习并及时提交,还能及时得到反馈。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教师对知识点中难点进行精讲,对薄弱环节补充讲解,重点进行问题辨析,通过多样化的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新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学生针对教师布置的弹性分层作业和任务,对所学习的新内容进行运用巩固,拓展提升。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的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学生完成情况和过程教师无法准确了解。并且这些作业无法起到全面检测和巩固研究项目的目的。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以依据学生课内学习情况的分析数据针对每个学生发布个性化的课后作业模块,并继续在学习平台推送重点内容的微课视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主动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原则[ 2 ]。

4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电子专业教学评价更加实时性和科学性

中职教育发展到现在教学评价是最和普教相似的,在很多地方,很多专业里还是期中期末一卷定胜负,即使有少量的过程性评价,但也因为是辅助性或补充性,根本起不到真正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作用。我们16年开始建设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机制。首先,我们尽量把主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划分成单元小模块,然后小模块的知识目标和技能工艺要求都编制了详尽的考评表,并在表中给出了标准的答案和模型。然后上课时教师通过平板电脑登录考核平台,每节课都根据考核表对学生实时进行考评。考评结果自动上传数据库管理中心,在中心,考核数据经过分析后直接把各種分析的数据通过图表或音视频推送给教师和学生,这样每次“教与学”效果都能在教师和学生那里一目了然。这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模式从教育效果、教育效率和教育效益和关系绩效几大模块进行评价,使信息化课堂教学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转变为量化结果,教学评价由单一转向综合、全程、实时和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学诊断与个性化辅导成为现实。有效地解决了大班教育、合作学习中传统教学难以消除的马太效应问题。

虽然信息化环境下电子专业教学我们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较为显著的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但这种模式也容易催生出另一个弊端,教师太依赖于信息化教学环境,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变得少了,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功能丢掉不少,同时“教与学”过程中学生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桥君.研究性学习在《常用工具软件》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论坛, 2007(8): 109.

[2]孙曙辉,刘邦奇.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22): 21-24.

猜你喜欢

信息化环境教与学探索
楷书的教与学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浅析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