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红豆 滴不尽入骨相思泪
2019-12-02林清
林清
自古以来,红豆一直被人们当作相思寄托之物。“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一首脍炙人口的《相思》,令状如泪、色如血的红豆,成为了铭刻相思之情的最佳信物。且将红豆寄相思,思的是炽热如火的爱恋,思的是相濡以沫的岁月,思的是至死不渝的情怀。那么红豆为什么被人们称为相思豆呢?其中有什么说法呢?
此红豆非彼红豆
说起红豆来,第一反应大概是可以熬粥做豆沙的红小豆。但如果你拿一把红小豆当作信物送人,恐怕就要闹笑话了。
红小豆的学名是赤小豆,又称赤豆,是豆科菜豆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莖较为细长,最高可达180厘米,豆荚也是又细又长,里面一般有6到10颗种子。红小豆的种子是长圆形的,颜色暗红,没有鲜艳的光泽,而且能看到很明显的种脐凹陷。
在南梁昭明太子萧统等诸多的传说故事中,用来定情的红豆是红豆树的种子。红豆树是豆科红豆属的高大乔木,由于植物学的性态特征不同,而存在不同分类。
分布于陕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的红豆树,又名何氏红豆、江阴红豆或者鄂西红豆,豆荚较为扁平,接近圆形,里面有1到2颗种子。这种红豆树的种子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的,颜色鲜红,富有光泽。
另外一种红豆树则是分布于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和海南等地的海红豆,这种红豆树的豆荚偏长,里面也有1到2颗种子。这种红豆树的种子呈椭圆形,微扁,色泽鲜红而且质地坚硬。现在市面上的红豆首饰,大都是用海红豆做成的。
除了红豆树以外,藤本植物相思子的种子,也经常被古人用来当作相思红豆。只是相思子的颜色不是全红,而是半红半黑。因此,以植物学而论,相思子和红豆树并不相同,但在“此物最相思”的充满浪漫情怀的古人心目中,红豆就是相思子,相思子也是红豆,都寄托着满满的相思之情。
拿食用的红小豆来当信物完全是张冠李戴,可如果误把相思红豆当成食物,也万万使不得。常用来作饰物或信物的海红豆和相思子都具有毒性,尤其是相思子,剧毒无比,只要一颗便可致命。看起来,想做个懂行的食客,多情的诗人,认清红豆确实很有必要!
迢迢何处寄相思
说起红豆和相思的缘分,则要从“相思树”说起。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刘熙曾说过:“相思,大树也……其实赤如珊瑚,历年不变。”这段被唐代《文选集注》转引的文字,是现存最早记载红豆树的资料。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述过《古今诗话》里的一则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位戍边将士的妻子,不知丈夫战死的噩耗,每天留在南方的家中翘首盼望夫君归来。日盼夜盼,丈夫却总也不归。绝望的妻子日渐憔悴,最终哭死在一棵红豆树下。沾染了相思泪的红豆树,结出了鲜红的红豆,如同妻子的血泪泣诉。因此,红豆树才成为了“相思树”。
不过,红豆也不是唯一的“相思树”。南朝任昉笔下的相思木,和红豆树相似又不同:战国时期秦魏交战,为了抵抗强敌的进攻,一个魏国男子应召出征,一去不归。他的妻子在家中思念成疾,郁郁而终。下葬之后,她的坟头长出了一棵树,枝叶都朝着丈夫战场的方向生长。这棵象征着妻子执着思念的相思木,虽然没有结下相思果,却也包含了相思之意。
晚唐诗人陈陶在《陇两衍》中写道:“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河边无定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连年征战造成多少恩爱夫妻生离死别。无论是红豆树还是相思木,打动人心的都是那一份至死不渝的深情。
有学者考证,到了唐代,相思树就已经专指红豆树了。而红豆之所以能够成为千百年间人们对爱情的信证,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相思》功不可没。红豆入诗,始于王维。南北朝以来,恋爱男女的相思早已是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王维歌咏红豆的诗句打动人心,再加上各种凄美的传说故事的渲染,以红豆为信物,倾诉相思、印证爱情,便成了盛唐以来人们的普遍默契。
再加上红豆的鲜红经久不褪,内里也是坚强无比,难以毁坏。这也是红豆被作为信物的真谛:爱情的光泽,永不褪色;爱情的真挚,亘古不移。
绿窗树下忆前欢
唐代宗年间,擅长乐律的内史韦青收留了年轻貌美的歌姬张红红。张红红过人的音乐天赋令韦青格外欣赏,他教导张红红用红豆来记谱。一粒粒红豆摆放在桌面上,幻化成抑扬顿挫的音乐节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也因为红豆和音乐而日益升温。谁料好景不长,张红红被皇帝召入宫中,封为才人。痛失爱人的韦青不久就郁郁而终了。而张红红得知噩耗,手抚着从韦青府中带出来的粒粒红豆,想起当年夫唱妇随的美好时光,泪如雨倾,也在不久之后病逝了。谁都没有想到,这位才华横溢的“记曲娘子”对韦青的感情,竟会如红豆般热烈而坚贞!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用一曲《红豆曲》,写尽了贾宝玉与林黛玉感人至深的木石前盟。怡红院里的海棠,潇湘馆里的斑竹,见证了他们为彼此流下的多少相思泪。
正如《红楼梦》中所说,金陵自古便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一段动人的红豆情缘,就曾在此上演。南朝时定都于金陵的萧梁政权,皇室成员大都文学造诣颇深。编纂了《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就是一位才华横溢又纤弱敏感的文学青年。
江苏江阴顾山上的香山禅寺,是萧统远离宫廷斗争,用以安心编纂《文选》的地方。那年阳春三月,淡烟疏雨,柳丝风长,春意盎然。良履美景总伴随着浪漫的爱情故事。一日萧统外出散心,在山路上,邂逅了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尼——慧如。
初初见面,齐齐心动。萧统深谙佛理,慧如才思敏捷,两人交谈之下,更觉一见如故。所谓爱情,不过是在合适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慧如与萧统在交往中,渐生情愫。他们共听禅寺晚钟,互赠相思红豆,度过了许多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
僧俗之间,本就如隔深渊,更何况萧统还贵为太子,他和慧如的爱情,注定是悲剧。一年后,萧统回京复命,一对恋人,依依惜别。指天誓地的承诺,敌不过命运的安排。当萧统重返顾山寻访慧如时,等待他的是她相思成疾的死讯。
热恋时手手传递的红豆仍在,但佳人却已香消玉殒。悲痛欲绝的萧统,含泪在慧如居住过的地方亲手种下相思的红豆,题名红豆庵。
古老的传说自有它打动人心的力量。于是,后来的人们在禅寺中的红豆树上系上丝带,许下心愿:采来红豆赠与爱人,当作信物。也许他们相信,这红豆树已经是萧统与慧如的化身,一定会祝福和保佑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