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研究
2019-12-02侯健俣张也张文晶马天成李清江吴明齐齐哈尔医学院
侯健俣 张也* 张文晶 马天成 李清江 吴明 齐齐哈尔医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与传统方式的文化传播相比,因其时效性、高效性、受众范围更广、受众群体更精确、传播路径和方式更简单、传播的主客体间交互性更强、传播内容多元化等特点而更具优势。同时,资源获取及存储便利、检索快捷、搜索方式简单等特点,也使得新媒体成为在校师生查阅各类资料的主要途径。过去二十多年间,QQ、校内网、博客、贴吧、论坛等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新媒体化形式。
1 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1.1 教育方式创新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被动学习,个别课程抽象乏味,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其次,很多教材是按照知识点编排,知识连贯性较差,缺乏指导性内容,局限在课堂的教学使学生课后若要自学,会看不懂、学不会、很吃力,久而久之影响学习积极性,形成厌学心理。再次,因课时较少、课程紧张,高校课堂教学会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无过多时间做出知识回顾与拓展,很难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做出调整,很难因人施教。最后,目前很多高校课程是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时间安排。这就使得学生必须先接受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待实践课程开放,先前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已经印象模糊,两者难以迅速联系起来,难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社会发展至今,手机已是大学生的标配,智能手机几乎是大学生课外时间的一大霸主,追电视、看小说、刷朋友圈、打游戏等早已超越了手机的电话功能,课堂课下玩手机、倦怠学业的不良之风已在个别学校悄然形成。高校学生管理者面对这种情况,要把手机看成一把“双刃剑”,即看到手机使人玩物丧志的一面,还要看到学生可以手机为载体,从互联网上接收知识的一面,以教育引导重塑校风学风。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使微信已不止于刷朋友圈和聊天,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高校教育领域新的生机和发展方向。
1.2 沟通方式改进
大学生处于人格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变化、心灵感悟、情绪波动等往往需要表达和倾诉,微信公众号打破了时间、地域限制,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为师生提供“零距离”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还可以就社会热点和时事展开在线讨论,有助于高校教师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使同学之间加深了解、加强互动,有助于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 平台建设的对策分析
2.1 内容选择方面
2.1.1 资源类型选择恰当。传统教学,学生以视觉、听觉接收知识,学习效果由教师授课水平决定之外,还与学生课堂注意力和接受能力有关。而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学生完全自主学习,平台内所选图片、文档、视频等资源内容要与移动混合式教学特点相符合。
2.1.2 文档清晰、可读、可理解。文字大小适宜、字体简洁、背景选择适宜是文档清晰的保障,而清晰度是用户优质体验的最低要求。可读性指因用户教育及理解水平不同,文档中应使用标准口语、短句、主动句。最后,文字简明扼要、多使用图表、以用户为中心选择表达方式和组织内容,是保证文档可理解性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手机用户,屏幕有限,务必让用户在短时间内快速、轻松的接受所选信息。同时,文章结构简明、标题清晰也很重要。
2.1.3 资源符合教学定位。课堂教学的延伸,即为移动教学定位。故而克隆教材、教案、课件等课堂教学资源是资源选择的大忌。所选资源应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或是对重、难点深入浅出的解释,或是课程信息的发布。
2.1.4 资源符合客户端特性。学生通常使用手机以4G或WiFi浏览信息,因此内容必须微型化,做到小、精、短。切莫以教学PPT或讲义直接推送,应针对某一点展开论述,阅读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适量使用大图片或视频,否则用户会因加载时间过长不耐烦,进而放弃阅读。
2.1.5 资源符合课堂特点和学情。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重难点差异而变化的,这就要求学习资源一方面要紧密联系主课程,另一方面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主课程内容和教材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滞后,因此需要移动课堂的及时延伸和拓展。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情分析即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而以学定教。综合考虑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认知水平、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差异,以较低者为出发点,选择推送资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获取成就感、建立自信心、建立兴趣,久而久之则会乐学、好学、肯学。反之,经常有挫败感,可能会导致厌学。
2.2 平台管理方面
2.2.1 精选内容、推送原创。以学生用户为中心,设计调查问卷,征求民意。以调查结果为依据,设计功能板块,满足用户需求。精选网络热点、贴近大学生生活及趣味性较强的内容,以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吸引关注度,让学生乐于参与话题讨论。以原创性作品为基本要求,积极鼓励投稿,包括在校师生和社会人员。
2.2.2 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平台内涵。微信公众平台吸引用户、长远发展的核心要素即文化内涵,这与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创建校园文化品牌之初衷不谋而合。发布校史、校训、校园文化、城市文化,让平台饱含文化内涵,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学校的人文精神。平台编辑应视野宽阔、知识丰富,同时了解高校学生群体的需求和发展现状,向当代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传递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校方应有专项资金,用于运营平台人员的培训,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素养,增强服务能力,合理科学的运营平台发布内容,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2.3 加强平台互动,提升服务质量。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性是促进平台稳步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换位思考、合理安排信息发布、管理人员专项负责等方面,提升服务质量,保证交流的有效性,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以优质高效的微信服务平台助力高校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