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做强集体带富群众
2019-12-01朱华兴
2019年,泰和县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产业扶贫发展相结合,大力实施“一村一社一基地”产业扶工程,充分发挥县域现有产业资源,每个村选择一个产业合作社或一个种养基地进行对接,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增加贫困户收入。
坚持因地制宜,优化产业扶贫布局。泰和县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把其列为“十大扶贫工程”的首要工程来推进。一是科学统筹规划。科学谋划2019-2021年全县“一村一社一基地”产业扶贫工程规划,每个村安排15万,选择一个产业合作社或种养基地进行合作经营,期限为5年。“一村一社一基地”产业工程分三年实施,2019年完成110个村产业扶贫建设,2020年完成134个村产业扶贫建设,2021年完成53个村产业扶贫建设,确保每个村都有1-2个集体经济增收项目。二是选准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各乡镇根据行政村资源优势、贫困户自身条件和脱贫需求,坚持长短结合、错位发展、互补互融,对接县域现有成熟且有特色亮点的农旅项目、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选择不同的带贫益贫机制,形成多元化产业脱贫体系。三是规范资金使用。政府投入资金坚持产业扶贫资金的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受益权为贫困户,使用权为合作社或种养基地,监督权为政府。5年合作期限结束后,投入资金由村进行收回,可根据产业效益情况及合作社业主意愿继续合作经营、选取新的合作社或种养基地对接,进行二次安排。目前已实施49个产业扶贫项目,投入1650万元,共涉及22个乡镇110个行政村。
探索多种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泰和县把贫困户参与作为产业发展的要义,通过集体发展产业,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增加经济收入。一是明确贫困户参与方式。明确要求村级对接的合作社或种养基地必须吸纳本村贫困户不少于3户,贫困户可通过就业务工增收,也可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种苗、农资、技术、回收等方式进行领养或领种。二是明确政府资金参与方式。15万元作为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启动资金,通过折股、设施建设返租、资产性收益、农旅项目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折股模式,将产业扶贫资金折股投入,每年按股份进行收益分配。设施建设返租模式,在对接的合作社或种养基地建设栏舍、仓库、农用厂房、孵化室、烘干房等固定配套设施,通过返租的方式给合作社或种养基地使用,每年收取租金。资产性收益模式,投入对接合作社或种养基地购买固定资产投资、生产资料等,收益按每年不低于本行业平均水平分配。农旅项目模式,通过发展旅游扶贫项目,建设民宿、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实现增收。三是明确收益分享分配方式。贫困户通过种养務工直接受益、村集体收益再次分享等方式收益。种养务工收益,贫困户通过参与合作社或种养基地种植、养殖、务工实现增收。村集体收益再次分享,合作社或种养基地每年将收益分配给行政村,村集体将收益资金用于本村补助失能弱能贫困户或对贫困户自身发展产业进行奖补,实现增收。
优化政府服务,提升带贫益贫成效。泰和县瞄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大奖补力度。从贫困户层面,对贫困户在产业扶贫合作社或种养基地务工的,按务工收入的30%予以奖补;对贫困户依托合作社或种养基地通过领养或领种等方式实现增收的,按年实际增收金额的30%予以奖补。从合作社或种养基地层面,在吸纳贫困户参与超过3人以上的,每超过1户每年奖补合作社或种养基地1000元,并按贫困户务工收入的30%奖补给合作社或种养基地,县每年评选出8-10个带贫益贫效果好的合作社或种养基地给予每个5-10万元奖补。从村级层面,对产业扶贫发展效果好的,评定为一、二、三类的村,分别奖补10万元、8万元、6万元继续用于产业发展。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县域“田教授”产业资源,对扶持的合作社或种养基地按“1+N”方式安排技术人员和“田教授”进行对接,落实产业技术服务。统一组织经营主体购买产业保险,并给予保费50%的财政补贴,规避和化解自然灾害风险,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三是强化产后服务。深入开展与阿里巴巴、京东集团、农村E邮合作,为对接的合作社和种养基地搭建线上销售平台,解决销路问题。定期开展消费扶贫,搭建机关食堂、企业食堂、学校食堂、医院食堂、交易市场与具有扶贫属性农产品供需对接平台,鼓励引导选用扶贫属性的农产品、畜牧产品,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
作者简介:朱华兴,泰和县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