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新空间

2019-11-30易钟敏

市场周刊·市场版 2019年50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新常态

摘 要:基于对新常态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影响分析,提出新常态下的转型期正是城市规划行业凤凰涅槃的关键阶段,城市规划面临着包括存量空间规划作为新重点、绿色生态规划作为新类型、行动规划作为新领域、乡村规划作为新天地以及“互联网+”作为新课题等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城市规划行业如能积极应对变化,当可在中国城镇化后半程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常态;城市规划;存量空间

一、 新常态为中国城市规划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近年来,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快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张,从业者和机构水平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客观上需要通过行业重构,实现优胜劣汰。但规划市场的火爆使得从业者难以思考、认真研究学科的发展问题,而新常态带来的转变,以及多学科的竞争性介入,迫使城市规划从业者必须冷静理性思考行业和学科的未来。

二、 新常态给城市规划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新空间

(一)存量空间:城市规划的新重点

1. 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的工业仓储用地再利用

伴随着经济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工业仓储等低效用地面临着再利用和二次开发。国务院《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提出,到2022年将以“城区的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重点”,完成全国27个省(区、市)120个老工业城市老工业区的调整改造工作。通过改造利用老厂区和仓储用地,使“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服务功能明显提升”,是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2. 以高铁和地铁等建设为契机的枢纽和站点空间的开发利用

截至2015年底,中国高速铁路里程已经超过1.9万km,占世界60%以上,已经开通高铁的城市达296个。“十三五”期间,全国高铁里程将达到3万km,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与之相应的是城市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快速增长。目前全国已有25座城市112条轨道交通线路开通运营,合计总里程达到3287km,有车站2255座,线路形式包含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磁悬浮和APM等。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城际、市内交通方式和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也在推动着城市空间组织和运行模式的重构。轨道交通站点,尤其是枢纽站点正成为新的人流、物流集聚地,进而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新动力。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城市规划的及时回应,对交通方式变革带来的城市空间重组加以积极引导。

(二)绿色生态:城市规划的新类型

1. 绿色生态城区规划

2015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相应地,国家开展了低碳城(镇)的试点工作,广东深圳国际低碳城、山东青岛中德生态园、江苏镇江官塘低碳新城、江苏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等8个生态新城被列为首批试点。

2. 海绵城市规划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0月,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國全面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2016年3月,住建部下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各地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按程序报批”。住建部规定明确指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也可单独编制,其规划范围原则上应与城市规划区一致,同时兼顾雨水汇水区和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整性。规定还明确要求将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和雨水年径流总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要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并将建设控制要求分解落实到排水分区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由此可见,科学引导海绵城市的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行业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三)乡村空间:城乡规划的新天地

乡村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对乡村地区人口和空间的引导控制必须尊重其发展规律。在分析研究乡村人口和发展要素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要通过乡村总体规划来引导地区发展,分区域确定乡村产业发展重点;引导乡村聚落空间的优化,对城乡建设进行引导控制;确定地区发展层面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以及跨村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要求,完善乡村公共设施配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 结语

新常态催生新空间、新需求、新机遇,但也挑战着规划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我们需要不断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学会和群众有效沟通,我们还要不断增强城市规划团队的合作能力,通过与多学科的精诚合作,共同应对技术变化迅捷、社会需求多元的当代城市发展需要。当然,我们还要始终保有规划的理想精神,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正是城市规划的理想精神,驱使我们不断向前,致力于推动城市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保军,陈鹏.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J].城市规划,2015,39(11):9-15.

作者简介:易钟敏,男,河北保定人,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新常态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那些“搞城市规划的人”到底是谁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