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的探索研究
2019-11-30李艳玲史文芬
李艳玲 史文芬
摘 要:高校大学生婚恋情感观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同伴教育是依托同伴的影响、力量,在同龄人中开展恋爱、性、婚姻等方面的教育,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情感观念。本文通过阐述同伴教育的内涵特征,分析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中的应用模式及现阶段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为促进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同伴教育;大学生;婚恋情感观念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学业压力繁重、经济水平有限、未来职业迷茫、社会环境发展转变的一系列因素影响下,使得他们要面临复杂且多样的婚恋情感问题。婚恋情感观念主要由恋爱观、性观念、婚姻观等内容组成,其主要指的是男女双方对于爱情、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性行为态度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态度。高校大学生婚恋情感观念及行为正确、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今后的发展及下一代子女的教育培养,进一步影響着我国的社会发展,所以开展好对大学生的婚恋情感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科学规划恋爱、婚姻以及职业,显得至关重要且尤为迫切。在我国教育模式中,长期以来对于恋爱、婚姻的教育均是学校教育的敏感地带。通过对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存在88.7%的学生反映从未在学校中接触过关于性的教育课程,83.1%的学生反映关于性的知识主要是通过网络和同龄人那里获得,而并非从学校教育中获得[1]。青年大学生身心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婚恋情感特别是恋爱与性是他们所需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由此使得同伴教育成为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探索研究的一项重要模式。
一、同伴教育概述
(一)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起源于澳大利亚,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传播,在欧美国家得到了广泛推广。同伴教育,指的是同龄人或者在一些特定原因下形成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自身的观念、信息或者行为技能,以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对于同伴教育的优点而言,主要表现为其可摆脱时间、空间、人数等因素的束缚,同伴教育者可于任何时间、地点,面对同伴,便可将自身经由培训掌握的并通过实践提升的知识技能分享给同伴。在同伴所处相同环境,具有一致特征及近似需求的前提下,同伴教育者十分明确同伴之间乐于接受知识技能的方式,了解同伴们的需求、偏好等特征,他们可在同伴最需要的时间段,对他们提供必要帮助,并实现对知识技能的有效分享。
(二)同伴教育的作用
同伴交往是大学生获取安全感、归属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同伴支持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社会支持来源。同伴关系与大学生适应学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换言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所以,同伴教育该种教育模式便可实现促进学生人际交流互动的功能,同时尤为契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极大水平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教育内容实现与传播共享的有效结合,并且不断跟随时代前进步伐,可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效针对的教育,切实帮助大学生得以不断健康成长。
(三)同伴教育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作为一项较为特殊的教育模式,同伴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用并不多,而进入大学时期,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下,同伴教育则表现出显著的应用优势。特别是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期,同伴教育更是尤为适用,通过引入同伴教育,不仅可推进同伴教育理念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有机融合,还可使大学生很好地适应和认同该种教育模式。大学生普遍面临着人际交往、生活适应、恋爱与性心理、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与困惑,极易引发各式各样的情绪起伏,心理问题时有发生。传统师生授课方式教育成效不尽人意,大多数团体辅导活动通常是教师在现场组织协调,在教师权威因素影响下,使得学生总是会有所保留,而不会将自身所面临的困惑及真实情绪“和盘托出”。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不良性行为、意外怀孕等现象不断增多,形势不容乐观,由此所带来的影响也十分恶劣。由于恋爱与性等话题存在一定敏感性,长期在大学生教育中也鲜有涉及。在这个过程中,依托有效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优势,可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确理性地看待此类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自我保护能力。
二、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一)同伴教育活动形式
通常而言,同伴教育是通过同伴教育主持人组织,以小团体主题活动形式实施,每场主题活动参与人数在30人以内,在主题活动中主要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在欢快、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讨论平时鲜有涉及的恋爱与性的话题[2]。
(二)同伴教育的内容
恋爱与性是婚恋情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婚恋情感观念而言,其指的是男女双方对于爱情、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性行为态度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中的应用,可将恋爱与性划分成三方面内容以渗透至同伴教育的各个环节,具体而言:其一,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诸如对恋爱价值观、恋爱的态度与责任、学业与婚姻的关系、恋爱与婚姻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合适的婚恋观。其二,正确处理恋爱问题的方法,诸如对健康恋爱的方法、男女双方相处的矛盾、失恋的处理等问题展开讨论,以引导大学生学会健康恋爱,享受爱情。其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诸如对不良性行为的危害、意外妊娠的应对、性病和艾滋病的防范等问题展开讨论,以增强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做好自我防护。
(三)同伴教育的运行机制
在高校工作实践中,主要是学校利用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工作机制及网络开展相关工作,依托构建领导机制,邀请专业教师提供专业指导,选拔并打造高素质的同伴教育支持人团队,建立领导、管理、组织、运行网络,为同伴教育活动有序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三、现阶段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多实践表明,高校大学生广泛存在恋爱与新教育知识缺乏与认知偏差的情况,婚前性行为比例升高,未婚人工流产数、性病、艾滋病发病人数升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发,很大原因在于学校缺乏对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的有效重视,并在恋爱与性教育课程设置上存在不足。
(一)高校对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的缺乏重视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并非特别编写关于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的教材,大学生在年龄、生心、知识结构等各个方面,未有有效的课程学习,使得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及准确性无法得到确保。即便一些高校会适时开展团体辅导或健康讲座,然而聘请授课的大多为医疗行业的一些专业人士,该种教育方式存在受教范围小、学时短以及不够全面系统的不足,难以切实满足大学生对恋爱与性知识教育的需求。再者,高校所开设的一些与恋爱与性教育相关的选修课大多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的缺乏重视,使得大学生的恋爱与性知识较为匮乏,进而对大学生婚恋情感观念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模式滞后
长期以来的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在形式、结构、内容等方面一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年性教育发展历史可划分成三个阶段,即为性教育紧闭阶段、性教育萌芽阶段以及性教育发展阶段[3]。长期以来人们为传统和保守的观念所束缚,使得传统的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总是以持批评的姿态开展单一说教为主,缺乏实践操作,只是凭空说教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传统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在知识储备上未做有效更新,大多数守旧的知识已不再适用,一些采取固定课程与学分挂钩的方式也已不再适用。思想观念滞后,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均“羞于”向孩子传授恋爱与性知识,依旧面临一系列阻碍,进而对大学生婚恋情感观念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大学生对恋爱与性知识认知水平有限
近年来,我国多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得出,我国大学生恋爱与性行为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正处在生心飞速发展的阶段青年大学生,生活方式、道德观念、性行为等多个方面均发生着极大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知识匮乏、生理需求等因素影响下,使得他们极易发生不良的恋爱与性行为。相关研究指出,大學生获取恋爱与性方面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杂志、影视作品、网络等听,由此使得大学生极易投入对恋爱与性的探索和实践中,做出不正确的行为。有调查数据显示,因为缺乏性认知,世界范围内每年存在不小于1500万的少女出现有非意愿妊娠,每年存在1亿以上的青少年出现有性病,我国每年则有约500万例的未婚流产事件。这些数据无不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恋爱与性知识的认知不足,对他们开展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四、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秉持“五加强”原则,提高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水平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协调性。高校应当提高对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的有效重视,并切实组织开展好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然后,加强阵地打造,提高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示范性。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打造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同伴阵地平台。其次,加强教育创新,提高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吸引力。推进对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形式的有效创新,加强对同伴教育模式的科学合理应用,开展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再次,加强项目试点,提高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凝聚力。推进高校内部不同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同伴阵地的交流协作,打造高水平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最后,加强交流合作,提高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影响力。依托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实现共同发展进步。
(二)开展好主持人选拔培训,提高主持人知识储备及技巧
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中的应用,同伴教育主持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同伴教育主持人在课堂中的表现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对于主持人的选拔而言,高校应当尽可能选拔具备责任心强、乐于分享、积极上进等优点的学生,并且还应当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确保同伴教育主持人可持续接受到全面系统的培训,设置合理的时间对主持人开展教育培训,并开展考核反馈,同时适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防止以学生为主导的项目出现断层现象[4]。
(三)适时邀请专业教师提供专业指导,提高同伴教育主持人的能力
高校应当配备具有一定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能力的专业师资,由教师为同伴教育主持人团队提供有力引导,并对课程运行过程提供监督指导,助力同伴教育主持人教学,从而促进提高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成效。与此同时,专业的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教师还应当注重对同伴教育主持人开展适时的指导培训,逐步提高同伴教育主持人的知识水平。除此之外,专业教师还要具备心理学、性学等专业背景,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切实为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四)提高同伴教育内容的多样丰富性
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内容应当做到有效、针对,可赢得同伴们的共鸣,切实解决同伴们心中的疑惑,依托相互间的共同点、相似点,向同伴分享有价值的信息。具体而言,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内容应当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情感观念为重点,以人生技能提高为宗旨,包括恋爱道德、性行为态度、预防意外怀孕、预防性传播疾病等主题,且各主题划分成若干个活动,并结合教学情况及学生实际需求合理调节主题及活动内容。由指导教师和同伴主持人结合同伴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主题、活动,必须要确保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及吸引力。活动的进行应当预先开展好策划工作,策划的内容包括有活动主题、活动对象、活动人数、活动目的以及活动方法等,其中活动方法包括有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PLA参与式学习与行动、情景模拟法等,主持人应当结合活动目的科学引入不同的方法组织开展[5]。
例如,在开展“恋爱道德——失恋也是成长的一部分”主题活动时,失恋作为恋爱的一部分,与大学生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不同人面对失恋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本次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应对失恋问题。首先,可将学生划分成三组,要求围绕“我失恋了”主题,分别以死缠烂打、痛不欲生、怀恨在心为失恋处理方式设计表演情景剧,每组表演时间为5分钟。表演结束后,主持人逐一采访表演者的感受,再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探究。好比,表演者处理失恋的方法正确与否,会带来什么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失恋?讨论结束后,主持人进行总结,实现主题活动的有效升华。主题活动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发表自身的见解、看法,交流分享观念与经验,进而形成自身的知识技能,促进收获良好的同伴教育成效。
(五)不断总结探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在同伴教育课程结束后,同伴教育主持人组织同伴们进行交流探讨,并获得指导教师的指导意见,就问题及教师的意见进行整理汇总,进行有效解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同伴教育每一位参与者在交流学习完对应理论知识后,应当积极投身实践,例如,在假期社会实践中将相关问题予以立项,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开拓创新;或是组织校园恋爱与性教育文化活动,分享自身所学的知识,不断提高自我认知。
五、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同伴教育模式的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表现出显著的优势,也深得广大学生的认同。依托同伴教育开展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可极大水平提高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的质量、效率。因此,高校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革新思想观念,不断开拓创新,提高对同伴教育内涵特征的有效认识,加强对现阶段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全面分析,“秉持‘五加强原则,提高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水平”、“开展好主持人选拔培训,提高主持人知識储备及技巧”、“适时邀请专业教师提供专业指导,提高同伴教育主持人的能力”、“提高同伴教育内容的多样丰富性”、“不断总结探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等等,积极促进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 詹姣,刘欢,詹姣,等.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5(20).
[2] 胡潇闻,屠珺楠.高职新生入学适应期开展同伴教育的探索――以浙江电大新昌学院的实践探索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6(02):121-124.
[3] Brieger WR,Delano GE,Lane CG,et al.West african youthinitiatives: outcome of a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J].J Adole Heal,2001,29(06):436-446.
[4] 左雅婷,姚倩云,王晓乐,等.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性安全教育宣传中的作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7(4):72-75.
[5] 张晶贻,张军生.基于同伴教育模式的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 2016(7):12-1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编号:2018SJSZ333)。
作者简介:李艳玲(1980.03- ),女,河南郑州人,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史文芬(1980.11- ),女,湖北天门人,江苏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