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课程设计
2019-11-30司爱丽
司爱丽
摘 要:《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是煤炭加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该文根据职业院校特色及职业院校学生特点进行的课程设计。通过教师实践演示、学生动手实践的模式进行实践教学,该设计侧重实践环节,着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使他们达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课程设计 侧重实践环节 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9(b)-0149-02
1 课程任务及培养目标
1.1 课程任务
该课程教学任务是通过学生预习、学生讲解、教师总结模式;教师讲解、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模式等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从脱硫、脱氨、物料衡算、绘制工艺流程图等特殊技术岗位的工作能力。
1.2 课程开发目标
通过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的课程学习,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实训环境、结合具体示例进行训练,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具备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掌握脱硫、脱氨、脱苯等内容,为实际运用打下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2 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2.1 课程定位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是高职院校煤炭加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是《选煤技术》、《炼焦工艺》等课程的后续课程。该课程设计把《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划分为七个模块,七个模块又分为14个项目,采用模块项目教学模式。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学习、实践操作训练,学生自学讲课和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助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课程设计的理念及设计
2.2.1 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设计理念以岗位能力培养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2)课程教学突出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3)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训环节的衔接。
2.2.2 课程设计思路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必修的一门“工学结合”的职业技术专业课程,是煤炭深加工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之一,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作用。该课程采用模块项目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增大学生实操比例,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该课程的整体设计如下。
该课程内容依据《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课本进行重组,包括煤气初冷和煤焦油氨水分离及焦油蒸馏、煤气的输送和煤焦油雾的清除、煤气中氨和粗轻吡啶的回收、煤气中硫化氢和氰化氢的脱除、粗苯回收制取及精制、工业萘和精萘生产、粗酚粗重吡啶及粗蒽的提取和精制七个模块。其中模块一项目一的任务一通过课件给学生讲解,给定每个人一组数据,学生进行集气管物料衡并上交作业,任务二和任务三,学生每个人准备资料进行讲解,老师做点评并进行记录,最终依据学生讲课情况、上交的作业、课件和教案给出模块一的成绩,分数按20%的比例计入总分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一部分;模块二和模块七老师讲解,最后分别交一份小论文,依据论文给出成绩,并分别按5%比例计入总分;模块三的教学模式是,理论结束后,每个学生一组数据进行饱和器和无水氨的物料衡算,依据衡算步骤和结果给出本模块的成绩,按5%计入总分;模块四和五有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分别绘制两个模块工艺流程图,根据上交流程图绘制质量给出这两个模块成绩,最终分别按15%计入总分;模块六由学生准备资料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老师做点评并进行记录,最终依据学生讲课情况、上交的课件和教案给出这个模块的成绩,以15%比例计入总分;学生平时成绩按20%计入总分;最后综合7个部分分数计算出学生最终成绩,不再进行期末考试。
2.3 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能熟练掌握课本的理论知识;(2)能根据理论知识进行物料衡算,绘制工艺流程图;(3)能培養出学生自学能力,完成授课任务;(4)能达到基本的岗位操作要求。
3 课程整体设计
3.1 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每个模块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形式整合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安排如表1。
《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课程的七个模块,教学实施需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实际动手及绘制流程图、自学及讲课30学时。大大削减了老师传统授课时间,同时大大增加学生操作及自主学习时间,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3.2 课程考核方式及方法
课程考核方式:实操技能+过程考核材料+平时成绩=课程考核成绩
课程考核方法:
模块一:物料衡算+讲授能力+课件+讲义成绩占20%;模块二:论文成绩占5%;模块三:物料衡算 成绩占5%;模块四:实操技能(绘制流程图)成绩占15%;模块五:实操技能(绘制流程图)成绩占15%;模块六:授课能力+课件+讲义成绩占15%;模块七:论文 成绩占5%;平时成绩占20%。
该课程采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方式,将职业技能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注重过程考核,取消传统考试模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3.3 课程实施条件
师资力量:化工教研室有17名教师,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教授级高工1人,讲师12人,研究生学历17人,有足够师资力量能完成课程的实施。
校内外实训条件:煤炭加工专业,不仅在校内拥有煤化工分析实训室、煤炭洗选技术实训室、炼焦实训室等6个实训室,而且还与八矿选煤厂、田庄选煤厂、尼龙科技、氯碱化工、首山焦化、开封碳素等单位建立了实训基地。
总之,通过该次《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课程设计的实施,在15、16级煤炭加工专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15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了实习单位领导高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何建平.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2] 何建平,李辉.炼焦化学产品回收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3] 李月姝,王爱卿,孟令丽.《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6(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