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11-30张司南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8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校

摘 要: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成为热门话题,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展示了其巨大的潜力和生命力,成为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有效桥梁。从当前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看:一方面,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组织严密,时间灵活;另一方面,志愿服务者的管理缺乏稳定持久,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机制有待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效果有待提高。今后还需要开展组织培训,提升志愿服务者的综合素质;健全建设平台,规范志愿服务社团的运行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校;沟通桥梁

近些年来,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发展的非常快。尤其是在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展示了其巨大的潜力和生命力,成为高校文化的一部分,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弘扬社会主力核心价值观,展示社会主义道德,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高校志愿服务成为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有效桥梁

(一)从社会走入学校

早期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多的是由社会各界团体组织发起实行,出于对雷锋精神的认可,出于对社会主义和谐友爱的向往,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作为宗旨,往往是在社会生产甚至是国家安全出现了困难后,涌现出一大批进步青年自觉地贡献自己的业余时间精力,挥洒汗水甚至鲜血,小到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到保家卫国,内容不一而足。自诞生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大趋势。

进入新时期以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我们更多要面对的不再是直接的问题,而是一些长期性的难题。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的今天;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既要抓物质文明建设,更要抓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在我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高校学生加入进来,让这批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在还没有正式踏入社会之前就先认知社会,了解问题才能在今后的长期建设中解决问题。

(二)从学校走向社会

对于许多高校学生来说,大学之前的主题基本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进入高校后,虽然依然需要学习,但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显然也不止于学习。当思维跳脱出了公式计算和题海背诵,他们想要完成以前没时间也没能力去做的事情,想要拥有新的朋友,想要更有质量地融入校园,度过宝贵的大学时光,想要提前接触社会,为未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种种想法不一而足。

有趣的是,在某种意义上,志愿服务可以满足这些愿望。它也许会很辛苦,离轻松舒服、干净整洁的娱乐隔着很远的距离。但是完成它的过程会给人无法代替的成就感,學一些没有注意过却很实用的技能,交一些拥有完全不同人生道路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参加一些能让他人感到幸福自己也能更加自信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为自己所热爱的国家社会的进步做些力所能及踏实向前的改变,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变成更好的自己。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现状

(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拥有的特色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提前接触社会的有效实践活动。相较于社会上的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志愿活动带有更多校园文化特色,也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重要方式。

1.活动形式多样。大学生精力充沛,行动力强,能设计出各种形式来配合他们活动的主题,活动过程中,还可以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拍成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以便扩大活动影响,吸引更多人的加入。在校园内,他们帮助维护校园卫生和安全秩序;实时了解国内外新闻,针对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各种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知识专题的宣传、推广和服务。不定期进行知识讲座和趣味竞赛,到城市社区或是基层农村去义务服务,实用性和服务性兼具,很受欢迎;在校外,帮助交警进行交通疏导,为孤儿院和敬老院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困扰。还可以与周边学校、市内甚至省内一些组织联动进行大型的志愿活动。

2.活动主题丰富。大学生头脑灵活,充满了好奇心,善于观察,且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极强,有大学生作为主要成员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往往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脚步。眼中见到的,耳中听到的都可以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新的主题灵感并立刻施行。在校内,可以根据自身所学专业安排志愿服务主题,服务他人的同时也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如口腔学院的社团可选择如何保护/清理牙齿的专题,美容学院的社团可选择如何护理身体、化妆清洁的专题,信息学院的社团可选择如何维护电脑的专题等等;在校外,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了解学校附近社区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信息,结对帮扶,这也是高校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除了捐赠物资之外,还可以经常看望,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做身体护理,辅导孩子们的功课等等,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活动组织严密。大学生热情活泼,但经验不足,高校的志愿服务往往以院系党团支部或是学生社团为依托,请院系老师或是与社团活动内容相对应的专业老师指导把关,受校团委统一管理。每次活动前社团会拟定详细的活动策划,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内容等等,活动策划得到批准后方能实行,活动结束后要及时进行记录总结。

4.活动时间灵活。大学生跟初高中生和上班族相比,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相对较轻,时间比较自由,活动的内容实施比较机动。在志愿活动的时候可以根据活动对象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更好地保证活动的质量。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1.志愿服务者的管理缺乏稳定持久。校内志愿服务者多为自愿报名参加,一般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准入门槛,因此对很多志愿者来说,进去很容易,但组织对志愿者的个人情况了解不多,无法更有针对性地安排活动,这比较影响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志愿活动的完成质量。如果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就会渐渐丧失凝聚力,也因此,很多志愿者满怀激情加入,参加几次活动后就杳无音信的事情屡见不鲜。

2.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机制有待创新。许多志愿服务类社团制度并不完善, 活动的参与实施完全靠志愿者的自觉,很容易出问题。纵然有严密组织,然而很多社团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成员在平时例会或是布置活动时迟到早退,活动过程中不听指挥,甚至有的社團会费都不清不楚,严重影响社团的管理。

3.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效果有待提高。学校志愿服务组织进行的志愿服务活动是无偿的。然而,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却无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开支,如果全靠学生自己出钱,显然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全由学校买单,是不现实的。作为社团来说,究竟如何合理地使用社员的会费,让社团财务公开使人信服,同时不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是个难题;作为学校的管理层来说,如何制定相应的奖惩激励政策,将志愿服务活动情况进一步纳入到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中去,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三、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对策

(一)开展组织培训,提升志愿服务者的综合素质

高校的志愿服务社团众多,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校团委出面列出常规的绝大多数志愿者都需要的内容进行组织间的联合培训,各志愿社团自己组织其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培训, 一方面强化了志愿者的综合能力素质,也让社团成员彼此之间更加熟悉了解,一方面增强了社团间的联系沟通,为社团间联合举办活动提供灵感和便利。对于志愿服务者来说,他们增强了能力,也与其他成员熟悉起来,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能提升其对所在社团的归属感,不会轻易流失。大型联合活动则是给与他们更大的挑战,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

(二)健全建设平台,规范志愿服务社团的运行机制

高校社团的管理虽然不是社会机构,也要有规范的运行机制,从招生开始,记录新社员的特长信息,教社员使用志愿汇app统一管理,每次活动在其上进行签到打卡,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并告知社员。社团负责人定期召开社团例会,向社员通报社团发展状况,包括每次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情况说明总结以及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经费开支。

(三)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效果

志愿服务活动虽然是自愿的义务的,也要完善相关激励机制。针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社团的表现,对其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社团进行表彰,对其中极具创意和善意的活动打造成品牌,在校内外进行宣传。在志愿中国的后台上查询到的社团社员的活动信息,可以作为校内外各种评优评先进的依据之一,等到第二课堂普及后会更加系统地对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董广芝,夏艳霞.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8,38(05):111-113.

作者简介:张司南(1988.09- ),女,湖北孝感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学。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高校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