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世纪中西方社会生活的异同

2019-11-30蔡卢青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8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

蔡卢青

摘 要:本文旨在比较中世纪时期中外在社会生活上的异同。文章主要分析中世纪时期的女性的生活状况,探讨她们在婚姻中的作用,揭示了她们的地位。随着社会对女性接受程度的提高,女性开始在政治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能接受教育。用服饰作为比较对象,分析中世纪时期教会对女性在服装上的束缚,而唐代在服装上因政治因素呈现开放的态度,女子服饰较为自由。

关键词:女性婚姻;女子教育;政治地位;服饰文化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三大传统的中间时期,从5世纪延续到1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中世纪的开始,中世纪最终被纳入文艺复兴和探索时代。据说中世纪以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而告终。“黑暗时代”和“黑暗时期”这两个术语通常限于早期的中世纪。在中国与这段时间相对应的,是南北朝时期,隋朝至五代十国,宋元至明初。

公元476年是中世纪的开始时间,中国此时正处于南朝。在公元1453年中世纪末期,中国是在明朝。

在这段时间里,中西方在社会生活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妇女的生活状况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古代女性普遍社会地位低下。这在婚姻中更为明显。

在现代社会,婚姻对男女双方而言是共同生活、平等的社会关系。然而在中世纪的英国,婚姻被认为是一种形成家庭联盟的工具,目的是实现更大的政治权利、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因此,在贵族家庭中,贵族女性在出生时或作为女性开始结婚前就被安排好了婚姻关系。贵族妇女完全丧失婚姻的选择权。在结婚之前,妇女享有在家庭中行使权利的机会,但她行使的权力非常有限。婚前女性受父亲或监护人支配,婚后必须听从丈夫的安排。妇女只有在丈夫外出或死亡时才有支配家庭事务的权利。

這一点在古代中国也是相同的,贵族女性从出生起就被安排好了未来,她们对自己人生的掌控还不如下层社会的家庭。她们的人生掌握在家族的手里。

不过,在对待寡妇这一群体,同一时期,中外却是截然两种态度。在英国,相比之下,寡妇有更多自由来选择婚姻伴侣。寡妇对财产的完全支配使婚姻更加自主。因此,中世纪的丧偶时期被普遍认为是妇女生活中最强大的时期。

但是在同一时期的中国,中国寡妇的待遇截然不同。

在礼制和伦理规范的影响下,明朝的婚姻观念相比于英国的婚姻观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特别是在妇女再婚这方面。在明代,再婚是一种耻辱,贞节观念不断加强。程朱理学的崛起也对妻妾的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明清时期对妇女的要求十分苛刻: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为死了的未婚夫守节;要因为被男人戏弄而求死,贞节高于生命,女性人格受到严重压制。据统计,明代妇女人数为27141人,明代贞洁妇女人数为8688人,超过其他朝代。女性在那个时代要遭受到各种压力。丈夫去世后,妇女不得不承担家庭负担,抚养子女,孝顺公婆,但在家庭和家族中,地位仍然很低,遭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

然而,从明代社会氛围的发展来看,脱离婚姻这个话题,明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不十分低下。与婚姻相反的是,明朝中后期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首先,从政治方面来看,妇女被允许参与政治,妇女可以成为女性官员,然后妇女能够参与政治事务。例如,仁宗太后辅佐了三代皇帝。在东正教时期,张皇后与内阁合作。这些对明代政治发展的影响是比较显著;从女性服装的角度来看,女性有选择衣料、配饰、发型的自由,不用考虑等级制度的规定;从女性文学创作的方面来说,明代中后期女性文学蓬勃发展,以妓女文学和闺中文学为主。例如,有28名妓女和诗人被列入”诗歌集”;从经济角度看,妇女积极参与各类行业,如棉纺织业和戏曲业。女性的收入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从法律角度来看,女性在订婚,退休和离婚方面享有更大的权力;从休闲生活的角度来看,明代女性生活内容丰富,有运动,旅游,休闲等方面的色彩。

在中世纪的英国社会,妇女在法律上被限制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她们无法在英国担任公职。从14世纪到15世纪,英国社会开始不再完全禁止女性参与政治活动。只有当贵族妇女被允许在政治参与中有发言权时,她们的社会地位才开始提高。

另外在教育方面,在中世纪前期,基督教是明文禁止妇女接受教育的,妇女在教育层面受到排斥。这个情况到14-15世纪开始出现缓和,允许妇女接受文化教育,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受教育场所。但是这也是有局限性的,平民妇女与贵族妇女在接受教育方面是有区别的,受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妇女。

在教育方面,中国相比西方落后了许多。直到民国,女子才被允许进入学堂。在这之前,女子只被允许在家学些三从四德女训之类的道德文章。

二、服饰文化

中世纪的西欧女性服饰文化是在基督教精神的主宰下,融合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北方日耳曼文化而形成的独特的服饰文化。

当时美丽而暴露肌肤的服装被认为是招致魔鬼的手段,虽然拜占庭女装沿用了晚期罗马帝国的风格,但逐渐变得呆板和僵硬,男女服装同形,它们都是覆盖全身的长袖衬衫,早期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在这些服装上被体现出来。达尔马提卡时具有代表性的男女服装,其结构单纯,把布剪成十字形,在中间挖一个洞形成领口,然后缝在袖子下面和身体的侧面,形成一件宽松的十字头外套。由于裙身宽大,有时在腰间系带。女用达尔马提卡的衣长及脚踝,男性的则长及膝盖。同时期的女性服装应该比男性服装长且宽,以免引起男性的欲念,萌生犯罪之行为。

中世纪女性服装里面必不可少的是被称为“贝尔”的面纱。“贝尔”这种面纱是为了遮盖女性的头部,从而表征其性别附属地位,如果哪位女信徒在向上帝祷告的时候不佩戴贝尔,则是对上帝的冒犯。从性别体制来看,这种行为实际上触犯了男性的统治地位。

在女装文化中,13世纪的女装的主要特点是尽可能把肌肤包藏起来,有时连脖颈、下颌也不外露。但到了14世纪,哥特式女装也朝着世俗化方向发展,不仅从男性服装中借鉴灵感,而且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并开始向显露或暴露身体方向发展。

女装中的色彩搭配将中世纪人们对光的崇拜发展到了极致。哥特教堂中的彩色玻璃便是以红、青、绿等明度和纯度较高的颜色构成,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中世纪末期的贵族女装也采用饱和度和明度较高的红色、金色、绿色,分别象征着勇敢、高贵和生命之意。除此之外,女性时尚中的汉宁帽,多以高和尖为主要特征。中世纪前期的贝尔头巾消失了,修长而洁白的脖颈在鲜艳的服装衬托之下,仿佛闪烁着洁白的光芒。在当时盛行的骑士爱情潮流中,这种裸露而散发着光芒的服饰仿佛哥特教堂一样,让人产生幻想。

中世纪的女性服饰具有地域融合性和宗教性特征。其中,宗教信仰与男权性别体制话语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监督和规训之网,将女性的身体及其体验笼罩起来。然而,这张网在多方文化碰撞时出现了改变,在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的同时,女性服饰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虽然仍从男装那里获得灵感,但开始表现身体的线条或轮廓,通过藏和露的游戏,戏弄性别系统,这预示着改变,女性服饰文化将要出现新的面貌。

在中世纪的欧洲,女性服饰受教会影响,十分束缚自我。在古代中国,大部分朝代的女子服饰也是十分保守的,但有一个朝代列外,那就是唐朝。

在我国历史上,人们一直认女性穿男性服饰是不遵守妇女道德的表现。这种行为被人们所排斥,但這种审美在唐代就已经存在。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美学。儒家认为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并且男人和女人不能互穿衣服。然而,在唐朝,女性着男装,这种服饰习惯却成为了一股引领时尚的潮流。唐朝女性喜欢穿男装,而且这种穿衣风俗在唐朝宫廷中流行。这种审美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唐代开放的文化思潮,当时思想信仰也都崇尚自由。唐代女性生活的背景与其他朝代相比是更为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因时代背景也相对开放。因此,唐代女性不仅可以穿男装,还可以走出家门,出现在市场上。

唐朝的思想观念与传统观念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反映了唐朝妇女的社会地位的和其他朝代的不同。身穿男装的女性也象征了两性的相对平等,不同的穿衣风格也丰富了女性的日常生活。同时,女性对自己的服装投以更多的关注,对促进汉服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不同宗教和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下,中世纪时期的女性在服装文化上差异非常大,可以说是站在保守和开放的两个对立面。

三、结语

在同一时期,不同地方女性相似却又不同。在不同宗教、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各有各的精彩之处。

参考文献

[1] 王金港.中世纪晚期英国贵族社会生活论[J].邢台学院学报,2016(3).

[2] 孙连娣.14-15世纪英国贵族妇女生活状况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亓晓丽.唐代汉族女服设计的审美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基于湘西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现代服装设计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试探阿里噶尔本时期普兰女性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
寻古鉴今——2018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国际研讨会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融媒体背景下的服饰文化动态之刍议
传统服饰文化中蝴蝶形象的符号探究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