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原则
2019-11-30李洪星李延太
李洪星 李延太
摘 要: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和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一定的政治原则、重点原则、系统原则、人本原则和创新原则。
关键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包含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丰富素材。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新时代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认真研究和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将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实践之中。
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普遍进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对于人们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养成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冲击,我国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凸显出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吸引力缺乏的弊病,导致德育效果不佳,实效性降低,亟待创新。进入新时代,面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应积极探索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德育的文化魅力,提高大學生德育接受兴趣,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如下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因,富含符合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依据和来源。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丰富物质型和精神型文化资源,蕴含中华核心价值理念。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以文化教化人,用文化的力量改造和升华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我国传统教化的重要方法。依此,习近平同志提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二)有利于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都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基础。各具特色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源,又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各地文化瑰宝。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意识形态斗争越来越注重以文化传播方式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常运用文化手段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攻击和诋毁。少数大学生由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受到错误言论的误导,就可能对中华文化产生误解、质疑,进而对中华文化缺乏自信。为此,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因此,高校应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了解和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这是高校帮助大学生构筑文化自信的可行之路。
(三)有利于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早在1949年,美国前国务卿艾奇逊就提出了通过鼓励和支持中国的“民主个人主义”的思想,其实质就是意识形态斗争,对中国推行和平演变。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与斗争并没有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方式。当前,高校已成为我国与国内外反对社会主义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责任重大。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面向新时代,高校应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用地方文化语言和形式的魅力去吸引大学生、用地方传统文化包含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内涵去塑造大学生、用精心打造的地方文化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交流和服务的空间,这是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创新方法。
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都是饱经历史沧桑,内涵深厚、内容庞杂、形式多样,并非所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都适合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这就需要高校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进行甄别,对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分析,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科学嫁接其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政治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是高校保证大学生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性的理论基础。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首要的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方法,必须在保证教育方向正确性的前提和基础上开展工作,否则就是南辕北辙。因此,在开展此类工作时,高校需要认真甄别地方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精神、内容和形式能否表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精神。只有符合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地方优秀文化遗产,才有可能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二)重点原则
研究问题、开展工作都要抓牛鼻子,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和永恒主题,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要义之一,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高校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民族和国家的辉煌而沧桑的历史,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爱国主义主题的题材和内容非常丰富。以莱芜传统文化为例,莱芜优秀传统文化的莱芜梆子,有很多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可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莱芜梆子艺术形式的新编历史剧《嘶马河》,弘扬爱国、敬业、清廉、爱民的精神,在山东财经大学莱芜校区进行了专场演出,取得了很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系统原则
辩证法告诉我们,重点论和整体论是辩证统一的,在坚持重点论基础上,又要重視整体性。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高校既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又要重视挖掘和弘扬自强不息、发愤图强、责任担当等精神,将相关精神的素材和内容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弘扬人民群众自强不息精神,历史人物发愤忘食精神的诗歌词赋或历史故事等内容和题材,往往能够引起大学生自强不息、闻鸡起舞、奋发有为的奋斗激情,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养成自立自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
另外,文化和思政教育也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有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一面,能够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因此,高校将地方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时,要坚持系统原则,不能片面强调一方面,实现资源整合,整体推进文化和教育。
(四)人本原则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根本目的是用优秀文化教育人、熏陶人,促进大学生良好人格养成。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既是对象,又是活动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的参与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因此,高校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以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出发和落脚点,努力调动大学生参与主动性,不断引导和强化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自觉性。
(五)创新原则
进入新时代,高校应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融合、创新发展,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时代重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包括内容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技术手段创新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郭珍磊,尹晓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
[2] 李国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07).
[3] 李东,孙海涛: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资助经费项目“莱芜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山东财经大学莱芜校区为例”(批准号:J17ZZ50)及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资助项目(“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
作者简介:李洪星(1971- ),男,山东德州人,博士,山东财经大学商经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李延太(1976- ),男,山东济南人,山东财经大学商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