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交媒体优化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的思考
2019-11-30孙晓楠
摘 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交媒体的人人参与、用户互动和个性化服务等全新传播理念的启发下,思政课教师应当树立全员平等参与、深化课堂互动和分类施教的全新教学理念。
关键词:社交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理念
习主席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究竟能否以及具体如何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取决于他们具备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如今,新兴的社交媒体普及程度越发广泛、功能越发强大、使用场景越发多样,人们在充分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诸多便利的同时亦变得对社交媒体越发依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传统媒体向社交媒体“迁徙”。与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无论是在媒体形态上还是在传播技术上均与其存在巨大差异,然而,二者最根本的区别还在于传播理念上的迥异,这也正是社交媒体更能赢得用户喜爱的原因所在。
一、社交媒体的全新传播理念
与传统媒体面向广大受众进行无差别的信息传播不同的是,社交媒体在传播理念上更为重视人人参与、用户互动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一)人人参与
社交媒体出现之后,以往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常用的“受众”一词逐渐被“用户”一词取代,这一措辞上的变化实际上意味着信息传播权力关系的改变。[2]社交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环境下少数专业的媒体人对信息生产权和传播权的垄断,每一名社交媒体用户,不论其是普通的个人还是某个组织的“化身”,他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能够使用的功能和权限几乎完全一致,每名用户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傳播者,没有谁是绝对的传播中心,人人都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到信息传播的全过程。[3]
(二)用户互动
与传统媒体面向广大受众单向度地传播信息不同,社交媒体非常重视用户之间的互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用户关系传播信息。社交媒体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进行信息传播的网络传播工具,这里的“用户关系”既包括了现实中的熟人关系,也包括了在虚拟世界中结实的素未谋面的好友关系。也就是说,与传统媒体并不知道自己的受众究竟可能为何人不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的用户清楚地知道自己发布的信息将会被何人看到,相反,如果用户之间并不存在现实熟人关系或虚拟好友关系,则他们彼此将无法看到对方发布的任何信息。二是提供多种互动形式与功能。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了文字、语音、视频和表情包等多种互动形式和“点赞”、“留言”和“评论”等多种互动功能,其目的就是要为用户之间开展交流互动提供更多便利条件,不断强化用户之间的互动深度。此外,有些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内容来源正是基于用户之间的互动,比如,在类似于“百度百科”、“知乎”这样的问答类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同用户需要围绕同一个词条或者问题共同参与编辑和问答,而这种频繁的互动则正是此类社交媒体的内容来源方式。
(三)个性化服务
传统媒体面向广大受众进行的是无差别的信息传播,不同的受众在同一种媒体上看到的信息几乎完全一致,与之相比,社交媒体则更加重视为用户提供具有差异性的个性化服务。[4]这种个性化服务一方面体现在赋予了用户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上。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实际需求自主地搜索并获取信息,并且,用户还可以通过增加或删除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抖音好友等方式选择接受什么信息或屏蔽什么信息,这种选择完全可以由用户个人主观意愿决定而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上。随着web3.0技术的越发成熟,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能够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主动地收集、整理和分析不同用户的浏览习惯和信息偏好,进而依靠数据分发算法技术,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习惯和偏好,向其推送不同的信息。
二、基于社交媒体优化教学理念
社交媒体的全新传播理念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意愿、顺应了人们喜爱社交互动的天性、满足了人们彰显个性的需求,所以,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社交媒体更具传播力,更能赢得用户的喜爱和追捧。由于思政课教学本质上亦是一种传播行为,因此,社交媒体的全新传播理念对于优化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样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树立全员平等参与的理念
与传统媒体的少数人生产和传播信息而多数人被动接受信息不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每名用户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人人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到信息传播的全过程中。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应当充分借鉴社交媒体的这一传播理念,进而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树立全员平等参与的教学理念。具体来说,这一教学理念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全员参与。思政课教学不应是教师的“自留地”,而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责任田”。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言、表达个人观点见解,同时还应大胆地向学生授权,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来扮演教师的角色;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前筹划和课后总结这两个阶段中,既在课前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从而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进行补充完善,又在课后虚心接纳学生的评价反馈从而对后续授课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改变。其二,平等参与。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身份地位差距客观存在,所以事实上很难保证学生在参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时能够完全放开手脚、无所顾虑,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以语言上的亲和和实际行动上的主动来弥合与学生之间的身份地位差距,尽可能地打消学生的戒心和顾虑,让学生切实感到自己的意见建议受到足够重视从而充分调动和激发他们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5]
(二)树立深化课堂互动的理念
人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因而开展社交互动也是人类的天性,而如今社交媒体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在网络空间中最为重要的聚集地,事实上与其顺应人类天性,高度重视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并为此提供多种形式与功能支持密切相关。[6]因此,思政课教师同样应当借鉴社交媒体重视促进用户互动的传播理念,并在其教学实践中树立深化课堂互动的理念。一是要鼓励课堂对话。在思政课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应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而应一方面时刻保持与学生之间的“眼神对话”,通过观察学生听课时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的内心反应,并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授课方式和讲解重点做出调整;另一方面则应保持与学生的“言语对话”,允许并鼓励学生随时举手提问、发言甚至提出质疑,通过这样一对一的问答方式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能以点带面地及时消除学生的疑问、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二是要常态化组织交流讨论活动。思政课教师除了应当在课堂上保持与学生的“眼神对话”和“言语对话”,还应常态化地围绕某些既定话题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并且,这种交流讨论在组织形式上应当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心得交流、也可以是讨论发言,还可以是辩论探析;在组织时间上也应当灵活安排,既可以安排在授课伊始,也可以安排在授课结尾,还可以拿出整堂课的时间专门组织上述交流讨论活动。
(三)树立分类施教的理念
尽管受众为数众多,但传统媒体并不在意受众之间的差异,而是按照统一格式、统一模板,向所有受众传播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的信息。与之相反,社交媒体却本着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理念向用户传播信息,也就是说,不同的用户即便在同一场合使用相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他们所能接收的信息则是完全不同的,而这种差异化的信息供给实际上是由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决定的。同样,思政课教师也要面对为数众多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在个人的学习能力上还是在实际生活经验上均有所不同,自然,他们对于思政课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的需求程度、接受程度和喜好程度亦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树立分类施教的理念,既要根据不同班次学生身份构成的差异而有针对性地筹划授课内容安排和设计具体授课方式,又要借助社交媒体加强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并适时通过信息分享、即时聊天、留言评论等方式对学生的疑问与困惑给予有效回应。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解放军日报,2019-03-19(01).
[2] 李彬.传播学引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07):39.
[3] [加]罗伯特·洛根著,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08):26.
[4] [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新新媒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05):53.
[5] 师娅.互联网信息传播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9(04).
[6] [英]汤姆·斯丹迪奇著,林华译,社交媒体2000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05):16.
作者简介:孙晓楠,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