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推进山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9-11-30江长峰

经营者 2019年19期
关键词:山区

江长峰

摘 要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浙江省加强和改进基层工作的一大创举,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进一步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山区农村来说,农村文化礼堂就是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为扩大农村文化礼堂在山区农村的覆盖面,激发文化培育的作用与活力,需要因村施策,创新建设思路,力求发挥最大功效。

关键词 山区 农村文化礼堂 龙泉市

浙江省自2013年启动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经过近6年的扎实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全省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1万余家,占500人以上行政村的52.4%。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全市面积3059平方公里,为浙江省面积第二大县级市,其中低、中山带占总面积的69.17%,丘陵占27.92%,河谷平原仅占2.91%,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城。自2013年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龙泉市坚持“一村一品、一堂一韵”原则,科学规划、精准实施,至今已建成87个农村文化礼堂,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农村群众最喜爱的生活乐园、精神家园。

一、当前龙泉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

近年来,围绕推进山区农村文化礼堂提质扩面、常态长效,龙泉市强化问题导向,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创新,逐渐走出一条山区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新路子。但随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不断深入,建设、管理、运行等环节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好中选优”局势转变,建设成本趋于上升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内容较多、体量较大,新建整个场地设施一般需要数十万元甚至是上百万元。此前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整个局势可以说是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一般都选在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硬件设施等条件较好且村两委班子有积极意愿的村,大部分文化礼堂通过与村委大楼、便民服务中心合建扩建完成,或者由老会堂、老学校改建而成,经费相对充裕,进展较为顺利。而今的文化礼堂将逐步以新建为主,受到土地、场所、资金等多方面的制约,建设难度逐渐加大。

(二)“地广村散”制约明显,文化效益不够充分

近年来,龙泉市通过设立文化礼堂“AB”岗、建设在线监控平台等举措,已经较好地解决开门开放问题,但文化礼堂的整体文化效应有待提升。一方面,山区人口相对较少,全市444个行政村中,户籍人口1500人以上的仅11个村,500人以下的有242个村,且偏远村庄空巢化现象严重,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文化活动的受益面不够广。另一方面,全市山地面积广,各村之间交通不便,文化交流困难,文化辐射性、带动性不强。

(三)“红色主题”不够凸显,宣传教化还需加强

文化礼堂的核心意义在于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红色殿堂”。从当前实践来看,农村文化礼堂在丰富村民文化娱乐活动方面已经具备良好效用,但在对农村群众的思想引导、精神教化上还不够有力,宣讲工作有待强化。从宣讲主体看,虽然每个文化礼堂都配备有村官宣讲员,但其往往身兼多职,对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使用群众语言进行阐释解读,导致宣讲效果不尽如人意。从宣讲对象看,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大多局限于棋牌、歌舞、体育等,对形势政策、传统文化等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二、龙泉市创新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主要探索

龙泉市农村文化礼堂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既有一些全局层面的共性,也有山区的特殊性。龙泉市立足山区实际,针对具体问题精准施策,同时鼓励各村积极探索,在保证各项功能设施完备的基础上,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在“建管用育”各环节更趋合理。

(一)细分对象,文化礼堂呈现“四种形态”

根据不同村的条件差异,采取分类建设、分步实施的办法,跨年度、分阶段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一是重点礼堂。对于人气集聚、富有底蕴、资金充足的行政村,集中资源优先建设,当年完工当年验收。同时,每年在重点礼堂中择优确定1~2个,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重點工作,整合农办、水利、文化等单位资金,集中力量打造示范文化礼堂。二是培育礼堂。一些符合人口条件、具备建设基础的行政村,可能在场地设施等方面暂时达不到文化礼堂建设标准。针对这种情况,制定培育计划,先投入部分资金建设礼堂、讲堂等基础设施,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三是微礼堂。一些人口规模小、地处偏远、财力较匮乏的村子,建设条件与省级标准有较大差距,但当地群众有强烈文化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推出“微礼堂”,主要作为文化礼堂的补充和外延,设计有统一的亮化标识,在功能设施上则相应放低要求,比如讲堂和礼堂合用或者小型礼堂等。四是提升礼堂。对培育礼堂、微礼堂进行持续跟踪,一旦场地、资金等条件趋于成熟,则调集资源、整合项目进行标准化提升,待龙泉验收通过后再上报省市。这种做法的主要优势在于扩大规划盘子,使文化礼堂建设有更多选择空间,能更好地整合资源,也充分照顾了偏远山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强化交流,打造文化礼堂“互联平台”

着眼于提升文化氛围、激发文化自觉,努力打造全市文化礼堂互联互通的平台。一方面,举办线下赛事。开展多样化的交流竞赛活动,发动各文化礼堂举办“村晚”、编制“村歌”、排练民俗节目,集中到市里参加“小城文化艺术周”“我的家乡”村歌大赛、“最美的我”广场舞大赛等活动,使每个农村文化礼堂都有出彩的机会。另一方面,打造线上平台。推出“龙泉市农村文化礼堂”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发布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标准、参考案例、特色做法,展示各文化礼堂运行情况、文化活动、特色内容,要求每个文化礼堂全年必须“出镜”12次以上。平台推出后,及时呈现各文化礼堂运行动态,其他文化礼堂都可以学习借鉴。同时,配套建立“文化礼堂在线”微信群,定期点评文化礼堂建设运行情况,随时召开线上“现场会”。为确保线上平台常态运作,把这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把文化礼堂展示内容作为星级评定的重要依据,营造文化礼堂互比互学的浓厚氛围。

(三)发掘优势,因地制宜推行“文化礼堂+”

面对山区农村文化礼堂人气不足的问题,龙泉市发掘山区优势资源,积极做好“文化礼堂+”文章。住溪村全域性文化禮堂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住溪村是历史文化特色村、革命老区村,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2013年建成农村文化礼堂。为了更好地利用文化礼堂、打响文化礼堂品牌,住溪村积极探索实施“文化礼堂+红色基因”,将全村作为一个文化综合体来打造,以住溪村文化礼堂为核心,辐射连接红军街、红军学堂、红色记忆馆、红色广场、红色长廊等,形成“大礼堂”模式。同时,按照“一户一品”模式,动员红军街居民在家中开设特色展陈,打造“红色书屋”“剪纸之家”“书画之家”“兰花之家”“礼仪之家”等10多户特色文化农家,让沿街农家成为文化礼堂的特色展厅。随着住溪村“省干教基地”“省妇女干教基地”等招牌的打响,住溪村文化礼堂也吸引了各级党组织近三万多名党员前来开展党性教育活动,村民们更是对“我家住在文化礼堂、我家就是文化礼堂”引以为豪。此外,还有仙仁村探索“文化礼堂+长寿谷茶米展示”、皂口村探索“文化礼堂+养老中心”、圩头村探索“文化礼堂+游客阅览室”……文化礼堂不仅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对外展示的“村庄客厅”。

(四)突出主题,塑造农村群众“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既是农民群众对自身所处地域文化的自信,也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龙泉市重点策划实施两项工作。一是推进“非遗”文化进礼堂。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种类繁多,通过展陈馆、展示廊、“非遗”节目等,在每个农村文化礼堂打造一个“非遗”展示平台,使文化礼堂成为“留住乡愁”的最佳载体。大窑村将青瓷文化融入文化礼堂建设全过程,打造青瓷展厅;东书村将木偶戏作为礼堂文化的主打品牌,搭建木偶小剧场;季山头村建农耕非遗馆,传承“耕读传家”好家风等等。二是推进宣传干部上讲堂。针对农村文化礼堂宣讲少、宣讲“不好听”、群众不愿听的问题,从队伍建设入手,推出“宣传干部上讲堂”活动。这里的宣传干部主要指市委宣传部班子成员、重点宣讲员和乡镇(街道)宣传委员,这一层次的宣传干部具有相对较高的理论素养、宣讲水平和较强的责任意识,理应成为文化礼堂宣讲的主力军。在活动机制上下功夫,通过明确指标、定期通报、纳入考核、评先评优等举措,把宣讲工作抓紧抓实;在活动内容上下功夫,宣讲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针对党员干部、中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等不同人群,采取讲座、座谈、谈心等不同形式,运用讲故事、谈感言、读经典等方法,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

三、启示与思考

笔者立足于山区实际,总结这些年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农村文化礼堂“提质扩面、常态长效”,得出以下启示与思考。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做好农村文化礼堂工作的基础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不断持续深入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山区建设农村文化礼堂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文化项目,必然面临更多的制约和困难。我们应正视客观现实,从夯实基层意识形态阵地的高度来维护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应加强统筹规划,把载体设计作为手段,把机制建设作为根本,着力解决农村文化礼堂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相信群众智慧,鼓励基层探索,比如各村在“文化礼堂+”方面的大胆实践,在保证“精神家园”主题不偏离的前提下,应给予肯定和指导。

(二)坚持农民主体是做好农村文化礼堂工作的关键

农村文化礼堂服务对象是农民,要树立农民是文化礼堂“主人翁”的意识,让他们成为本土文化的策划者、挖掘者和传承者。从“送”文化转变到“种”文化,关键就在于培育村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让他们自己学、自己演、自己比,真正激发他们对于文化礼堂的信赖与热情。住溪村在全域性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对于特色文化农家建设没有强制推行,而是通过先期打造一批示范户产生良好效应,使其他村民从观望、犹豫到争相申请,体现的是农民群众文化觉醒的过程,全域性文化礼堂因此保持了长期顺畅的运行。对于如何加强文化礼堂管理、丰富文化礼堂活动、打造文化礼堂特色,笔者认为都应围绕农民主体来思考谋划。

(三)坚持机制建设是做好农村文化礼堂工作的保证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这一路走来,龙泉市提出了很多思路和举措,有些坚持了下来,也有些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被淡化,效果被削弱。比如文中提到的村级宣讲员情况,由于目标任务、工作程序、考核办法没有明确,加上人员流动等因素,这支队伍较为松散,而在推行“宣传干部上讲堂”活动中,在一开始就制定确切的考核指标、奖惩办法乃至氛围营造方案,确保了这项工作不流于形式,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对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行的其他工作,也应把长效机制建设作为根本手段,使今后的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真正把农村文化礼堂的“根”扎得更实、“底”打得更牢。

(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作用[J].政策瞭望,2019(06):22-24.

[2] 杨雪萍,郭金喜.“农村文化礼堂+”作用内在机理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广西农学报,2018,33(04):19-22+35.

[3] 谢善业.温州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

[4] 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意见(浙委办发[2013]37号)[Z]. 2013-05-10.

猜你喜欢

山区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山区10kV配电线路防雷技术研究
山区高速公路中小跨径桥梁设计
山区
利用山区区位特点 大力推广适用农业机械
小龟捕鹰
解决山区环境问题的制度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