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抓住数学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2019-11-30乔亭亭
乔亭亭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
一、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共舞
一堂精彩的数学课,需要预设与生成共舞.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中,教师是这样设计的:给学生三根小棒,问学生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这时学生都认为能.学生经过反复拼,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那么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呢?一名学生问:“老师,我们能对这三根小棒进行处理吗?”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起,获得了预设中的生成.
二、创设探究情境,活化动态生成
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學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我是小小检查员: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载10头牛,每头牛大约重500千克.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热情高涨,因为这是他们所熟悉的身边的事情,特别是习题三和习题四引起了学生的争议,笔者适时的组织学生讨论,一阵面红耳赤之后他们明白了:李师傅的货物是没有超过桥的限重,但他的车有自重,车的自重加货物的重量足以超过了桥的限重.在这个题目里体现了问题的现实性与条件的开放性,车的自重题目里根本没有提及,但在解决问题时必须考虑到车有自重这一现实条件,促使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张大伯虽说他拉的货物没有超重,但是货物的重量超过车自身的载重,这对他自己是有危险的,也不能让他通过,体现了教学中的人文性.这样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活用“激情碰撞”,激活思维的空间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捕捉生成亮点、让智慧闪耀光芒.
在教“乘法应用题”时,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个人,一个旅游团包了这样的6个房间,这个旅游团共有多少人?学生思考后,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5=30(人),也有学生列出:5×6=30(人).教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要求这个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6个5是多少”,教师满意地让学生坐下,我们也从没怀疑过答案的正确性.当教师准备下一题时,有一名学生举手了:“老师,有可能这个旅游团只有29人呢?”“这怎么可能呢?”教师愣了一下,我们听者也急速地考虑答案的可能性.聪明的教师把球踢给了学生,“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的考虑,我只是想房间为什么一定要住满呢?”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多少种可能性?”
多好的教学契机,教师及时抓住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
生1:我觉得可能是26人,算式是5×5+1=26(人).第6个房间只住1人;生2:有可能27人,算式是5×5+2=27(人).第6个房间只住2人;生3:有可能是28人,算式是5×5+3=28(人).第6个房间住3人;生4:有可能是29人,算式是5×5+4=29(人).第6个房间住4人;生5:我还有不同意见,题目上说:每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人,有没有可能每个房间都住4个人,这样就是4×6=24(人).生6:那也有可能每个房间都住3人、2人或1人,这个旅游团就可能是18人、12人或6人;生7:那如果也考虑不住满的情况,答案就更多了.
生5、生6、生7的想法有些偏离题意,教师因为学生的高涨热情而感动着,对学生的答案作了恰当的评价引导.大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为学生的精彩想法而高兴,更为教师及时抓彩而喝彩.
四、尊重学生“出错”,放大生成资源
如在教学“画角”时,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形成画角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尝试独立画角.在巡视学生练习时,笔者发现有学生把100°的角,画成了80°,是直接指出其错误还是……笔者想既然学生有了这样的错误,何不把它当成“诱饵”抛给学生呢?于是,笔者请其中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画角的过程,接着问:“在刚才这名同学画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有学生说:“他画错了,因为他在量角器上数刻度时数反了”.笔者马上接着问:“他的错误对你有什么启发帮助呢?”学生们有的说:“它提醒我画好角后,可以先大致估一下是锐角还是钝角,这样可以减少出错,也有的说我发现画错的角加上正确的角正好是平角.”听完学生的发言,笔者特意走到刚才画错角的学生身边,与他热情地握手,并连声说:“谢谢你,因为你的出错引起了大家那么多有价值的思考,使大家对角的认识加深了一步.”那位出错的学生开心极了,脸上写满了微笑.于是,笔者继续提出要求:“你们能不用量角器,而用三角板画出150°的角吗?”全班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投入画角之中.
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持续生成,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精彩画面,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留住那瞬间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