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中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研究

2019-11-30孙丽

科技资讯 2019年25期
关键词:工业工程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孙丽

摘  要:伴随着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正逐步迈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内外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在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中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工业工程  人才培养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9(a)-0149-0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with manufacturing, digitalization, and intelligence as the core, China is gradually entering the ranks of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power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majors at home and abroad, we explain the necessity of infiltrat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address the strategy of infiltrat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alent development; Course ideological

2004年以來,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也由此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德国在2011年提出以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制造智能化为本质,即“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是两大主题的“工业4.0”发展战略。 借鉴该战略思想,我国政府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业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的突破,聚焦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期获得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的成功,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为此,亟需培养大量专业的工业工程人才。按照工业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与管理、供应链物流、金融工程、工业工程、信息技术技能、数理工具与方法等多学科门类的宽广的知识结构,掌握工业工程实验技能、编程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解决基本实际问题的技术手段使工业工程技术能力与人文综合素养协调发展,能够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各领域进行系统分析、规划、设计、评价、控制、改善和创新的具有工程背景的管理型人才。要使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既具有技术知识和管理水平,又能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必须在工业工程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教育。

1  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1.1 课程思政教学的逻辑必要性

传统的观念认为课程思政仅仅是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但现实是我们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思政教学应该渗透到培养人才的各门课程中去。现阶段的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对传统思政教育在观念上进行突破,队伍上进行扩充,内容上进行丰富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主动转变教育思路,通过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促进各类专业课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政局面,使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全面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2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正确分析和判断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阶段无论从教育对象,还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出现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环境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单纯依靠思政课很难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现实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深入挖掘各个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相对固定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教学要求,所以,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其他课程蕴含的隐形思政内容是思政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资源。另一方面,从教育的本质和社会总体需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所有课程的内在要求,只有各专业任课老师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和育人的终极目的,充分意识到每门课程所具有的隐形教育资源,建立共生机制,才能促进课程思政教育在各类课程教学中的全面有效运行。

2  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2.1 课程建设方面

“课程”是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基础。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的目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尊重课程建设的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的根本基础。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学管理部门无论在课程建设还是课程教学组织实施,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都应有意识地注重“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与发挥,这样才能从目标和过程上做到强化所有课程都有“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并通过一系列教学运行和管理环节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點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各类课程教学就会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

2.2 院系方面

院系是专业教学中成功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既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也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且不局限于个别专业点,而是要涉及各类各门课程,实行全覆盖。因此,这也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布局、教学活动组织都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多方参与、上下贯通才能完成。

3  结语

要改进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全面关注学生的期待和发展需求,把握课堂教学的重心,恰当选准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最佳结合点。无论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思想政治的教育都要尽量避免生硬的“说教”,应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和实践形式,寓教于乐,既需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也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参与意识,推动“专业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 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2] 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18.

[3] 焦连志.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高校育人课程体系的必要性[J].昌吉学院学报,2017(6):1-5.

[4] 吴莹,胡斌,杨坤.工业4.0及高端制造背景下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1):59-61.

猜你喜欢

工业工程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工业工程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我国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及发展
论工业工程对企业信息化的促进作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