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分析

2019-11-30邓加宏

科技资讯 2019年25期
关键词:措施研究水土流失环境保护

邓加宏

摘  要:治理水土流失是环境保护中重要的工作,是全球性的难题。而且国内由于东低西高的特殊地势,导致黄土聚集区域的面积较大,因为造成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随着社会各界生态环保意识地不断强化,对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也日益成为学界广泛讨论的议题,以下从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入手,浅谈一般性的治理措施。社会要想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就必须与自然和谐地相处。但是由于对水土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日益严重,其已经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关键词:环境保护  水土流失  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9(a)-0072-02

1  水土流失问题的成因分析

水土流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相关成因错综复杂,给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加了难度。总体来讲,地势问题是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的先决条件。国内地势现状为东低西高,且部分地区山地多平原少,此种特殊的地势条件是水土流失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此外,国内的气候多为温带季风性气候,该气候的主要特征为降水量集中且多为大雨或者暴雨,导致对土地资源的冲刷力度较大,由此产生水土流失问题。最后,国内部分地区长期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很多地方发生山地被改造成农田的现象,由此造成部分地区的山地植被覆盖面积减少,最终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产生。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水土流失问题主要成因分为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两种,以下分别做简要阐述。

1.1 自然成因

1.1.1 气候与天气

国内大部分的区域地处温带季风性气候,该气候降水和干旱的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导致洪涝现象十分频繁。在此背景下,部分植被覆盖面积较少的区域便会发生水资源下渗、地表水汇合的现象,由此造成水土松动进而形成水土流失。此外,在部分干旱现象频发区域,土壤干裂导致的风蚀现象也是形成水土流失的重要成因。

1.1.2 地势与地质

国内总的地势情况为东低西高,是水土流失现象形成的天然原因。此外地质原因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其中特别是对于西北地区,该区域内土壤松动严重,经常会出现塌方、泥石流、山地滑坡等,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的程度。

1.2 人为成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度也在持续上升,其中特别是几类典型的环境破坏行为是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的主要成因,以下分别做简要分析。首先,植被破坏问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直接关系着地表水的下渗程度,随着部分地区此类植物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也变得十分频繁。其次,乱砍乱伐问题,典型的有部分地区毁林造田行动给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  对水土流失问题的相关应对措施和建议

2.1 预防措施

在水土流失问题治理过程中,预防措施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因为该环节是一种源头治理,对问题的解决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以下简要阐述针对水土流失问题一般性的预防措施。首先,有关部门应当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其中特别是水土流失成因、水土流失危害等方面的内容。在宣传过程中,有关部门还需要注意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模式,即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渠道,切实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態环保意识。其次,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水土流失问题的监管力度,确保对此类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将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在该环节中,有关部门还需要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即鼓励群众对相关问题进行举报。同时有关部门还可以对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群众进行奖励,以此提高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最后,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应当给予严肃的处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相应的警戒作用,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2.2 植树造林

植被减少是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要原因,所以提高植树造林力度是预防该问题的重要措施。有关部门在推进植树造林工程时,可以主要采取如下几个方法:首先,鉴于水土流失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性问题,所以在植树造林之前有关部门应当切实分析当地环境的特殊性,种植相对应的林木种类,尽量追求最佳防治效果。例如,对于水土环境相对贫瘠或者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的地区,有关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地种植仙人掌、沙柳、梭梭木等植被。其次,鉴于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理区域一般地势都比较复杂,所以有关部门应当注意建立起多层级的植树造林活动。所谓的多层级即指尽量追求植被种类的多样性,尽快在当地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以此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最后,有关部门在推进植树造林过程中需要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其知道水土流失防治的诸多好处,促使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植树造林工程中来。

2.3 管理与看护措施

管理和看护措施是水土流失问题治理过程中的中间性环节,其直接决定了治理的质量和结果,该环节内在地分为管理措施和看护措施,以下分别做简要地阐述。首先,管理措施,该措施即通过发挥有关部门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全方位管理格局。其基本的形式则为有关部门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水土流失问题的防治中来,以此达到提高治理效果的目的。其次,看护措施,该措施即指为了保持现有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而进行的水土看护活动。

2.4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水土流失问题治理过程中最后的环节,其通过加强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水土资源的保护形成强有力的保障。在工程措施环节,有关部门除了提高资金的投入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效果,更需要切实地分析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土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工程计划,切不能将利民工程做成扰民工程,更不能因为不当的工程建设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二次伤害。以下阐述工程措施中常见的两种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并就其特点进行简要地描述和分析。

2.4.1 修建分层截流沟

分层截流沟即指在耕地和山地的叠加复合区域修建的可以有效防止水土倒灌现象的治理工程,该工程在水土问题治理过程中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截流沟可以在极端天气发生时减轻较高地势水流对耕地产生的冲刷现象,在防止水土流失之余更保障了耕地水土资源的完整性。其次,洪水倒灌是产生水土流失最直接的原因,而分层截流沟可以有效地减轻洪水对地面的冲刷作用力。分层截流沟一般性地分为底层、中层、上层,其中每一个层次在水土流失问题治理中拥有不同的作用,从而形成全方位的问题治理模式。

2.4.2 水库工程

水库工程一般建立在特殊的水土流失区域,其中典型的有两山之间的深谷中,因为此类地形一般常年都有较为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所以需要建立水库对其进行蓄洪调洪。该措施的难点在于工程投资较大,但是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在水库工程完成之后,不仅会对当地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更可以利用水库发展当地的灌溉农业以及水电工程,从而给当地带来额外的资源收入。

3  结语

人与自然应当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在不断攫取自然资源供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切实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其中特别是对于近年来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有关部门应当科学地归纳和分析该问题的成因,并且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予以防治。总之,在目前形势下,形成多种措施为一体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燕.浅析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J].中国水运,2017,17(3):119-120.

[2] 高东升.浅析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J].科技资讯,2018,16(15):129,131.

[3] 刘耕良.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研究[J].山西农经,2019(6):99-100,102.

猜你喜欢

措施研究水土流失环境保护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安全防控研究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
浅谈如何发挥会计管理运用构建会计内部控制
浅谈如何发挥会计管理运用构建会计内部控制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运用支架式教学的相关措施研究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