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9-11-30谷小莉
摘 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说明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了人的本质的阶级性、社会性、实践性与发展性,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有着无可替代的应用价值。高中语文教学应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重视并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改变高中语文课堂学习方式,兼顾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保障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均衡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语文教学
吾是谁?从何来?归何处?涉及人的问题,众多学者穷尽一生也未能柳暗花明。在马克思之前,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层出不穷,但均脱离实践与劳动坐而论道,人的本质理论多止步于自然或意识领域。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研究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借鉴与批判前人理论成果中走向成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有益于阐扬高中语文教学育人功能。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内涵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与阶级性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句话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现实社会维度的把握,社会关系又包括物质与思想关系,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多种关系,因此,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综合性与复杂性的,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基于人的存在视角,人兼顾自然与社会属性,其中以自然属性为前提。但人的社会属性把人同自然存在物区别开来。当人处于阶级社会的大环境下,其本质集中表现为人的阶级本质。因此,社会性与阶级性是人的本质中所固有的。
(二)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与发展性
马克思的人本观有别于唯心主义的人本观,他将人的本质理论基于实践之上。认为社会与个人的存在发展都基于劳动,而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实践活动有别于动物的实践活动,劳动使人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此外,人的本质因社会关系变动而变动,不存在亘古不变的人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深化与发展的,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人的本质理论皆有新的思考,从自我意识到理性与自由,再到社会维度、自由自觉的活动最后到从社会关系、物质生产活动与人的需要出发规定人的本质,其皆为配合实践理论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批判的学说,它始终以发展和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对不合理的现实给予有力的抨击。
二、人的本质理论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课程的独特功能,培育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 [2]。
(一)人本理论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理论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不谋而合。人的本质理论强调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培育人的社会性活动,高中语文教学自然也是培育人的社会性活动。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构成了基本的教育活动。师师、师生、生生构成了各类多样的社会关系。高中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子活动,最关键的要素是人。为了进行有效性教学,人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例如在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现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之中要根据学生的吸收接纳水平、课堂状态来适当调整教学的策略,在教学之后要对受教育者、教育者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分析来评课,这些都绕不开对人的本质的分析。而人的本质的可塑性、人的本质理论中思想的后天生成以及随环境而变,人的各种需要从他律到自律再到最终的自由又决定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可能与必要。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
(二)人的本质丰富了高中语文教材的选篇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人和人的社会性交往活动都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是思想的源泉,而人的本质本身就具有实践性。此外,高中语文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教育中介系统,其篇章均来源于社会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风貌。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学,但凡好的语文教材选篇,都大致符合这一点。人文关怀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总主题,纵观历史长河,从古至今,从诗仙到诗圣再到诗鬼,忧国忧民的诗篇比比皆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富含人文底蕴,用他的笔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闰土、祥林嫂还是孔乙己、阿Q,他们身上反映的是种种社会关系以及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透过他们跳跃在纸上的形象,人们看到了一个饱含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呐喊与彷徨。鲁迅先生的作品成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选篇离不开他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挖掘。纵观高中语文教材,关于人物的篇章不胜枚举,从《大堰河--我的保姆》到《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记念刘和珍君》,从诗歌到文言文到现代文都不乏人物篇章的笔墨。而写人往往不是为了写人,而是揭示其社会关系,以一人写一群人,以典型的人物反应典型的社会现象。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各类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强调社会关系,这启示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受教育者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同理心,让受教育者学会推己及人,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如在教《葡萄月令》这篇课文时,除了使受教育者领悟作者“苦心经营的随便”外,还应让受教育者对比葡萄每个月自然的生长变化,感受到葡萄灵动的生命,领悟到自然无声无息温柔却坚定的力量,引导受教育者发现大自然的美,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从而提高自身对大自然的爱惜、保护意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篇章,都赋予了作者對祖国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这都呈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受教育者,应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悉心品味,使得其体会这种社会关系,用审美材料提高审美意识,发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美。
(二)积极改变高中语文课堂学习方式
课堂与教学密不可分,要以课堂转型促动教学转型。由师本课堂向生本式课堂转变,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展受教育者的多元智力。秉承高中语文应以受教育者为本,一切为了受教育者的发展,为了受教育者的一切发展的教学理念。教育者在教学中应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受教育者在良性互动的氛围里主动愉快地学习。可通过灵活调动人的多种感官进行有意义学习,以动作手势配合表演来开展朗读活动,结合视频、音乐、插图调动受教育者的视觉、听觉,使受教育者充分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如曹禺的《雷雨》分角色扮演朗读课文,辅之以动作表现台词,这些都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之更能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感情。抑或,可以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发布明确的指令,让受教育者找出文中自己最有感触的语言与身边同学分享。如教学《散步》这篇课文,就可利用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平易朴实的语言,从而感知文章中的亲情、责任与生命之美。在课后习题的布置中,应杜绝题海战术,促进学生对答案规律进行理解、掌握与运用。
(三)注重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教材作为教学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严重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思想指导。基于此,教材编写者必须认识到教材编写要把维护好、发展好受教育者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受教育者创设良好的条件去实现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此外,文因人而生,文因人而变。教材要充分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面貌,注重人文关怀,根据高中阶段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制定。高中语文必修篇章要注重普适性,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从诗歌散文到小说戏剧再到新闻传记,应更注重个性均衡发展,使受教育者能充分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杜绝教材篇目的多、繁、杂、乱,但又不可过于简单化,要把教材层次化,基础类、发展类、拔高类文章均要占相应的比例,力求为受教育者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更大程度上实现自由自主学习。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模式要不断创新
马克思从人的需要角度去深化人的本质思想,认为需要的不断满足是人存在的前提,正是由于要不断满足需要,才促使人们投身于物质生产,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又使人的生命活动不断深化拓展,最终实现个体的自由自主[3]。人的自由自主并不是盲目自由,而是个体最终不依赖于外界能达到自我约束,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着重强调德育发展规律是他律到自律的道德阶段。语文教学作为德育的间接途径,在德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者可借助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来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德育工作。要做好德育工作,必先了解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和发展性,个人思想随社会关系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注重受教育者的思想成因,重视其社会关系,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并杜绝语文教学中采用一成不变、整齐划一的德育模式,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合理运用恰当的德育模式,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受教育者,以达到高中语文德育工作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人的本质具有生成性与发展性,受教育者的思想往往随着受教育者的兴趣、需要、社会关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变动。语文教学中旧的德育问题解决了,新的德育问题又会层出不穷。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应时而变,适应学生的需要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兼顾成人与成才,促进学生品德的良好发展。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学者不能止步于旧的德育模式,要不断创新以顺应新课改的需要,用新的德育思路与德育方法去解决高中语文教学中新的德育问题。使受教育者从不断解决德育矛盾中獲得品德的一般发展,从而更好地接收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其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以更积极的状态投身于社会实践。
(五)注重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均衡发展
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位思想家都很注重人的自由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样也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看,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势必要为社会关系所制约,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为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向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迈出了一大步。高中语文教学愈来愈注重素质教育,唯考试论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名校不以分数划人才,更加看重受教育的综合素质与一技之长。而现阶段所需要培养的人才也是具备多元融合思想的。过去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这就容易导致培养出的人有才而无能,如今大工业生产需要的是全方位、多领域的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德是才之师,要兼顾好品德、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还应不放弃每一个人,相信受教育的潜能是无限的,促进每个受教育者身心内部均衡发展,缩小同一群体不同受教育者的内部差异,以集体教育受教育者,通过受教育的成长,又促使集体更加蓬勃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仰仗社会的进步,要以受教育者为本,重视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总之,语文课程基本特征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平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比例一直都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日益注重人的身心自由、全面、个性发展的今天,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结合语文科课程核心素养深入贯彻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能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受教育者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理解各个维度的发展,从而推动受教育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何建富.对人的本质的沉思[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2).
作者简介:谷小莉(1996.04- ),女,湖南人,硕士在读,教育学学位,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