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初中生物德育点,彰显学科育人魅力
2019-11-30王涛
王涛
摘要 通过介绍挖掘课标、教材内容、教学过程、课外阅读、练习中德育点的方法,从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达到落实学科“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 德育点 立德树人 初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R
“聚焦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己经成为当下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实际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德育是政教处、班主任,是思想品德课的事。这样客观上造成生物教师挖掘德育点的意识不强,从而导致德育目标模糊、德育内容不清。由于教师不能有效地找到德育切入点,使知识点与德育点脱节。即使教学中仅有的零星渗透也构不成体系,反而两者牵强附会的结合会使学生厌烦。其实,作为以“人和生物圈”为主线的初中生物学,自身就散发出迷人的育人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找到挖掘初中生物课程德育点的方法,付诸于教学实践,就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1 挖掘课标中的德育点,找准育人出发点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是初中生物教师教学遵循的根本,其中的课程目标是指导教学的纲领,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出选择,课堂的实施和评价也都围绕着目标展开。201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以下简称大纲)对初中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及德育实施途径做了清晰的界定。这就要求教师把课标中蕴含的德育目标与大纲中的德育目标进行比较、挖掘、整合,构建初中生物学德育目标体系。经过梳理,初中生物学德育目标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生态观教育。教师心中只要有明晰的德育目标,才能为育人的教学实践提供可能。
2 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点,找准育人切入点
生物学教材是师生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工具。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德育点是相互关联的。德育点多蕴藏在知识点中,有时一个知识点可能蕴含多个德育点;有时一个德育点的形成需要多个知识点长期的落实才能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全方位分析整理,准确找出知识中承载的德育点,提炼教材中的显性德育点,挖掘隐形德育点,实现知识点与德育点的有机融合。下面,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为例,以细目表的形式呈现本节的德育点(表1)。
教师只有把生物教材中的德育点细化,才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3 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点,找准德育生长点
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领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德育有效实施的有效途径,但生物学科理科属性决定了在生物学教学中不好直接进行德育教育。教师生拉硬扯的道德说教,容易引起学生抵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要让学生在品行上有所发展,教师往往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渗透教育。虽然国家政策、课程标准、学校要求等会影响教师的选择,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
本文为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德润·智赢视阈下的学校多元管理生态优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为2018ZJG116)的研究成果。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知识背景。因此,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主动地创设图片、漫画、数字故事等德育情景,让学生在德育场中学习知识,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德育在学生心中不知不觉生根发芽。
例如,在学习“传染病与免疫”一节时,依据20巧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背景,编制与疟疾有关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其预防的数字化故事,精彩导入新课,让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感受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用所学知识分析数字化故事中涉及到的有关传染病的问题。教师结合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有关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教育。
在教学内容即将结束,教师进行总结时可以结合屠哟哟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发现青篙素有效治疗疟疾的历程,渗透科学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献身科学的热情。
初中生物教材中每一个德育情景的创设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但是教师一旦掌握德育情景创设的技能,就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知识变的直观、具体,并且容易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继而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在思想上引起深刻的共鸣,德育悄无声息地嵌入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4 挖掘课外阅读中的德育点,找准德育延伸点
“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栏目,对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学习空间的拓展、科学精神的传承、传递美好的生活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学中,因为中考不考,很多生物教师自动把它们“过滤”掉了。学生倒是有兴趣阅读,但读完就过去了。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课外阅读内容,设置一些层层深入的问题,引领学生阅读,必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针对“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①袁隆平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他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
②谈一谈你的感想和启示。
教师通过挖掘课外阅读中的内涵,使学生更多的了解生物学,感受生物学,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
5 挖掘練习中的德育点,找准德育结合点
作为构成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传递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揭示着生物学重要规律,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使教学目标的测量变的具体化,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在中考的压力下,教师选用的练习往往以“检测知识点”为主,忽视德育点教学。单调的知识点训练使学生疲惫不堪,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依教材练习为参考,落实课程目标为准绳,对平时使用的练习进行恰当的筛选、广泛联系与生物学有关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与知识点进行巧妙的整合、改编,让学生在练习中自然的接受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每当国歌响起,我们会肃然起敬,能接受音乐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A.[1]听小骨 B.[2]半规管
C.[3]耳蜗 D.[4]鼓膜
解读:本题考查人耳的结构和功能。影响答题的关键性文字是“能接受音乐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基础扎实的学生很容易选出答案C,题目的前半部分文字叙述几乎与答案的选择无关。但通过阅读文字学生将联想自己听到国歌时的场景并与之对照,爱国主义教育被学生领悟并接受,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有意识地深入分析和挖掘各个环节中的德育点,围绕育人目标,从教学的细微处入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地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其中的道理,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目的,彰显生物学科独特的育人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家海.例析生物学试题中的无痕化教育功能[J].生物学教学,2016,41(6):52-53.
[2]徐婕.高中生物教材德育资源的分析与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3]石建,何兴明,赵广宇,伍恒峰,王愉鑫,熊硕.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8):67-72.
[4]陈晓燕.初中学科教学“德育点挖掘”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D]北华大学,201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6]崔鸿.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6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