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社会治理“四化”水平的研究

2019-11-30钱丹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8期
关键词:四化社会治理法治化

钱丹

摘 要:本文聚焦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分析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四化”的内涵,“四化”提出的客观必要性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提升“四化”水平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化  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治理具有了更加深刻、丰富的内涵。社会治理“四化”为我国未来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标准。

一、社会治理“四化”的核心要义

(一)“四化”的内涵

1.社会化。即在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坚持走群众路线,组织和动员各类社会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汇聚社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1]一是治理主体社会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意味着我国的社会治理工作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任务,政府扮演的是组织、协调、支持的作用,即为“共建”;二是治理方式社会化。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之间要良性互动,过程要公平、公开、公正,即为“共治”;三是治理成效社会化。达到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全民共享社会成果,即为“共享”。

2.法治化。即要坚持把社会治理放在全面依法治国大局中谋划推进。建设法治社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利益、处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引导广大群众依法有序理性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好引领和规范社会生活。[1]一是治理规范法治化。首先是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二是治理方式法治化。广大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广大群众依法有序理性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氛围。

3.智能化。即要把现代科技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提升现代社会治理效能。特别是利用好大数据和信息化等手段,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预见性和高效性。[1]

4.专业化。即要把社会治理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深化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注重社会治理专业队伍建设,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1]一是治理队伍专业化。具备专业理念、知识及技能的专业人员从事社会治理工作,包括党员领导干部,也包括社会工作者队伍;二是治理组织专业化。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一只重要力量,社会组织要成长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治理标准专业化。有精细的标准、规范的流程。

(二)“四化”的关系及定位

社会治理的“四化”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从内容上看,社会化强调主体整合、法治化强调法治保障,智能化强调技术支撑、专业化强调队伍建设。从地位上看,社会化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法治化是社会治理的保障,智能化是社会治理的手段,专业化是社会治理的方向。要发挥它们之间的整体性联动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社会治理“四化”提出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化作用还未有效发挥

一是基层自治功能弱化。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载体,其定位和功能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目前社区行政事务太多,在组织居民自治功能的发挥上还比较欠缺。二是社会组织作用虚化。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最佳的关系就是合作、互补,但我国目前社会组织发展程度不高、作用发挥不够。主要有下面的原因:财政资金投入大,但效果堪忧;发展良莠不齐,公信力不高;过多依赖政府,扼杀了自身活力。三是公众参与形式僵化。在社会治理中,要更多地体现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不是行政命令式的做法,而是用协商民主的方式,但目前公众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参与途径都非常有限。四是政府治理机制弱化。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关键是把体制搭好、机制建好、环境做好、条件配好,让群众、社会组织、企业走上前台,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但是现在政府在治理的机制上还不够完善。

(二)法治化精神尚未真正体现

一是法治规范不健全。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还不完善,很多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还无法可依。二是法律权威未树立。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民众,法治思维和法律信仰都没有真正形成。三是法德共治未融合。现在国家提倡法德共治,社会治理的依据有法律、有道德。道德毕竟是柔性的,法律才更加坚固,处在道德层面的内容还没有上升为立法层面,法律和道德没有深度融合。

(三)网络时代智能化新问题层出不穷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2]这“三个转向”,对网络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虚热效应下便民高效未实现。智能化是手段,被运用到社会治理领域,这些技术的运用最终目的是要使社会治理的效率更高,使老百姓享有服务更加方便,但是便民、高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现代技术带来网络社会治理难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民数量激增,网络犯罪成为现代社会的重大类型,海量信息、思潮在网络平台上涌动,助长一些矛盾和冲突,极易形成监控盲区和溯源死角。

(四)治理的專业化能力明显不足

集中体现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以社工人才为例,社工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目前我国社工发展问题明显:社工需求量大,但职业选择“遇冷”;待遇普遍不高,社会认同度低;社工起步晚,职业化程度低。社工在国外已经有百年的发展,我国近十多年才有社工的概念。从2008年起,我国开展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社会工作师有专业认证。

三、提升社会治理“四化”水平的路径

(一)以基层治理为重心,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

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一是以协商共治强化基层参与。把公共问题交给公众解决,而非政府大包大揽。“问题制造者”也是利益相关方,让所有利益相关方来协商,在求同存异中实现双赢。二是以共建共治共融,重塑社会交往平台。在社会治理结构从单位制走向社会制的情况下,社区的交往功能、自治功能减弱,社区是陌生人社会,如何重塑一个熟人社会,就需要促进社区的“共融”。浙江馒头山社区建立服务综合体3+X模式,社会为先、家庭为根、居民为本的理念,把社区打造成一个“温馨家园”,体现了一个“融”字。三是以社会组织支持体系构建政社合作伙伴关系。政府要创新培育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的思路,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的关系。

(二)以法德共治为框架,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如何推动道德价值、公序良俗落地生根,需要将其制度化。要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二是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严厉惩治。

(三)以便民高效为宗旨,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一是运用智能化手段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即精准分析、精准运用。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实现精准社会治理。二是運用智能化手段提升社会治理的预见性。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和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对社会治理相关领域数据进行归集、挖掘及分析,强化处理突发事件的数据支撑,构建起智能防控的公共安全体系。三是运用智能化手段提升社会治理的高效性。如城市管理涉及多个责任主体部门,而传统模式中,城市管理工作往往成为城管部门“独角戏”,要提升各方责任主体发挥职能、协调联动的合力。

(四)以职业发展为方向,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一方面建立职业社工培养机制。社工未来的发展走职业化之路,只有职业化才能使社工的工作能力、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有根本性的改变。要像重视科技和管理类人才一样重视社会工作人才,规范考试和资格评定,与薪酬待遇挂钩,社工培养更应重职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建立社会工作指导机制。当前从事社会工作的很多都是年轻人,非科班出身,开展社会工作、与居民打交道方面经验不足。社会工作实践性很强,需要走进居民中去开展工作,不是纸上谈兵。因此,需建立社会工作指导机制,参照标准去干,在干中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中共中央宣传部,2018.

[2] 党的十九大报告 [M]. 2018.

猜你喜欢

四化社会治理法治化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国企改革法治化的“知”与“行”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