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生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019-11-30雒新艳

文教资料 2019年25期
关键词:全面性

雒新艳

摘    要: 教育指所有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信息、知识、观念的传播与分享的活动汇总,它决定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丰富性与全面性。教育历史的现实推进表明人类逐渐从全面性学习进入分门别类的专业化学习阶段。当前的高等教育以专业化学习为基本特征,本义在于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刻探讨。高等教育必须推进到博大精深的综合化学习状态,硕士生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应该在划分基础类和专业类两大经典著作的前提下,通过各职能部门通力配合进行基础类经典著作教学和不同学科教师配合完成专业类经典著作教学的路径,最终实现教育的全面和整体发展。

关键词: 全面性    否定性环节    过程性教学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培养开放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引导大学生进入知识创新和学术拓展的必要环节。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它的积淀学术基础、培育逻辑思维及建构科研框架的宗旨对于文科硕士生而言尤其重要。然而纵观我国高校文科硕士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教学现状却参差不齐。本文选取教育的全面性和专业性关系坐标,剖析这一课程应有的教学理念、现有问题及应对思路。

一、教育全面性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专业性分析

广义的教育是指所有与人的生存有关的信息、知识、观念的传播与分享的所有活动汇总,它决定了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也就是说,科学知识的传授、价值观念的树立和转变、审美情趣的熏陶等客观知识到精神体验、社会群体性到主观性的内容均在此范畴之内。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学家之一孔子认为教育的内容丰富全面。无论是“四教说”还是“六艺说”都证明了上述观点。按照《论语》的记载,“六艺说”主张教育的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种主要科目。它表明教育既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又包括技能的学习更包括向个体修养的内化过程。“四教说”主张教育的内容包括文、行、忠、信四个方面,即以文学、品行、忠诚、信实教育学生。其中的行、忠、信都是道德范畴,属于身教,文为言教,说明教育既有知识内涵的扩充又有道德品行的重塑,教育路径和教育手段必然具有多样性。

教育主体必须多元,父母、朋友、邻居甚至是周围的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就像孔子在《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教育的场所和路径丰富多样,家庭、学校、集市和阅读、娱乐、旅游等均行之有效。

然而教育历史的现实推进表明人类正在逐渐从百科全书式的全面性学习进入分门别类的专业化学习阶段。随着人类学习内容的丰富化和多样化,教育日渐突破直接的、面对面的言传身教,拓展到借助文字这一载体的间接学习过程。教育开始逐渐转向官方主办的官学教育,因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最早掌握文字的都是奴隶主贵族。他们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专门的教育人员,教育日益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当前从小学教育到中学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学习从全面的知识传授逐渐转向专业化学习。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要求每个学生的学习集中于某一具体领域。当前的高等教育以专业化学习为基本特征,其本义在于不断深入某个具体领域对它所涉及的具体问题进行细致深刻的探讨。

教育的这种推进路径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类认识的一般方法论,即从全面的肤浅性到片面的深刻性的过渡。但这一阶段终究是否定的阶段即要被扬弃的环节。因为深入和深刻必须依托知识的全面,依托知识到精神内涵的完整。换言之,深刻性必须和全面性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否则会让教育偏离正确轨道。

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恰好处于这一历史性的转型期和自我超越阶段,即以深刻的片刻性擠压着知识的全面性的阶段。尽管教育界的专业人士认为:目前我们通过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已经基本完成对个体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传输,搭建起受教育者的基本知识框架,构筑起他们的完整知识体系;立足此基础之上的高等教育必须侧重专业化教学理念,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成为具有专业科技能力的尖端人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会走向偏离,难以体现全面性的教育理念。

二、我国硕士生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学习必须以全面性为指引和宗旨。换言之,在实施专业化教育的进程中应该时刻以促进学生全面掌握所授教学内容为目标。但是由于师资队伍教学理论参差不齐、高校行政机构工作人员认知水平不统一、行政部门和教学院系之间权限存在裂口等,导致一些课程在教学环节设置和具体教学实施中常常借口专业化教学而忽视甚至伤害全面教育。以我国现有的硕士生经典著作选读课程为研究对象,可以分析出其教学现状中隐藏的问题。

目前国内只要有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一般都设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顾名思义,经典著作是指某一专业领域内最权威、最专业、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它们的鲜明特点是具有直达事物本质的穿透力。正因为它们是该专业领域理论大厦的基石,所以任何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都必须从阅读经典文献开始,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学术研究入口和起点。每个二级学科基本上都把经典著作选读设置为自己学科的专业必修课程,并委任该领域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修养的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以尽快将硕士生领入该专业学术研究的宏伟大厦。

搜集和分析国内高校硕士生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美好的愿望并不必然达到理想的效果。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第一,同一经典著作被简单重复讲授。根据著作内容的学科涵盖和思想深度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经典著作划分成基础经典著作和专业经典著作两类。基础经典著作是指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无法严格划分到某一个二级学科领域的经典著作。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及孔子的《论语》等。专业经典著作是指可以清晰归属到某一个二级学科的著作。它讨论的问题具体而单一,是某一个二级学科的本体性和内生性研究对象。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黑格尔的《小逻辑》等。

目前高校硕士生的课程多以二级学科设置,一些老师各自为政、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设计安排讲解经典著作文献。如果是专业经典著作那么一般只会在自己归属的二级学科课堂被选定、被讲解。如果是基础经典著作,那么每个二级学科的老师都会认为它是本专业必须学习的理论起点,这样每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生都可能学习。然而有些高校是以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即使以二级学科设课都规定学生必须跨学科选课达到一定的学分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生在不同老师的课堂听到的却是同一本经典著作的讲解。因为授课老师之间没有沟通、各自为政,尽管缘于学科差异有细微区别,但是部分教学内容是重复的。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或观点,每个老师都会重点讲解,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不止一遍听到同样的知识点,极大浪费了有限的教学资源。

第二,著作包含的知识点讲授或被遗漏或不融通。正因为各个二级学科的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老师只按照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学科喜好讲解重要知识点,所以除了容易产生知识点讲授重复的问题之外,还可能出现知识点遗漏。或者是老师们认为它不重要,或者是老师们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使然。

与此同时,有些知识点虽然没有被遗漏,却被片面化地理解和传授。毕竟每个老师的科研都有自己的“剧场假象”,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和混乱。因为每个二级学科老师讲解的知识点之间彼此孤立而界限森严,使有机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可能被解读得七零八落,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无法尽快形成融通的体系化知识框架和学术平台。

第三,重点观点的讲解可能出现偏差甚至误读现象。正因为知识整体性在学科专业化划分的过程中可能受到限制,所以每个授课老师的知识结构可能不完整,无意中会解读偏差甚至解读错误。这样就会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将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也出现不准确或者不完整,影响到理论夯实、价值塑造和精神陶冶。

三、全面性指引下的硕士生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改革思路探讨

教育终将走向全面的深刻性阶段,即转向博大精深的综合化学习状态。只有在此理念和目标的指引下,硕士生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教学才能找到解题思路和改革方向。

第一,划定基础类经典著作和专业类经典著作。正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如果打破条块分割,让教学活动成为流动、整体、互动的过程,那么重复教学、知识点遗漏等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我们首先必须调研各个高校每个院系开设的硕士生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门类、学分、任课教师、教学内容等资料,把总学分加起来设定为一个整体。以河海大学为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硕士生共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科技哲学经典著作、伦理学经典著作、中国革命史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五门著作选读课程。共计10个学分、180个学时。我们可以根据著作内容、重要性和知识容量,划定80个学时为基础类经典著作的学习时间、100个学时为专业类经典著作的学习时间。80个学时的基础类经典著作学习包括《理想国》《政治学》《论法的精神》《共产党宣言》《矛盾论》《实践论》《论语》《道德经》等现在每个二级学科基本都会讲解的著作内容。100个学时的专业类经典著作学习包括《尼各马科伦理学》等伦理学经典、《猜想与反驳》等科技哲学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讲解内容。

第二,各职能部门通力配合进行基础类经典著作的教学。一旦划定两类经典著作涵盖的范围和容量,就需循序渐进地进行基础类经典著作到专业类经典著作的教学活动。

首先是基础类经典著作的教学,它要求各职能部门通力配合进行。先由开课院系讨论决定基础类经典著作的名称;然后由教务处或研究生院根据其容量确定教学时间;接着由开设院系根据每本经典的教学长度指定不同教师共同讲解完成。目的在于将该经典著作包含的全部知识点准确、完整地传递给学生。

第三,不同学科教师配合完成专业类经典著作的过程性教学。在基础类经典著作讲解结束之后的下一学期或者说新的学习时间单元里,由开课院系协商配合完成专业类经典著作的过程性教学活动。基础类经典著作的教学为的是保证文科硕士生理论基础和专业平台基本能够搭建起来,但是要想提高其专业科研能力和厚重学术基石,必须持续进行专业类经典著作的学习。

院系应该在完成基础类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后的新学期和新时间里,把100个学时划分到具体的二级学科,让具有专业修养的老师选定自己能够驾驭的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的专业性解读和教学,进一步深厚硕士生的专业功底。这个教学活动是对之前学习的推进,更是其完整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它从分散的、单个的学期学习延伸为整体的、过程的学习,因此称之为过程性教学。

总之,这样的课程改革不是以学科和老师为中心,而是以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中心进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至此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完成了纵横交织的立体构建,将全面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和宗旨真正贯彻到当前的专业化学习中,促使教育超越狭隘的专业化学习阶段迈向综合化学习状态。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101.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惠芬,金忠明.中国教育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论文系2018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从人文社科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改革谈文科硕士教学质量的内涵式提升(课题号:JGLX18—09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全面性
游戏治疗在全面性发育迟缓儿童语言康复中的应用
信号全面性对雷达系统的影响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对教学的作用
儿童癫癎发作后全面性脑电抑制7例
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