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苏轼兴造苏堤与苏堤风景园林化考析
2019-11-30陈汪丹
陈汪丹
苏堤位于杭州西湖水域西边,连接西湖南北两岸,长约3 km,将西湖分成东西两部分。现东为外湖,西为西里湖、岳湖和小南湖。苏堤始建于北宋,南宋发展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元代发展为“钱塘十景”之一“六桥烟柳”,清代成为皇家园林的写仿对象。如颐和园昆明湖西堤,与苏堤形态相似,同样有六桥串联[1];圆明园写仿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2]。苏堤自建成以来,影响了近世后①日本园林的筑园格局,如东京小石川后乐园等。现今俯视西湖全貌,苏堤横跨西湖南北,是湖面上可观看西湖群山之处,与白堤划分西湖水面,与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点缀其中共同形成“两堤三岛”景观格局[3]。
苏堤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建成,成为西湖山水景观格局中的重要部分,其兴造者北宋苏轼功不可没。但现今人们对苏堤的认识,大多仅限于“苏堤春晓”“六桥烟柳”等名景。对北宋苏轼兴造苏堤始末及南宋时期苏堤风景园林化的过程等认识尚浅。本文作者在前辈学者对苏堤的园林公共性[4-5]、城市空间塑造[6]、建造者思想[7-9]的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宋代苏轼兴造苏堤和苏堤风景园林化两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明晰建造者苏轼与苏堤的关系,还原宋代苏堤风景园林化特征。
1 北宋苏轼兴造苏堤
苏堤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九月,与西湖治理紧密相关。在苏轼入杭以前,已有7位太守重视对西湖的疏浚治理,主要目的有清理葑田、保证农田灌溉、保持湖水清洁和引水入六井几方面。但是,上述措施均属于局部的整治。苏轼在杭为官后,比较重视对西湖长久全面的治理[10]83,宋代苏堤正是西湖治理的产物。其建设历程如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第二次赴杭任杭州知州。七月三日上任之时,在其《杭州谢执政启》中即表达了对西湖堰塞衰败的遗憾之情,“湖山如旧,鱼鸟亦怪其衰残”[11]1332。元祐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在苏轼的主持下西湖开浚,四月的杭州呈现“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佳节逢梅雨”[12]的景象。二十九日,苏轼奏《乞度牒开西湖状》,向朝廷列举了5条西湖不可废除的理由,涉及生活用水、农业灌溉、河道畅通,有利水运、国家酿酒等方面。五月五日,苏轼另奏《申三省起开西湖六条状》。同年九月,西湖疏浚事宜竣工,包括疏浚矛山、盐桥二河及修六井、作长堤。至此,宋代苏堤建成。苏轼建堤初衷源于治理西湖葑田,目的为连通西湖南北两岸,方便行人通行。当时距苏轼第一次来杭为官已有十六七年时间,西湖葑田的面积已过湖面的1/2,“湖之葑合,遂堙塞其半”,西湖清葑事宜迫在眉睫。苏轼兄弟苏辙为其墓志铭记建堤一事由来,“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中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方便矣”[13]12。“若取葑田积之湖中而行者便矣”[14],“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15]986。从宋至元诸多史料可记载可证实,苏轼利用葑草筑堤,既解决了西湖葑田淤积的问题,又为行者游走西湖周边创造便利。
《乞度牒开西湖状》和《申三省起开西湖六条状》两状的申请促成了苏堤的建成。另外,苏轼好友北宋才子章衡的提议和帮助也促成了此事。时任秀洲知州的章衡,在苏轼治理西湖时给过筑堤的建议,于是苏轼采纳并执行“葑脔初无用,近以湖心叠出一路,长八百八十丈,阔五丈,颇消散此物”。苏轼本人亦是一个具有淑世情怀的人,为善思想贯穿他一生,促进了这项德政的形成。五代至北宋的历次西湖整治,以苏轼主持的西湖治理最为著名。元代脱脱②视其为西湖水利史上最重要的民心工程。
在苏轼的治水足迹中,可以看到诸多的建堤历程。苏轼外任杭、颍知州和被贬惠州时期,均有治理西湖和建堤的历史。卸任杭州知州后,他在颍州为官,疏颍河、淮河,浚西湖,通“焦坡”,书写一段颍州治水历史;贬至岭南惠州后,在前任知州陈偁改造基础上,修建惠州苏堤,打造了仅次于杭州西湖的惠州西湖山水名胜。
2 宋代苏堤风景园林特征
2.1 苏堤交通连通性
苏堤的连通性体现在交通和景观上。苏堤的交通连通性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个是南北向陆路交通的连通性,另一个是东西向水路交通的连通性。
据《宋史》记载[15]986,苏轼在修完六井后,“又取葑田积湖中”,做一长达三十里的长堤,供两岸来往的人通行。苏堤横跨西湖南北,苏轼建成苏堤后,曾写诗云“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15]986,章丞相诗云“天面长虹一鉴痕,直通南北两山春”[15]986等直接表达了苏堤在陆路交通上的连通性。
在东西向水路的交通性上,苏堤第四桥压堤桥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旧时通茅家埠港,通去灵隐天竺,舟行必取道于此,桥旁曾经有(施水庵)石台灯笼以照夜船行走。从景观上来看,由于苏堤在横截西湖,自然连接了南北向的湖面景观,促成了西湖游览线路的形成。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当时主要有以下几条游览路线:西湖三堤路一线、孤山路一线、北山路一线、葛岭路一线、小石板巷一线、石狮子路一线、西溪路一线。其中西湖三堤路一线包括苏堤自南新路直至北新路口,小新堤自曲院至马蝗桥,共26处景观,包括苏堤六桥和湖山堂、三贤堂、裴园、史园等园堂建筑[16]337。可见,苏堤的建造意义还在于串联起西湖南北和西边一带的园林名胜。
2.2 六桥九亭与植物美化
苏轼《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诗中“六桥横绝天汉上”的六桥名,在《咸淳临安志》中有较为正式的记载:“映波桥,苏堤南来第一桥;锁澜桥,第二桥;望山桥,第三桥;压堤桥,第四桥;东浦桥,第五桥;跨虹桥,第六桥。”[16]821六桥景名两两相对,富有诗情画意。
《武林旧事》载:“苏公堤,元祐中,东坡守杭日所筑,起南迄北,横截湖面,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九亭。”[16]335《梦粱录》中“置六桥、建九亭”,是目前笔者搜索到记载最早的关于苏堤“九亭”的描写。明代亦有撰述,“映波桥在寺西一里,宋元祐中,苏子瞻守郡濬湖时,卷葑筑堤,自南之北横截湖中,因名苏公堤,夹植桃柳中,为六桥九亭”[17]。但具体“九亭”为何,有待考证。
宋代苏堤建成时,“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13]12,可见柳和木芙蓉已是宋代苏堤上主要的植物景观。至南宋,苏堤已经是柳和木芙蓉的观赏盛地。南宋时,苏堤杨柳的名声与孤山的梅花相齐平,有“逋梅苏柳”[18]之称。南宋《梦粱录》卷十八“物产木之品”记载:“柳,今湖堤最盛。”[16]223说明南宋湖堤植柳的盛况。又据《咸淳临安志》记载,“木芙蓉,今苏堤及岸湖多种,秋日如霞锦云”[19]1175,另有《梦粱录》载:“木芙蓉,苏堤两岸如锦,湖水影而可爱。”[16]227说明了南宋苏堤赏芙蓉的盛景。木芙蓉植于堤岸,有固岸的作用,因其花期在秋,形成了苏堤“秋日如霞锦云”一般的秋日景致,丰富秋季的苏堤乃至西湖的景观。木芙蓉倒影水中,“两岸如锦,湖水影而可爱”“红云半压秋波碧,艳妆泣露娇啼色”[20]338。南宋诗人张镃作《苏堤观木芙蓉》一诗,特地指出来西湖苏堤“访秋花”[16]39,韩淲的《苏坡芙蓉》中指明“西湖八九月,苏堤赏芙蓉”的活动,并用“十里烂成锦,红绿花重重”来形容苏堤芙蓉盛景。再如南宋姚勉的《芙蓉》一诗,“卷却水天云锦段,又开步障夹堤红”,形容木芙蓉植于苏堤两岸[20]2(表1)。
表1 部分与苏堤柳相关西湖诗词统计Tab. 1 Statistics of some poems related to Su Causeway willows
3 苏堤南宋发展和定型
3.1 纪念性园林建筑增置
苏堤虽是一条建于北宋的人工堤,但在南宋时期,堤上及周围的亭园建置已成一定规模,并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据记载,每年二月,“堤上亭馆园圃桥道,油画装饰一新”[16]65。这些“亭馆园圃桥道”是历来研究中未曾集中整理撰述的,笔者尽力考证宋代及以后与苏堤相关的文献,对南宋时期苏堤的亭园建置做了简单的梳理。《武林旧事》卷五“湖山胜概”,对宋代西湖胜迹做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其中“西湖三堤路”对苏公堤一带的亭园建置记载最为详细,有旌德观、先贤堂、湖山堂、三贤堂、施水庵、雪江书堂、新水仙王庙、崇祯道院、松窗等。《梦粱录》卷十九“园囿”篇,详尽列举了南宋时期杭州西湖边的苑囿,并评价其“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亦”[16]236。西湖边苑囿众多,而沿着苏堤建有先贤堂、三贤堂、湖山堂,“园林茂盛,妆点湖山”[16]236。卷十二“西湖”篇,“湖周围三十余里,自古迄今,号为绝景”[16]161,先简要阐述了西湖的历史,接着评价“湖山之景”是“四时无穷”,变幻莫测,即使有画工,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摹写。接着大量篇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西湖里湖、苏堤一带的亭园建置,描绘宋代苏堤的篇幅尤长。可见在西湖一带,宋代苏堤的游观功能尤为强烈。
在南宋时期,苏堤主要的亭园建置最重要的是先贤堂、三贤堂、湖山堂。先贤堂和三贤堂,按照推测早于湖山堂的建设,亦作三贤祠和先贤祠。三贤堂“旧在孤山竹阁”,乾道五年(1169年)“重建于水仙王庙之东庑”,嘉定壬午(1222年)府尹袁公韶改建到苏堤[21]21,位于苏堤第三桥望山桥,建堂为奉三贤,即白乐天、林和靖、苏东坡三人。先贤堂,宝庆二年(1226年)由府尹袁公韶建设,位于宋苏堤第一桥映波桥西边,“堂宇靓丽,遂为湖中胜赏”[19]1173。建堂为“表世旌德”共39人,这些人是唐宋以来的忠臣孝子,善士名流,德行节义和学问功业之代表。
《淳祐临安志》卷六的“城府楼观”一篇,《咸淳临安志》卷的三十一“山川十一”篇和“山川十二”篇,有三贤堂和先贤堂的简介和专门的记文。宋代程珌《洺水集》卷七有《代作三贤堂记》[22]。《都城纪胜》园苑载:“沿苏堤新建先贤堂园(本裴氏园,袁枢新建),又有三贤堂园(本新亭子,袁枢于水仙汪庙移像新建)。”[16]92可见先贤堂和三贤堂已经是宋苏堤一带的园林。三贤堂“最为雅洁游者乐之”[19]1173,先贤堂“堂宇靓丽,遂为湖中胜赏”[23]104。《梦粱录》写先贤堂:“其地前挹平湖,四山环合,景象窈深,惟堂滨湖,入其门,一径萦纡,花木蔽翳,亭馆相望,来者由振衣,历古香,循清风,登山亭,憩流芳,而后至祠下,又徙玉晨道馆于祠之艮隅,以奉洒扫,易匾曰‘旌德’,且为门便其往来。直门为堂,匾约‘仰高’。”[16]162《梦粱录》写三贤堂:“前挹湖山,气象清旷,背负长冈,林樾深窈,南北诸峰,岚翠环合,遂与苏堤贯联也。”[16]162
先贤堂和三贤堂,一个是纪念历代名人的祠堂,一个是纪念“真与烟霞相接纳”的林和靖、白乐天、苏东坡,三者都是以西湖为重要活动场所的名人。两所园林的建设,促进宋代公共园林的参与性发展和场所化体验,在两宋山水审美文化成熟的背景下,推动教化空间与山水理景的融合[23]104。由仅有的历史图像上所示(图1),两所园林很有可能是西朝东的布局,背倚西湖西面诸峰,面拥西湖,因势而建,园林优美。同时,这两所具有教化意义的宋代园林,连通了宋代苏堤一带东西向交通,提升宋代苏堤本身的景观性,带动宋代苏堤一带的游观性,使宋代苏堤具备当今苏堤所没有的教化功能。
湖山堂是宋代苏堤一带一座气势恢弘的堂宇,建于先贤堂和三贤堂后(图2)。对于湖山堂,其记载不多,仅从《咸淳临安志》以及相关诗文中,可窥见一些细节。湖山堂位于宋苏堤第二桥桥西,于咸淳年间建立[19]1173,在先贤堂和三贤堂之间。《西湖百咏》载:“湖山堂在苏公堤先贤祠第二桥下,咸淳三年郡守创建,后三年增建”,可见其位于宋苏堤一带背山面湖的绝佳地理位置,并形容其“彩槛雕栏倚地仙,南堂深贺北堂先,湖光十里绕春日,山色三堤合霁烟,帘幕香传歌扇底,莺画影落酒旗边,红尘不受斜阳压,暗逐东风入画船”。其势“栋宇雄杰,面势端闳,冈峦奔赴,水光滉漾”。也因其选址 “尽纳千山万景”,所以“迩延远挹,卓然为西湖堂宇之冠”[24]。宋人对其评价之高,致使南宋时游人争相拜访。
1 宋代苏堤上的先贤堂(集贤堂)、湖山堂、三贤堂Xianxiantang (Jixiantang), Hushantang and Sanxiantang on the Su Causeway of the Song Dynasty
2 南宋李嵩的《西湖图卷》The West Lake Scroll by Li Song of Southern Song Dynas ty
因湖山堂建于南宋末,在与湖山堂有关的诗文中,涉及南宋至元代的诗文。南宋诗人释绍嵩有《湖山堂晚坐》“木叶落时节,湖山向晚晴。移床桥上坐,看客海边行。寂寂饶孤兴,悠悠送此生。遣愁聊觅句,那敢谓长城”[25]。南宋诗人汪元量《湖山堂》:“髙堂寂寞半开门,草没颓墙竹满园,雨过湖天笼白昼,云归山市锁黄昏。忘机今古鸥来往,说梦兴亡燕语言。行尽六桥吟更好,万松岭上一声猿。”[26]《舆地纪胜》“湖山堂在西湖龟头曰挹清”[27]。元末明初陶宗仪《西湖晚步题湖山堂》:“短策轻衫徐步稳,平堤落日莫光迟,郎君马上敲金镫,官妓船头唱竹枝,老鹤不归和靖墓,长林还护鄂王祠,吁嗟人事朝朝异,山色湖光似昔时。”[28]112元末明初学者谢应芳有《伏日怀江浙高掾史,次早友人黄仲德入杭,以诗代简》:“伏日常年苦炎,今年伏日风雨凉,官草早出丞相府,宾客高会湖山堂,垂杨系马绿荫静,画舸採莲红粉香,应有新诗纪行乐,武林风物增辉光。”[28]113
3.2 宋代苏堤郊游兴盛
宋代是市井民俗兴起的时代,人们更喜出游赏玩,“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16]24(图3)。《梦粱录》卷一到卷六,《武林旧事》卷一到卷三,均记载了杭城的四时节序,从正月到腊月,月月有赏玩之事。游赏人群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市井百姓,内容尤为详尽。“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16]300,郊游西湖是人们出游赏玩的主要选择之一。得益于南宋时期宋代“与民同乐”的背景,郊游西湖已是一项全民普及、四时皆宜的活动,“杭人亦无时不游,而春游特盛焉”[16]300,“民踏青游赏城西”[16]9更是一种风尚。
郊游西湖,多集中于湖边园林的聚会和湖上乘船的观览。南宋《都城纪胜》“园苑”篇专门记载南宋杭城及西湖周边园林,《梦粱录》卷十九“园囿”篇记载杭州园林尤其是西湖周边园林以及其游园赏花等盛况。《梦粱录》卷十九“舟船”篇记载南宋节庆时节西湖游览用的舟船及使用情况,“无论四时,常有游玩人赁假”[21]42。例如每年清明节,就有“宴于郊”和“宴于湖”之说,“郊”指的就是西湖周边的“名园芳圃”[16]71。
宋苏堤,有连通两岸交通的特点,以及丰富的亭园建置和鲜明的植物景观,因而成为南宋郊游西湖的胜地之一。每逢二月初一中和节,官方“修葺西湖南北二山”[16]65,苏堤上“亭馆园圃桥道,油饰装画一新”[16]65,并“栽种百花,映掩湖光景色”,为的便是“都人游玩”[16]65。到了二月初八的祠山圣诞日,“西湖画舫尽开”,络绎不绝,“苏堤游人,来往如蚁”[16]66,更是热闹非凡。
宋苏堤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出游的线路。“若游之次第,则先南而后北,至午则尽人西泠桥里湖,其外几无一舸矣”[16]300,宋代时期达官贵人游览西湖,画舫从南到北游行,直至孤山西里湖一带。“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可以推测,有地位之人,在西湖上乘船游览、喝酒助兴的同时,普通市民、仕女也随同画舫,在西湖一带由南至北行进游玩,渐入佳境,而这条游览线路非宋苏堤莫属。
4 西湖十景与苏堤春晓
自建设至今,西湖苏堤不仅没有被人们遗忘,还发展成为西湖代表性的十景之一,这与宋代公共园林化的发展不无关系。北宋时期此堤建筑起因“非为游观记也”[29]45,苏轼墓志铭记载,“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16]33,可见其建成后,本身就有景观化的趋势。直至南宋理宗年间(1205—1226年),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景观形成[10]107,苏堤的烟柳画桥,成为南宋较著名西湖景观之一,完成了公共园林化的过程。此时的宋苏堤已成为西湖著名的游观场所,吸引了文人墨客的咏叹,集中诞生关于西湖十景诗词。《王帅参湖山十景诗》,是较早的西湖十景诗之一,其《苏堤春晓》篇如下:“孤山落日趁东钟,画舫参差柳岸风。莺梦初醒人未起,金乌飞上五云东。”[20]327南宋西湖词也有专咏苏堤春晓的西湖十景词,有周密的《木兰花慢 苏堤春晓》,陈允平的《应天长 苏堤十景》、张矩的《西湖十咏 苏堤春晓》等。
5 总结
3 南宋叶肖岩的《苏堤春晓》Dawn on the Su Causeway in Spring by Ye Xiaoyan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中国古代风景史上著名的“西湖”文化现象,与苏轼的妙笔点化、诗文推介密切相关[30],是社会教化转型下教化空间园林化的一个现象,形成了宋代至今众多名人纪念性园林[31],是继唐代[32]白居易以来西湖水利和景观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笔。
苏堤在宋代因水利兴起,推动城西西湖郊游发展,影响宋人出行方式,为北宋及南宋时期西湖园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0]32,对西湖的繁荣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宋代苏堤的发展过程是由非游观体验的水利设施,逐步发展到富有游观体验的公共园林,并且发展为决定西湖山水格局的基本符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重要造园题材,以及园林叠山[33]理水中写仿来源之一。
苏堤其连接南北、分割水面的堤桥模式,或许是名园研究[34]的其中一个极小个案,影响东南亚古典园林造园意匠。苏堤形成的线性堤桥模式,从当下的视角来看,可以被视为一种古代“线性绿色景观”和“绿色基础设施”,这是在过去研究中尚未重视的,笔者认为至今仍然具有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的价值。
注释(Notes):
① 在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中认为:“宋代是近世的开始”,一般指宋以后,即宋元明清。
② 元代政治家、军事家,主编《辽史》《宋史》等。
致谢(Acknowledgments):
感谢孟兆祯院士的悉心指导, 感谢黄晓老师、薛晓飞老师、杨小茹主任、陈云文老师、鲍沁星老师和边谦、王睿隆、孟凡玉、朱强、陈丹秀同学在本文撰写中给予的帮助。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
图1来自国图藏本《咸淳临安志》,由作者改绘;图2引自http://www.aihuahua.net/guohua/shanshui/10119.html; 图3引 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23/19/19519242_600788568.shtml;表1由作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