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理论”过时了吗
2019-11-29
万事有轮回,认知总在螺旋式的否定与重构间循环往复。管理界的概念更迭概莫能外。
前不久,一度被认为是企业共识的“短板理论”遭遇了新的质疑声。新观点认为:“识人所长”比“避人为短”重要百倍。依据是,管理没有折衷主义,倘若管理者站在对结果负责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就必然不能只是采取所谓的“均衡主义”。
乍一听,十分地有道理。可细细咀嚼,却发现其理想主义的色彩在现实管理的情境下难以兑现。难点一,所谓的“长板员工”如何界定?依据个人实力还是对企业的价值?难点二,“长板”有多长?相应的“短板”有多短?长板所创造的价值可否抵消短板所带来的伤害?难点三,最最重要的是,此“长板”是否真能转化为业务结果,助力团队能力的升级?
现实生活永远比书本精彩,太多生动的案例都足以对上述三个问题啪啪打脸。譬如这一例:某客户资源和个人专业能力都超强的空降中层,难以融入“平庸”的团队生活,说一不二的运动式“云”管理风格更成为整个团队的噩梦。此时,个人业务能力“长板”的另一面,往往暴露出鲜明的沟通能力上的短板——对整个团队能力节奏的不适以及强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错位。如果說此类牛人想在组织内破旧立新,有所建树,势必需要管理层从整体目标来倒推其战术价值,同时评估清楚其所带来的究竟只是短期“阵痛”,还是团队在更长时期内的质壁分离。
相比之下,另一种“伪牛人”则显得真假难辨,堪称组织沟通的“黑洞”。“伪牛人”一般以高学历、大公司背景的华丽面貌登场,号称负责过各类重大项目(可能只是参与项目会的助理),对各大集团高层直呼其英文昵称,一副世界任我掌控的模样。在组织内部,“伪强人”往往要求成为“法外之地”,一方面不满于直属上级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天天都在各种管理群内献计建言,其微信发送的频率和篇幅,俨然一幅工作狂人的面貌。然而大半年过去了,洽谈的大订单无一落地。此类“伪强人”堪称职场碰瓷专业户,初期具备很强的迷惑性,验证方法无他,唯以时间结果论。
但凡碰上上述“长板”牛人,无不让管理者心力交瘁。的确,在创业早期或组织转型阶段,创始人的“长板优势”可能给组织注入一剂强心针,成为特定时期的价值增长源泉,但推广至更大边界,牛人的存在也挑战着组织激励、团队能力,以及业务目标的最终实现等诸多方面,最终扣问的仍然是企业文化与价值取向是否真正取得了共识与同频。由此可见,评估所谓“长板”之于企业的价值并不是一个单线逻辑的理论问题。对于多数基础管理并不扎实的中小企业来说,盲目引入“长板员工”也许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