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材中德育发展的策略建议

2019-11-29肖怀来董莲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德育教材语文

肖怀来?董莲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重大的社会变革中,学生语文教材的选择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和制度,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德育的解读方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探究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的目的在于解决语文教材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问题,使人们对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教材;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一、注重更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主题

小学语文教材所体现的价值观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国家对小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国家对年轻一代发展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由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广泛使用,周期长,相对稳定,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无法注入语文教材。因此,为了使学生的发展适应社会的进步,要在教科书中强调文本内容的时效性,使文本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应适当更新课文主题,使课文主题具有时代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指出:“生命教育的科学应该被引入到各种教育中。”因此,将生命教育这一主题融入小学语文教材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发展趋势。首先,我们应该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他们如何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来处理和适应这些困惑。其次,教育学生尊重和热爱生活,因为生活对生命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以牺牲他人的生命为代价来追求自己的发展。教育学生敬重生命,热爱生命,不仅仅要关心爱护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和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高速发展,学校普法教育的地位逐步提高。将法律教育理念渗透到小学语文教材中是教科书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整个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必要深化学生法制观念教育。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学生可以调整他们的行为,知道应该怎样使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还可以履行他们应尽的义务,这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内容。

现如今社会快速发展,校园暴力事件接连不断。究其原因,这与小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有关。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更有少数学生做事不计后果,不考虑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他人和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因此,法律观念教育这门学科已被注入小学语文教材,增强他们的普法意识。从小学入学阶段开始,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逐步启动。要使学生具有法律意识,就必须了解如何运用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以法律为工具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只有重视语文教材主题的时代性,使语文教材主题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思想。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功能

“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不可能完全吸收外来的思想文化,更不可能走在其他民族的前面。”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由整个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淀而成的。它不仅是一种纯粹的文化现象,而且是一种代表。中华民族的先进创造力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文化、思想文化和价值精神的载体,也是全民族最重要的凝聚力。

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主要依靠两种途径。首先,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题课程,如中国传统研究,教授学生传统文化。其次,将传统文化的科学知识融入教材,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统一文化中德育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

由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意识形态功能,语文教科书不仅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而且是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材中体现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更快、更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本很多,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主要以语言和文学的形式出现在语文教材中,如《诗经》《楚辞》《古诗》等。中国古代诗歌选编具有很强的延续性。所选的古诗和词,大多是由几套教材编撰而成。从七套教材中选取的古诗中,主要讲述了人们的忧思、闲适和田园生活,或者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思。从变革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教材中很少涉及古诗词文本,只有少数古诗词反映了人民的悲惨生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教材中古诗词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并提出了古诗词的主题,它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灵魂,它记录了整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的进程。在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勇敢不屈、热爱祖国、勤俭节约、诚信友善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使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全新的时代内容和意义,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展,更有效地促进社会进步。

三、将教材中的语文教育与德育进行更有效的结合

教材内容解读是教师向学生传达语文教材所包含的学科知识和道德价值取向的主要方式。文本的主题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准确恰当的文本解读能力,使学生以最少的时间和较快的速度理解文本,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心理活动,有效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价值观?

国家教育部门赋予小学语文教材德育价值取向,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其原因是为了更加合理地转移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价值传递能力在德育价值取向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语文教材主题的解读往往存在两个不足。首先,教师通常根据教学参考书的内容进行解释。其次,教师经常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解释课文的主题。老师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抄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给学生解释讲授。他们没有从学生思维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步一步教他们知识。相反,教师为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经常使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课文的主题,而不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阻碍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进行科学有效的解读,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但是,现如今常见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把整个课文分成好几段,只以小短文的形式讲授课文,不重视文章的文本整体性,忽视了对课文的科学解释。因此,学生只能从表面理解课文。事实上,文本的内容还没有真正被理解和掌握。要欣赏汉字、词语和句子,我们必须从理解文本开始,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理解和学习文本的片面性和模糊性。

语文教学重要的意义不单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一定技能和方法,而且要将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更多养分。语文学科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能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教師真的是为了高分而教,那么他们应该教中文而不是语文。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分析应该是一个从点到线,又从线到面,最终从面到面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每个文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潮,吴奋奋.“双基论”的回顾和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1996(1).

[2]柳海民,孙阳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性诉求[J].教育学报,2005(6).

[3]封海清.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转变[J].云南社会科学,2006(5).

[4]刘正伟.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J].教育研  究,2008(1).

[5]向茂普.课程文化——从工具性到本体论的认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4).

猜你喜欢

德育教材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