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室一花见风骨

2019-11-29张小雨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0期
关键词:陋室铭爱莲说

张小雨

【摘要】《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篇幅精练,主旨相近,意蕴深远,表现了两位作者高洁傲岸、刚正不阿的风骨与情操,这种精神是君子文化的典型组成部分。在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效利用文本蕴含的君子文化因素,既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君子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陋室铭》;《爱莲说》;君子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选录了《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短文。两篇短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不陋”和“花之君子”的阐释,表达了两位作者自身的高洁品质。《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可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进程中理想的人格形象,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由此衍生的君子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周玉清和王少安认为,“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由君子精神、君子观念、君子境界、君子胸怀、君子修养、君子作风以及君子价值标准、君子文化认同、君子人格教育、君子治国理念等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多因素多层次的文化体系”。教材编写将这两篇短文合在一课,也传达出了学生应对君子文化进行传承的要求。

一、《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蕴含的君子文化

《陋室铭》为刘禹锡贬官朗州,遭受百般刁难,经历了三次搬家后的一篇愤慨之作。在文章中,作者先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起兴,引出因“我”德行甚好所以陋室不陋的观点;接下来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了陋室的环境、交好的友人以及高雅的兴趣,以陋室衬托自己的“德馨”,进而来体现“我”不慕荣利且乐观旷达的积极人生态度;最后更以诸葛亮、扬雄自比,表明自己不俗的志向抱负,更表明自己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刘禹锡本就是一君子,在他看来,“陋室”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安逸闲适之所,《陋室铭》中表露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乐观旷达的精神境界正是君子文化中的至高追求。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直抒胸臆,将莲花喻为花中君子,以莲花来寄托清高傲骨的君子形象。作者写了三种花——菊、牡丹、莲,实则是写了三种人——隐居避世的隐士、追慕荣华的俗人、洁身自好的君子。作者不好脱离现实的菊,更不好象征权势富贵的牡丹,偏偏独爱君子一般的莲花,爱它在淤泥中仍能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爱它的正直与端方,爱它的正人之风。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流芳百世,不仅描摹出了莲花的生长特质,更赋予莲花以君子的精神品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是说君子要内外兼修,内有高洁的品格,外有端正的形象,如莲花一般,在淤泥中仍能开出洁净的花朵,这也是君子文化的深刻内涵。

《陋室铭》《爱莲说》两篇文章共同体现着中国的君子文化。君子应兼济天下,胸怀家国,刘禹锡便以诸葛亮自比,表明自己心有报国之志,周敦颐则认为不应如菊花般遗世,而应如莲花般虽身处不洁之地,但仍散发清香,造福一方;君子应不附权贵,安贫守己,刘禹锡便以扬雄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在陋室也怡然自得,周敦颐则借牡丹讽刺对荣华富贵趋之若鹜的世人,赞扬莲花,也是赞扬君子心志纯洁的高洁品格;君子应忠于自己的内心所向,永葆一副赤子心肠,刘禹锡官路多舛,几度沉浮,仍然不忘初心,提笔写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文句,不屑于权贵,更不遗忘自己人格的尊严,翩翩君子那超凡之风跃然纸上,而周敦颐在水陆草木之花中寻找到了自己对君子人格的寄托,在莲花刚直不阿、冰清玉洁的特征中,表达了自己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如此“仁”“慎”“洁”的君子品性,实为中华民族历代文人严于律己的精神写照。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挖掘君子文化

“君子文化”是一个包罗君子精神、君子观念、君子品质、君子修养等许多方面的文化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它有着深厚的价值和内涵,既包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也具有旷达的人生境界;既包含果敢的进取精神,也具有温良的谦逊品格;既包含磊落的人格魅力,也具有严谨的道德范式。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挖掘文本中蕴含的君子文化,并利用这些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古诗文教学中挖掘君子文化的意义,首先在于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被提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君子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君子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制高点、融会点、落脚点”,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深入古诗文文本,挖掘君子文化,向学生逐步渗透君子文化,这正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其次,挖掘古诗文中的君子文化进行教学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网络的迅速普及带来的不良后果触目惊心。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心智发育不够完全,对周围的一切充滿好奇,很难在这巨大的信息流中分辨是非,长此以往定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念。且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反抗的倾向,如果不加以引导,极易影响其人格发展。刘嵩晗、杨丽珠认为“当前初中生人格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信仰缺失、道德品质缺失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方面”。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应注意教育和引导。语文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一些承载君子文化的课文,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针对问题及时矫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君子人格。如在教授《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可以将这篇小文背后的真实故事讲给学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深入文本进行分析,带领学生探讨刘禹锡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君子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逐渐内化其君子品格。在教授《爱莲说》一文时,教师可以着重讲解“莲”这一意象,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描写莲花特点的语句对应的君子品质,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逐步在学生内心深化君子形象。《陋室铭》《爱莲说》两篇文章归为一课,其中并没有难度很大的文言字词,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所以教学过程中不必字字落实,将主要目标和突破口放在文章主旨大意上,解读作者深蕴其中的君子人格,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还需注意教学过程应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力求做到知行合一,学生理解了作品中蕴含的君子品格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逐渐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主动向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发展。

习主席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中吸取丰富营养。君子文化强调的是自身修养,这正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利用选入教材的古诗文,挖掘其中蕴含的君子文化,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也是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所在。在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篇中,不仅有《陋室铭》《爱莲说》这样表现高尚人格修养的作品,还有彰显深沉家国情怀的《岳阳楼记》等篇;展现蓬勃进取精神的《行路难》等篇;表现奋发好学的《送东阳马生序》等篇。语文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语文教师可以在这些篇目的教学中渗透君子文化,培养学生的君子品质,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周玉清.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6-04-22.

[2]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J].博览群书,2016(5).

[3]钱念孙.君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J].学术界,2017(1).

[4]刘嵩晗,杨丽珠.论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4).

猜你喜欢

陋室铭爱莲说
爱莲说
李开岭
陋室铭(行书)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陋室铭
爱莲说
《刘禹锡 陋室铭》
刘禹锡与《陋室铭》
军旅书画家张毅敏作品选登
一篇《陋室铭》,仿写正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