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深松技术的应用
2019-11-29陶成林
陶成林
摘 要:在农业生产上,要想获得粮食丰产丰收,不仅需要有优良的种子,足够的肥料,控制病虫害的方法手段,还需要有先进适用的机械化技术做为支撑。机械化深松技术是在不翻动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利用机械达到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创造虚实并存的土壤结构的耕作技术。
关键词:机械化;深松技术;应用
由于土壤长期耕作,经常受到犁的挤压和降水时土壤黏粒随水沉积,形成了一层位于耕作层以下较为坚实的土层(犁底层)。犁底层一般距离地表12-18厘米,土层厚度约为5-7厘米,有时最厚可达20厘米。这层厚厚的、紧实的犁底层在耕层下不仅造成了土壤通气性差,透水不良,更为严重的是,这层硬土层使农作物的根系下扎困难,不能有效吸收土壤深层养分和水分,极大削弱了农作物的抗旱、抗倒伏的能力,影响了农业生产的产量。机械化深松技术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
一、机械化深松技术的优点
机械化技术能有效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起到涝能蓄水,旱能保墒的效果。这项耕作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优势。
1.打破犁底层:机械化深松技术可有效打破坚硬犁底层,有效提高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能,深松后的土壤体积密度1.2克--1.3克/cm3,恰好适宜作物生长和发育,有利于作物根系深扎。机械化深松深度可达35cm--50cm,这是其它耕作方法所根本达不到的深度。
2.提高蓄水能力:采用机械化深松技术可极大提高土壤蓄积雨水和雪水能力,在干旱季节又能自深土层提墒,提高耕作层的蓄水量。一般来讲,深松作业地块较未深松地块可多蓄水11m3--22m3/亩,且渗水速率提高5--10倍,可在1小时内接纳300mm--600mm的降水而不形成径流。正是由于大量降水存入地下,因此,大大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散失和流淌损失,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降水资源。
3.排涝:机械化深松技术可有效地排涝、排除盐碱,半干旱盐碱地块特别适宜。深松作业只松土,不翻土,因此特别适于黑土层浅、不宜翻地作业的地块。
4.保持地表植被覆盖:深松不翻动土壤,可以保持地表的植被覆盖,防止土壤的风蚀与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因翻地使土壤裸露造成的扬沙和浮尘天气,减少环境污染。
深松机是实现机械化深松技术的重要前提。深松机具按作业性质可分为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两种。全面深松是用深松犁全面松土,這种方式适用于配合农田基本建设,改造耕层的土壤。
局部深松则是用杆齿、凿形铲或铧进行松土与不松土相间隔的局部松土。由于间隔深松创造了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实践证明,局部深松优于全面深松,应用较广。有些种类的机具兼有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的特点,如全方位深松机、振动深松机等。
按作业机具结构原理可分为:凿式深松机、翼铲式深松机、振动深松机、鹅掌式深松机等。深松机因结构特点不一,作业性能也有一定的差异,适用土壤及耕地类型也有一定的变化。
二、深松机农艺要求
深松时间,全方位深松必须在秋后进行,局部深松可以秋后或播前秸杆处理后进行深松,再进行灭茬作业,夏季深松作业,宽行作物(玉米)在苗期进行,苗期作业应尽早进行,玉米不应晚于5叶期,窄行作物(小麦),在播前进行。但为了保证密植作物株深均匀,应在松后进行耙地等表土作业,或采用带翼铲的深松机进行下层间隔深松,表面全面深松。
深松机适耕的含水量在15%--22%。含水量过高不宜深松。
深松作业深度:苗期作业深度,玉米为23cm--30cm,小麦25cm--30cm,秋季作业深度为30cm--40cm。盐碱地改良排涝作业深度为35cm--50cm。
作业周期,根据土壤条件和机具进地强度一般2年--4年深松一次。
三、深松机的使用
1.工作前,必须检查各部位的螺栓,不得有松动现象;检查各部位润滑脂,不够时应及时添加;检查易损件的磨损情况。
2.正式作业前要进行试作业,调整好深松的深度;检查机车、机具各部件工作情况及作业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直到符合作业要求。
3.作业时保证不重松、不漏松、不拖堆。
4.机器入土与出土时,应缓慢进行,不可强行作业,以免损害机器。
5.设备作业一段时间,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故障及时修理。
机械化深松技术的应用,实际上是一次农业耕作领域的技术革命,它的推广应用正在变为一种使粮食增产有效、抗旱最先进的耕作方式而被人们广泛认可,也是国家“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重点推广的耕作技术;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2015年将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土地整治、增加深松土地2亿亩”。所以,大力发展机械化深松技术是实现土壤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范国良. 机械化深松技术的应用[J]. 吉林农业, 2011(7):63-63.
[2]董立柱, 刘科, 马根众. 机械化深松技术应用刍议[J]. 山东农机化, 2011(5):25-26.
[3]韩明月, 刘选伟, 王景立. 机械化深松技术的应用及推广[J]. 农业与技术, 2014(8):48-49.
[4]金凤超, 吴丽华, 齐广义. 机械化深松技术的应用研究[J]. 湖北农机化, 2010(2):54-54.
[5]张志伟, 张红平. 推广应用机械化深松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J]. 当代农机, 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