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
2019-11-29薛飞
薛飞
摘 要:适应新时期榆阳林草业整体发展,合理配置林草业资源,实现林草产业成功转型,研究桑产业发展,助力我区林草产业成功转型,为建设大美榆阳、幸福榆阳提供坚实的生态安全保障。
关键词:桑产业;现状;发展
一、基本情况
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以及市内的横山、米脂、佳县、神木相毗邻,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境内以明长城为界,沿北为风沙草滩区,约占总面积的75%;沿南属丘陵沟壑区,约占总面积的25%,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辖19个乡镇、13个街道(镇)办事处,317个行政村、53个社区居委会,户籍总人口57.96万人。境内交通便捷,生物、旅游、水力等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桑树种植、畜牧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1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77.28亿元,较上年增长9.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02.5亿元,增长14.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7.54亿元,增长6.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97亿元,增长3.2%;完成财政总收入163.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2.8亿元;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11元和14077元。产业结构依然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
二、桑产业发展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区委、区政府坚持从区情实际出发,科学谋划,因地制宜,牢牢把握“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这一重点,推行产权制度改革“百村示范、全域推进工程”,加快推进南部山区大扁杏、核桃、山地苹果等特色经济林和特色养殖业的发展。2017年,全区新增特色经济林1.1万亩、山地苹果1500亩、中草药1.2万亩,林下经济和林果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受气候条件影响,2017年和2018年,境内特色林果因晚霜冻害损失严重,相比桑树受冻影响小,桑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2002年起,依托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我区采取桑树、侧柏混交模式开展南部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桑树品种主要为小叶桑,目前全区小叶桑保存面积达6万多亩,主要分布面在南部山区上盐湾等9个乡镇(办事处)58个行政村,桑树开发利用率较低。2017年,我区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和《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政策,引进榆林市一棵桑树制茶有限公司,打造种植+加工的集成产业模式,深化桑叶、桑葚开发与利用。该公司已利用桑叶已研制出桑叶茶,利用桑葚研制出桑醋等饮品。2017年,我区积极推进桑叶品牌创建工作,申报榆阳小叶桑为地理标志产品,目前正在等待审批。
2018年我区投入350万元,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在东南部9个乡镇(办事处)25个贫困村新建25个桑叶初加工点,建成后全部交由合作社管理,现已全部投入运营,据初步估计,每年将给农民群众带来超过1000万元的收入。一棵桑树制茶有限公司以每斤1元的价格对鲜桑叶进行收购,由村上的桑叶初加工点代为加工,每加工1吨桑叶,公司给予合作社400元的补助,促进了群众增收。为加强小叶桑科技推广,申请将《榆阳区标准化小叶桑园建设及桑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推广项目》列入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计划推广小叶桑抚育管理技术6万亩、推广标准化桑园基地建设2000亩、建成30个桑叶初加工点和桑叶茶系列加工生产线,不断提高桑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
三、桑产业实施的必要性
桑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利于实现党中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标准化的桑园基地建设是桑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结合退耕还林工程,榆阳区发展起来 6 万亩桑园基地,且因管理粗放、技术落后。桑树病虫害多发,桑叶产量普遍较低,且桑叶质量差;桑果以鲜销形式出售,附加值低,基本没有深加工利用;群众桑枝修剪抚育不积极,修剪后的桑枝均丢弃在田间地头白白腐烂或当做柴火烧掉,桑树利用率不高,经济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部分桑园甚至出现退化现象。本项目的实施,通过推广桑树抚育管理技术,建立标准化桑树示范园,不仅可以保护好退耕还林成果,还可以改善桑树生长情况,提高桑园产出。桑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能有效利用桑叶、桑葚、桑枝,充分挖掘桑树潜在价值,延长桑产业链、提高行业综合效益、推动农村发展、加快桑加工企业的建设步伐、增强桑产业发展抗风险能力、增加就业机会、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对促进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积极的作用。
四、存在问题
1.我区抛荒桑园较多,桑产业生产规模小,投入成本少,科技化水平低,管理粗放,加之桑农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难以接受新技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推广运用。此外,南部山区农村劳力的缺乏也是制约蚕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技术力量薄弱,尽管桑树种植在我区有着较长的历史,但桑产业发展一直缓慢,桑园抚育管理、标准化桑园建设、病虫害防治、桑产品深度开发利用等方面均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我区急需培养一支蚕桑专业技术队伍,突破技术发展瓶颈,引领桑产业高效发展。
3.桑产品综合开发模式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桑农积极性不高,推广工作严重受阻。此外,大部分桑农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投入成本少,发展桑园、建立蚕室等资金欠缺。
五、发展设想
1.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保护桑产业发展。在稳定现有桑产业规模基础上,不断加大资金和技术和技术投入,搭建研企对接平台,建立健全“农户+合作社+公司”发展模式,推进榆阳小叶桑深度加工、多元开发,加快实现“小叶桑”向“大产业”转变。
2.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对现有的老桑园进行提升改造,不断更新桑树品种,实施标准化管理,科学配方施肥,统防统治。鼓励大户对弃管抛荒的桑园进行土地流转,加强管理,通过合作组织牵头,推动小叶桑种植业向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不断延长小叶桑高端产品链条,带动陕北长城沿线旱作区小叶桑产业转型升级。
3.积极发展蚕桑产业。结合榆阳全域旅游,在交通便利的道路两侧、桑树集中连片区域发展蚕桑旅游观光业,建立桑果采摘园,使游客体验采桑养蚕,蚕桑综合利用产品的生产销售等,促进桑产业多元化,提高小叶桑附加值。
参考文献:
[1]杨海霞,朱祥瑞,房泽民.桑葚的药用价值与开发利用〔J〕.蚕桑通报,2003,34(3):5-8.
[2]陈涛.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杨彪,陈伟,吴钢,四川蚕桑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分析〔J〕.四川蚕业,2018,(1):1-3,16.
[4]刘刚,黄盖群,杨逸萍等,关于加快推进四川果桑产业发展的建议〔J〕,四川蚕业,2016,(3),8-11.
[5]刘利,潘一乐.果桑资源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1(2):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