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真”教育思想的童本作文教学策略
2019-11-29陈钰枢
陈钰枢
摘要:作为陶行知“真”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化、操作化,田园背景下的童本作文教学强调以儿童为本位,充分关注和整体把握农村儿童的田园背景。当前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唯文化、城市化、成人化等误区,不仅背离了小学作文教学求真的过程,更偏离了引领儿童做真人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儿童真切观察,真情体验,真诚表达的方式,来传授给他们必要的写作知识,指导他们形成基本的写作技能,引领他们求真立诚、学做真人。
关键词:真教育;田园背景;童本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標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0A-0060-04
“真”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源自先生的箴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看来,“真”教育的核心要义有两层:一是追求真理。这不仅是一种治学的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的手段,即强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现状、社会的现貌中加强研究,获得真理。二是学做真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什么人”的积极回应。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写作知识,指导他们形成基本的写作技能,更要承担起育人的神圣职责,即让他们在习作的过程中求真立诚、学做真人。
通过研究与梳理,我觉得当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倾向:一是唯文化。不少教师仍然没有走出重“文”轻“人”的传统误区,眼睛只盯在“作文”上,却忽略了“儿童”作为一个独特生命个体的存在,更忽视了儿童真切的生活体验和真实的精神诉求。二是城市化。儿童的作文中,“高楼大厦”和“霓虹闪烁”替代了本该有的“田园风味”和“乡村气息”,这显然是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异化和误导,更是对农村儿童真实境况的漠视。三是成人化。由于老师与家长没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再加上过度指导,儿童的口说出的是成人的言,儿童的笔写出的是成人的语。这样的作文教学,不仅背离了小学作文教学求真的过程,更是偏离了引领儿童做真人的本质。
田园背景下的童本作文教学,强调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以儿童为本位,充分关注农村儿童的田园背景,整体把握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真实场域,引导他们审视与聚焦、触摸与感悟、描绘与记录,最大限度地凸显农村特色,彰显田园风貌,从而消除和化解目前农村作文教学中的存在的“惟文化、城市化、成人化”等突出现象。
一、引导儿童真切观察
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理应是农村儿童眼里真实的“生存、生活、生长、生命”的客观世界的反映和呈现。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质疑……推想,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1]践行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就必须十分重视引导农村儿童对自己“生”之环境进行真切观察,即立体的观察、审视和聚焦。它有别于点状的、线条的、平面的观察、审视和聚焦,可以逐步实现由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整合。
1.捕捉休闲瞬间,激发观察的兴趣
所谓“捕捉休闲瞬间”,就是不预设硬性的观察目标,不固定统一的观察流程,不强加任何的观察要求,让儿童以放松的心情、散步的姿态、审美的眼光自然融入真实的日常生活,行走在农村广阔的天地,在新奇的彼此分享中捕捉美妙的“瞬间”,以激发儿童专注观察的浓厚兴趣。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学生并肩行走在校园里,抬头一望,不远处一抹鲜亮的紫色吸引了我的注意,顺手指向前方:“孩子们,快看,那一棵紫槿开花啦!”大家欢呼着争先恐后奔到树下,有的目不转睛地看着,脱口而出:“这一串串诱人的糖葫芦,我真想咬上一口!”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有的捡起地上的花瓣摸一摸,用心感受花瓣的质感;有的伸长脖子,凑过去使劲嗅花香。“这多像一座玉雕的桥!”我循声看去,几个女孩子凑在一起,手中托起一片玉兰花瓣。“猜一猜,谁会上这座小巧玲珑的桥?”我接上话来。大家的想象之门一下子打开了。这时,一只小手轻轻将花瓣翻过来。“好一把玉勺,可以舀露水喝呢!”“多精致的一张摇椅,小虫子玩累了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多么奇妙的想象!上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走向教室。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2]这些花就在孩子们每天进教室必经之路的两旁,平时他们熟视无睹,现在有了陶行知先生说的“兴味”,常常在路过时回头凝望,抑或直奔花园驻足观赏……
2.比较事物差异,激扬观察的动力
事物间的差异性,往往是在观察比较中体现出来的。那天放学,一个孩子看到枝头的一簇洁白,问我:“老师,这是不是广玉兰?”“不是,书上说广玉兰是五六月份开花。”另一个孩子抢着回答。旁边的孩子都看向我,我神秘一笑:“它也是玉兰家族的成员,和广玉兰有啥不同,你们会渐渐发现的。”说完,继续带着路队走向校门。有时,教师越是不急着给出答案,孩子越是来了探究的动力。没过几天,校园里的其他树上也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白。在一节阳光体育课结束后,有几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奔过去,一个女孩弯腰拾起脚旁的一片花瓣,托在掌心:“瞧,花开了,又落了!”马上有心细的孩子接话:“这是白玉兰!”“是的,它的花没有广玉兰大,而且没有绿油油的叶片。”……看来,孩子们已经悄悄进行了比较研究。其实,我们也可对同一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进行比较,或者对观察对象进行局部和整体之间的比较,还可以将其与异类事物进行比较。这样,通过不同形式的比较,自然会增强儿童持续观察的真正动力,从而对事物的特征有更全面、更深入地捕捉和把握[3],习作时真实的情感就会汩汩流淌。
3.建立长线情感,激活观察的自觉
很多时候,儿童写完作文,就会关闭自己的“观察之眼”,因为在他们看来,已经没有了继续观察的必要。其实,观察是为了写作,但又不仅仅是为了写作。如果一写完作文,就把美景搁置一边视而不见,那么,看过的景依旧只是自然的景、纸上的景,并不能真正成为儿童心中的景。为了让美景常驻儿童心中,成为永远的美好记忆,教师要引导儿童进行长线观察,激活他们的观察自觉。这样,他们就能和景物建立深厚的感情,让情和景在心中融为一体。对于校园里的植物,我们路过时不妨放慢匆匆的脚步,早上向它们问好,傍晚与它们告别;风雨过后,流露出特别的担忧,孩子们自然会急着去“探望”;招募“校园护绿使者”,指导儿童用“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如此一来,校园里的植物就成了儿童亲密的伙伴,观察与陪伴就成了校园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观察兴趣的培养到观察动力持续的过程中,儿童的观察意识明显增强,观察能力不断提升,“无意注意”自然升级为“有意观察”。在长线观察的过程中,儿童不仅与观察之物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还可以有效巩固事事留心、处处感受、时时思考的习惯。
二、引导儿童真情体验
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不仅应是农村儿童眼里真实的客观世界的反映,还应是他们心中的主观世界的呈现。“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是探讨真理提出的五条路。”[4]在陶行知先生看来,体验是第一条路。践行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就必须想方设法诱导农村儿童对自己“生”之态势进行真情体验,即全位的触摸、体验和感悟。
1.融入自然怀抱,畅享体验的激情
由于经验的限制和成人的佑护,儿童直面自然与生活的机会不多,许多体验不是直接获得的,而是成人经验的“复制”,因此,呈现的文字不够鲜活,不够真切,缺乏童年的感性,缺少儿童的天性。陶行知先生在提出的“六大解放”中,特别强调:“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5]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就是倡导儿童回归农村的生活常态,与自然亲密拥抱,以丰富童年的美好体验;倡导儿童回归童年的本真状态,与生活携手同行,以丰盈儿童的精神世界。例如当孩子们沐浴着和煦的春风,自由徜徉在乡间小路上时,流淌出这样的文字——
我爬上路边的一棵大树,坐在枝丫上,正在寻找这棵树上的第一朵小花。突然间,一黑一蓝两只蝴蝶像比赛一样,擦过我的脸庞,飞舞在花丛中,忽快忽慢,忽左忽右。原来,春天是一幅流动的彩色的画!
2.营造交流情境,畅通体验的渠道
儿童写作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需要,更是内心情感的宣泄和与人沟通的方式。因而,我们必须让儿童的作文有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他们得到自信和情感表达的满足。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创设习作课上的口头交流平台。例如让孩子们交流自己对爸爸妈妈表达爱的方式时,因为有了切身的体悟,表达时满含真情:“放学一到家,我见妈妈正在厨房炒菜,悄悄地走到她身后,一把抱住:‘Mum, I love you!‘什么?我正忙着,快到一边玩去。唉,失败了!这样的话对于不会英语的妈妈简直是对牛弹琴。对,写张纸条,妈妈会看到的!谁知,我的精心设计竟让弟弟折成飞机,再次以失败告终。晚上,看妈妈准备洗脚,我连忙递去一双拖鞋,蹲下来准备给她洗脚。妈妈连忙说:‘不要,我自己洗。‘妈妈,你含辛茹苦把我养育大,今天,就让我为你洗一次脚吧!谁知她一躲让,我的屁股和地面来了个亲密接触。妈妈连忙要扶起我,我趁机把妈妈的脚拽进盆里,开心地说道:‘妈妈,我爱你!妈妈感动地抱起我,亲了亲我的小脸蛋儿。耶,我成功了!”另一方面,班级循环日记也为他们搭建了更为广阔的书面交流场所。因为不限内容、题材和篇幅,孩子们充分表白内心体验,相互交流传阅,共享其中幸福。
3.张扬学生个性,畅谈体验的感受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因为知识背景、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的活动,每个儿童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一起种葱,寻常的葱根在兒童的真体验里充满童趣:“葱宝宝裹着好几层棕褐色的外衣,好像很怕冷。‘独生子女的她,头上长出绿色的小头发,下面伸出几只‘小脚。”开始种葱了,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是那么富有情趣:“我正要给葱宝宝安家,一只蚂蚁爬了进去,我笑着小心地把这位小家伙支开,把葱宝宝插在泥土里。填土的时候,小蚂蚁又来了。‘好吧,你就陪着葱宝宝吧!只见它好像听懂我的话似的,在土里钻来钻去,和葱宝宝玩耍呢!”当葱苗一天天长大——“远看那一片新绿,一棵棵葱宝宝好像在举行一场抢位置比赛呢!我们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怕把它们踩疼了。‘嘿!发芽了!它们形态各异,一棵有一棵的姿态:有的伸懒腰,有的压腿,有的摆造型,可真有趣!呵呵,我终于在众多的葱宝宝中找到我栽的葱宝宝,瞧,它头上冒出嫩绿的小芽,像戴了顶绿草帽。它已悄悄地脱去红棉袄,身上闪着白宝石一般的光芒,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三、引导儿童真诚表达
田园背景下的童本作文更应是农村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对眼中客观世界和心中主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和生动呈现。践行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就必须因人而异地指导儿童进行真诚表达,即个性的表达、描绘和记录。
1.学习借鉴课文,开展表达模仿
当下,小学作文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样态,儿童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的提升,然而,仍有大部分学生的个性没能得到尽情释放,虽有表达的自由却无法落笔,渴望出新又不知从何下手。习作的学习需要方法的习得,这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不断地模仿,来进行文字的迁移与表达的内化。这既是儿童正常的心理需求,又是基本的学习行为。模仿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极为复杂的学习方式。陶行知先生指出,“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力就大些;有的儿童天资很钝,他的需要力就小些。我们教育儿童,就能按他们的需要的力量若何,不能拉得一样。”[6]同样,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学段,模仿的形式应该灵活,模仿的目标要有梯度。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是意蕴丰富的经典选文,更是儿童模仿写作的优秀范文。以模仿内容为例,我们结合儿童的农村生活,进行模仿的分层练习:低年级,学习了童诗《乡下孩子》,可观察日常的生活,进行句式的模仿表达;中年级,学习了叶圣陶的《荷花》,可亲近田野,观察油菜花、蚕豆花等,进行构段的模仿表达;高年级,学习了散文《理想的风筝》,可留心身边的人,进行写人文章谋篇布局的模仿表达。
2.尊重儿童感受,展现个性表达
规范扎实的模仿训练是儿童习作学习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然而,模仿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容易使儿童的习作兴趣逐渐消失,语言个性也逐渐丧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实际上就是童本作文特别强调的要调动儿童的主动性和习作的积极性,以此增强他们的习作信心。
“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7]儿童有了酣畅淋漓地玩乐,习作的情思之源才会汩汩流淌。为了让农村儿童与禽畜野趣来几回真正的亲密接触,我们建议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些体验:一是给狗或猫安一个温暖的“家”;二是坐在羊或牛背上当一回骑手;三是给猪或鸡鸭喂食,看看它们吃食的馋样儿;四是在场院的草垛旁捉迷藏或在晒干的稻草上打几个滚;五是挖几条蚯蚓或采一捧桑葚来一场钓鱼比赛;六是在乡间小路上进行一次野炊活动。孩子们在实践中有了真切的观察、真情的体验、奇妙的发现,笔下流淌的文字散发出清新的泥土芬芳。
3.鼓励融会贯通,展现表达创意
对于儿童来说,习作是一种富有个性化的自由表达,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在指导儿童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从而使他们的作文鲜活灵动,富有生机。童本作文的表达创意,可以是表达形式和表达技巧的创新,还可以是表达方法的灵活运用,最重要的是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生活与独特的情感。唯有这样,儿童的作文才能成为他们表情达意、书写真“我”的生命活动。
例如在关于鸡的描述时,有孩子这样写道:“我可喜欢那九只‘帅哥靓妹们了。瞧,‘靓妹们金黄色的小尖嘴,显得玲珑可爱。又黑又亮的小眼睛扑闪着,好像两颗精致的黑玛瑙镶嵌在脑袋两侧,真是温柔可人,有趣极了!‘帅哥们个个英姿飒爽,尤其是它们头上火红的鸡冠,犹如一顶顶红色的皇冠。远看,又像一朵朵盛开的鸡冠花。它们全身的毛色泽鲜艳,有的像披着深黄色大衣,有的像穿着黄黑相间的外套,还有的像裹着红、黄、黑交织在一起的锦缎……”鸡是农村儿童最常见、最熟悉的小动物,因为小作者用心观察,用情体悟,笔下的鸡分明成了他的朋友,喜爱之情溢满字里行间,独具创意的语言也让鸡的形态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2][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7,268,341.
[3]陳李娟.观察,不只是为了这次习作[J].教育视界(智慧教学),2016(3):52.
[4][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2,450.
[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48.
责任编辑:赵赟
Strategy for Children-Based Writing Instruction Based on Tao Xingzhis True Educational Thoughts
CHEN Yushu
(Nantong Tongzhou Center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Nantong 226300, China)
Abstract: As the concretization and operationalization of Tao Xingzhis true educational thoughts in practice, children-based writing instruction in the pastoral background emphasizes children as the center and fully attends to and wholly grasps rural childrens pastoral backgrounds. Currently, there exist some misconception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 writing instruction such as only-for-culture, urbanization and adulthood, which not only deviates from the true process but also from the essence of guiding children to be true people. In practice, teachers may guide children to truly observe, to experience with true feelings, and to express sincerely so that students can master necessary writing knowledge to form their basic writing skills. Finally teachers can guide them to pursue the truth and to be true people.
Key words: true education; pastoral background; children-based writing